今天的故事来自《第三十二期使命心理学网络课》

关键词:父母常吵架,让我不想回家了

问:我父母经常吵架,从我小的时候起他们就这样。

我很确定我的父亲、母亲都很爱我,但他们两个待在一起的时候经常吵架,经常是大型车祸现场。

在这种氛围下,我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和安全感。

我之前还试图劝他们俩离婚,俩人也不愿意离,还有很强的动力在一起,但口头表达出来的是嫌弃和埋怨。

我研究生毕业以后独立生活,远离他们两个。

我就是不想被卷到里面去,但我会力所能及地帮他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困难。

虽然我远离他们了,但毕竟还在一个家庭里,难免会出现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父母都属于不学习、不成长的类型。

我作为一个女儿,必须出面去解决这些问题。

解决的过程当中,我也不祈求他们能够帮得上忙。

但他们两个在解决过程中也是吵架,各种形式给我添乱。

时间长了,我会觉得很烦。因为我精力、能力有限,不太愿意继续帮助他们。

我目前的状态是很不愿意主动联系他们,因为有时候在电话里也听到他们俩吵,我就会觉得很郁闷。

我现在有两个诉求:

1、希望冷大还有冷大团队能够帮助我。我很清楚父母也是很普通的人,他们已经很尽力在做好父母这个角色,但我还是每时每刻都想远离他们。

一有这样的想法时,我会觉得很遗憾,也会觉得我自己内心是缺乏力量和温暖的。

2、我内心还有一种情绪,我感觉他们的身体一年不如一年了,但我想远离他们,不想被卷到里面去。

但有这种情绪时,我会觉得我的良心有点受谴责,我也担心他们过几年不在了的话,我内心会后悔、有遗憾。

现在他们身体很差,我每年就见他们一次,再过几年预计可能也就再见10次,但如果他们不在了,我会有遗憾。

我怕我会后悔,但我没有办法去疏解这些情绪。

我今天给父母打了个电话关心他们,问疫情怎么样了、嘱咐他们应该怎么吃药、买哪些药的时候,我爸爸也会问我什么时候从外地回来、很想见我。

那个时候,我其实也想回去见他们、尽孝心,但另一方面又害怕回去过年时,他们两个又吵架。

我夹在中间左右为难,又帮不上什么,也会很难受。

每年都这样,好不容易的一个假期,我从外地那么远、跑回老家,但肯定又是大型车祸现场。

我内在有很多情绪、缺乏力量,我想亲近他们,但又没有办法亲近这种爱。

我对他们也有很多的爱,但我没有办法给出去。

我感觉每当我想靠近时,他们俩都在那吵架,我真的想赶紧离开这个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答:对于上述个案,我能体会到女主内在有一种内疚感。

即她想要远离,但这种远离又会给她带来一种内疚。

女主还有一种冲突,责任和义务的内在动力,使得她不得不靠近父母。

当我们的生活达到一定层次的时候,我们一定会遇见一种东西,这种东西叫做“苦”。

什么是苦?

贪嗔痴、怨憎会、爱别离,求而不得,或者得到了要失去,这些都是苦。

什么叫求而不得?

比如有些女生说想找一个称心如意的男朋友,还没找到,肯定就有苦。

什么叫怨憎会?

比如女主爸爸妈妈为什么吵了一辈子还在吵?

什么叫爱别离?

就是想到见不着父母几次了,他们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了。

我们作为众生,都会体验到苦。

当一个人到达一种层次,有能量想要活明白的时候,通常会经历一些苦难;

或者当一个人物质水平达到一定层次的时候,也会经历一些苦难。

比如肉体上的重大疾病、和父母的巨大冲突,又或者职场上比较大的震荡以及情感上的巨大背叛等等。

总之,当生活中的一个偶然事情超出自己预期,产生比较大的冲击,就会一下子把我们从原有的生活轨道中震荡一下;

就感觉灵魂、意识从我们的身体里稍微震荡出来了,使得我们拥有了一个东西,我们把它称之为“间”,间隔的“间”。

当我们拥有一种间隔,和原先平常的生活出现一段距离时,就会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

比如上述女主诉说的这种苦,它可能使女主产生这种间隔。

女主就像是命运河流中的一条小鱼,被忽然震荡出了水面。

这使得她在空中有一个瞬间能够摇一下尾巴,从而有机会进入另外一条河流。

这条新的河流,就叫修行。

我明确告诉女主,女主必将走上修行的道路。

因为她已经意识到了人生必然会经历的一种苦——即将在未来的某一个节点失去父母。

女主现在已经预判到了自己在失去父母的时候会内疚,因为她觉得自己好像不能花更大的精力去陪伴父母。

我当然可以简简单单地安慰女主,问她今天听课了没有,毕竟我在今天的【使命心理学网络课】里有说过家庭的几个发展周期。

虽然女主说到从父母吵架的相处模式中,觉得父母不幸福。

但我们是不是可以把他们之间的吵架,当成是他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本文标题出处)

他们虽然一直在吵架,但对他们来讲,那也许就是他们的日常生活。

我们每一代人对争吵的定义都不一样。就像你的下一代长大以后,也许会觉得你今生过得不如意。

接下来,我再从本质的层面,讲解我从这个案例中看到的两点。

1)对无常的不接纳。

女主所问的“以后会不会内疚”,其实是一个「小我」的担心。

因为她知道父母必将离开这个世界,这就是无常。

我们作为子女,是一种「条件聚合性产物」。

所有原生家庭没有被破解,就是因为我们还不知道这是一种「条件聚合性产物」。

我是儿女,因为我有爸爸妈妈,我才是儿女;如果无父无母,就不是儿女的标签。

儿女的身份、儿女的苦就是父母条件聚合的产物。

而对无常的不了解和不接受,是「无明」的一种重要表现。

我们为什么会说【使命心理学网络课】是连接源头的场域?

我们其实在帮助大家成为一颗启明星,先帮助大家从无明走到微明。

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才是微明的状态。

我们【使命心理学创爱之旅】其实也是【启明之旅】。

【启明之旅】第一个打破的「无明」,是对无常的不了解和不接受、对此时此刻原生家庭的不接受、对聚散离合的不接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无我见」。

女主为什么会感到痛苦?

因为她对于所谓的内疚还不了解。其实,内疚是一种「小我」的情绪。

我之前经常讲“我不是我,我是群我”。我们体内有一群我。

所谓「无我见」,就是没有这些「小我」的情绪和知见。

女主其实已经跟我们连接过很多场次,我相信女主肯定听到过我说的「小我」、「大我」。

但我可以实话告诉女主,女主还在纠结回去之后怎样、来的时候怎样,说明她还没有能够回到高维度上看清自己。

女主来了很多场【创爱之旅】,应该知道我的描述:

如果感到内疚,就让内疚的「小我」上线,让它内疚一会儿;

如果感到厌烦,就让厌烦的「小我」上线,让它厌烦一会儿;

如果看见父母吵架感到烦躁,就让烦躁的「小我」上线,让它烦躁一会儿。

不管是哪个「小我」上线,就让他们在那里表演,只要不让他们主宰自己的生命,静静地看着就行。

我们要在自己体内的一群「小我」中找到群主。那么,我们要如何找到群主呢?

有个简单的原则:哪一个「小我」在当群主时,自己好过一些,就先让它当群主。

群主不是永恒的,到最后会发现到更高的维度上,群主会全都破掉。

举个正面的例子,如果每次跑完步、健完身,你感觉很舒服,那就应该让这个模式的「小我」先上线,让它当群主。

再举个反例,如果每一次作精「小我」上线,会把自己的生活搞得鸡飞狗跳,那就观察到它,但不让它当群主,不要让它掌控自己的生活。

女主可以先找到一个相对靠谱的群主,不要让内疚「小我」、消耗「小我」、冲突「小我」、或者是烦躁的「小我」主宰你自己,要让相对理智的「小我」主宰自己。

群主养成记,就是找到一个相对理智靠谱的「小我」。

比如现在女主有一个感恩的「小我」,趁着父母还在,多去看望父母,那就让感恩「小我」先当群主。

当然,女主现在已经知道了回去就烦,烦躁的「小我」还会来,那就让他来。

烦躁的时候,就允许自己烦躁,只要不让它影响自己的生命轨迹就行了。

因为当女主烦躁时,会发现它无法持续超过一个小时。

即便告诉自己要拼命、努力地烦下去,也会发现烦躁无法统治自己一个小时,通常半个小时就消退了。

这种负面情绪的「小我」能量是很有限的,最多持续半小时。

我再教大家一个方法:

当你痛苦时,就躺着睁眼看天花板,让这种痛苦的「小我」占领自己的身体一小会,专注于它,会发现它的能量很低,想要痛苦一天都做不到。

相反,只有平静的状态才是永恒的。

这需要我们达到「无我见」的状态,才能够看见内在的永恒不变。

在我们还没有到达那里时,就要先在一群「小我」中找一个靠谱的「小我」来统领自己。

女主既然已经连接了我们好几次,我不想在一维层面上敷衍她一下,我以上讲的都是一些更高维度的东西,女主慢慢去体会。

不管怎样,父母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通道,父母是今生的缘。

没有父母,我们就不会来到这个世界。

如果说我们的一生是一场游戏,父母是帮我们注册账号的人。

女主拿着这个账号怎么玩是女主的事,但账号是父母注册的。

账号与密码是两回事。父母给了我们账号,但密码需要自己拿到才能打通关。

女主得靠自己去悟透,才能最终拿到密码。

“原生家庭”这个主题,我觉得我这一辈子可以给大家反复讲,每次讲都不一样。

因为每次的个案都不同,每次的状态都不同,很值得持续做,也欢迎大家和我们持续连接。

最后,祝福女主,也祝福大家!

主创团队 | 冷爱 方赏 茜茜

本文的插画,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公司、组织及个人,未经授权,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