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蜀汉的名臣,除了诸葛亮以外,你会想到谁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会是姜维,或者是费祎、蒋琬。没错,在诸葛亮死后,他们三人确实是蜀汉政坛最重要的人物;但是,还有一人,在《出师表》之中有过出场,却常常被人遗忘,他就是与诸葛亮、蒋琬、费祎并称“蜀汉四相”的董允。

和诸葛亮、蒋琬等人不同,董允算是蜀汉官员中的小字辈。他们家祖上是巴东江州(今重庆)人,其父董和却生长于荆州南郡,并在汉末天下大乱时举族逃往益州。如果按田余庆先生对蜀汉政治势力的划分(和刘备一起来的荆州派,和刘焉父子一起来的东州派,以及本土的益州派)来说,董和(以及董允)既不属于任何一股势力,也与每股势力都能沾上边,算是一味调和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刘备占领益州前,董和在刘璋手下一直不太得志,还经常受到本地豪强的排挤;刘备入川后,董和受到了高度重视,被拜为掌军中郎将,和诸葛亮一起共同署理左将军大司马府事务,并且获得了诸葛亮的高度评价,还把他和自己早年的另一位同事徐庶作比较,对自己的下属说:“如果你们能有当年徐庶、董和十分之一的勤勉努力、公忠体国,我也就能少犯点错误了啊!

因此,当刘禅被立为太子时,董允也被作为后备力量加强到了东宫,历任太子舍人、太子洗马等职。白帝托孤后,随着刘禅登基,董允也跟着一起升官,担任了黄门侍郎。

早在诸葛亮南征以前,他就考虑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刘禅此时年富力强,每天又没啥正事可干,自己又不能每时每刻都盯着他,所以得安排一些正直严谨的人在皇帝身边盯住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郭攸之、费祎、董允三人都是东宫从官,人品和能力也都符合标准,所以这才有了《前出师表》里那句“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至于斟酌规益,进尽忠言,则其任也。

三人之中,郭攸之在当时名气最大,但是能力却最平庸,性格也最温和,不能发挥监督刘禅的作用;费祎不久后就被诸葛亮调到前线担任参军,于是在宫中保卫皇帝的任务就基本落到了接任侍中的董允头上。

作为侍中,董允的权力还没有后来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同行那么大,他的主要责任其实就是负责刘禅的私人生活,尤其是选妃纳嫔方面。而刘禅也确实没有超出他相父对他的估计:诸葛亮一离开成都,他就开始把精力放在扩充后宫的事业上了。

对于刘禅的这种想法,身为老朋友的董允态度很明确:不惯着!每当刘禅传达出想要为延续昭烈皇帝血脉增加嫔妃人数的要求、请求甚至是想法时,董允的回答都是:“不行!”甚至还会谆谆告诫这位昔日的老友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陛下,古代圣人天子的嫔妃数量也不过就是十二人。您的后宫现在编制已经足额了,我想您也不会希望自己超越祖宗圣王的祖制,或者是让丞相知道这件事吧?

除了限制刘禅纳嫔外,董允还非常注意限制宫中宦官(主要就是黄皓)的权力。早在诸葛亮还在世的时候,刘禅就逐渐流露出了宠幸黄皓的苗头,而黄皓也懂得投桃报李,时常能给刘禅偷偷运进来一些年轻的女子。

这种情况一旦让董允发现,就会狠狠申斥黄皓;而终其一生,黄皓最害怕的人可能也就是董允。直到董允去世,黄皓也没能抬头。(而董允死后,黄皓祸乱朝政,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比较难能可贵的是,董允虽然对皇帝和宦官态度强硬,却对下级官员非常和善。有一次,董允约着和费祎等人聚会,正准备出门的时候,正赶上一个叫董恢的年轻官员求见。董恢看到董允准备出门,就有点迟疑着想要下次再来,董允却将其一把拉住:“我今天一开始不过是要和好朋友们出去吃吃饭喝喝酒而已;你要为公事来拜访我,我怎么能为了私人娱乐就把你抛下呢?

此后,董允的官越做越大,直到被拜为尚书令,并担任大将军费祎的副手。延熙九年(公元246年),在蒋琬去世的同一年,董允也与世长辞。陈寿对他的评价是“义形于色,蜀臣之良”,应该说是非常公允的。而在董允、蒋琬、费祎等良相相继故去、只剩姜维独木难支时,蜀汉政权也终将迎来它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