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和周恩来的合影

前言
1966年6月,王光美被任命为工作组顾问,进入清华大学,开展工作。不久后,清华大学的一些组织开始攻击王光美。
10月9日,周恩来总理召见了清华大学的组织代表。谈话中,周恩来总理一再向他们强调,王光美不是普通的工作人员,就算是写检查,也要经过中央讨论才能决定,并说“毛主席也不同意去”。
随后,为了保护王光美一家,周恩来总理打电话给王光美,建议他们近时不要离开家,挂断电话后,王光美将周恩来总理的建议转告给了刘少奇。
周恩来:你们近时不要离开中南海
1967年元旦,王光美起床后,发现在她们居住的福禄居院内的地上和墙上都被刷上了标语。这是自王光美一家住进中南海福禄居一来,第一次出现这样的情况。
刘少奇和王光美在一起

自从组织安排她们住进福禄居后,王光美一家便将这里当作了温暖的家,爱护有加。为此,王光美让人将院子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就连院墙上都不着一丝灰尘,让人十分羡慕!
看到院子里这么乱,王光美的心里感到非常难过,同时又有一些害怕。因此,对于周恩来总理说过的话,王光美牢牢地记在心里,没有一点违反。
1月6日,王光美正在家里看书,机要秘书刘振德急匆匆地跑了进来,说:“刚刚接到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打来的电话,说平平从学校回家的路上,遭遇了车祸,腿被压断了,需要马上截肢,要家长立刻到医院签字。”
听了刘振德的话,坐在沙发上的刘少奇赶紧站起来,果断地说:“走,马上到医院去!”
想到女儿受伤住院,王光美的心里也非常着急。看到刘少奇就要离开家去医院看望女儿,王光美想到了周恩来总理的嘱咐,便含着眼泪说:“总理不让我们离开中南海呀!”
刘少奇、王光美和涛涛、平平在一起

听了王光美的话,刘少奇也知道事情的严重性,但还是一边穿衣服,一边说:“我是家长,这么小的孩子,遭到这么大的不幸,走,去医院!”
对于刘少奇的话,王光美知道是对的,便冒着出事的风险,和刘少奇一起前往医院。到了医院,王光美和刘少奇才从儿子和女儿的话里知道了这是一场阴谋。
为了保护刘少奇,王光美让卫士赶紧护送刘少奇离开医院,自己却被带到了清华大学。
第二天凌晨,在周恩来总理的过问下,王光美才回到中南海福禄居。看着妻子回到家里,一夜没有合眼的刘少奇感到非常难过,说:“平平和亭亭都哭了!”
刘少奇的话,让王光美感受到了来自家人的爱与关怀,心里十分欣慰。于是,王光美下决心,不管多难都要将丈夫和孩子们保护好!
刘少奇和王光美在一起

9月13日,几名军人来到王光美面前,出示了谢富治签署的逮捕证,将她暂时安置在福禄居的后院里。与此同时,孩子们也被要求离开中南海的家。对此,王光美感到非常难过,意识到福禄居已经不再是自己温暖的家了。
在福禄居的这个家里,王光美一家虽然刚刚居住了三年多,但也是有感情的。在这里,留下了她们一家人的欢声笑语,十分难忘……
刘少奇:人民的血汗钱不能乱花
1948年8月21日,在相处了一段时间后,王光美被刘少奇的真情打动,决定与刘少奇结婚。结婚当天,毛主席和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都来到刘少奇的家里,向他们二人表示了祝福。
婚后的生活是幸福的,王光美能感受到丈夫对自己的好。因此,王光美一直尽心尽力,做好一个妻子的本分,相夫教子,为这个家默默地做着贡献。
王光美和刘少奇等的合影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解放军接管了这座文化古都。2月3日下午3时,齐燕铭带着中央统战部交际处处长申伯纯及夏杰、中南海保卫干事陈群海,乘坐着吉普车接管了中南海。
2月7日,新成立的中央公安纵队警卫1师1团正式驻防中南海。最后,齐燕铭与统战部第二交际处处长金城、周子健等交际处的其他工作一些人员,组成了“中南海办事处”,由周子健任处长。
在周子健的领导下,办事处的工作人员随即对中南海内所有房产的位置、面积、家具设备等进行了清查,并登记造册、绘图列表。经过一番清理,中南海的房间干净了不少,显得十分整洁。
2月26日,华北局和北平市军管会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盛大欢迎会。3月10日,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住进丰泽园颐年堂后院的正厅里,其余的一些工作人员住进了居仁堂。随后,工作人员对中南海开展了大规模的清理工作。
3月25日,毛主席、周恩来、朱德、刘少奇和任弼时等党中央的领导人进入北平。毛主席入住到香山双清别墅,周恩来、朱德、刘少奇和任弼时则住进了来青轩。

5月,在工作人员的努力下,中南海整修了约2000多间房屋,颐年堂、勤政殿、政事堂、怀仁堂及瀛台等建筑也都焕然一新。另外,工作人员为中南海注入了新的河水,春风荡漾,绿水清波,旧貌换新颜,环境十分宜人。
6月,中央机关陆续搬进中南海。为了工作方便,毛主席搬进了菊香书屋,周恩来住进了西花厅,朱德在永福堂(后彭德怀住在这里)居住,刘少奇一家则被安排在万字廊。
与朱德的永福堂条件差不多,万字廊位于故宫西苑南海北角,都是一些比较陈旧的建筑,共有3间,一间做了办公室,一间为会客室,一间是卧室。
因为年久失修,万字廊的房子显得很破旧,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好一点的设备和装饰,连烧开水和做饭,用的都是煤球炉。在这里,有一个很旧的小锅炉,专供烧水洗澡,就这样的设备,每周也只能用两次。
对于这样的条件,刘少奇一点儿也不觉得苦,反而住得很是满足,总是笑呵呵地说:“比起以前居住的房子,这里的条件好多了!”
对于刘少奇的话,王光美也是认同的。在她的心里,只要丈夫刘少奇和孩子们都好,她便是满足的。
刘少奇在做木工

在这里居住期间,刘少奇虽然每天都要工作很长小时,但还是挤出时间,参加体力劳动。对于干活,刘少奇并不陌生,干得和老师傅们差不多,就连警卫员都说:“刘副主席在干活的时候,简直是一个老工匠,使用工具非常娴熟!”
随着党政机关的建设,办公人数增加了许多,中南海原有的办公区域,开始变得紧张起来,无法满足正常的需要。因此,修建新的房舍,便迫在眉睫了。
1951年夏,中央决定在中南海怀仁堂附近进行扩建。这次扩建,修了五栋楼房和一个会议厅。会议厅称为西楼,西楼又分为甲楼和乙楼,相比乙楼,甲楼的房间更加宽敞,距离街道也远一些,比较安静,居住环境要比乙楼好一些。
1952年,会议厅西楼工程完工。随后,党中央决定让刘少奇和朱德两家,以及一些党政机关搬家,住进西楼里。原本,刘少奇对工作人员说,把条件好一些的甲楼让给家庭成员多的朱老总居住。后来,在朱德的坚持下,刘少奇只好搬进了甲楼。
这里的条件虽然比万字廊要好很多,但刘少奇还是选择了西楼二楼靠西的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房子,作为他的办公室。
刘少奇在工作

这个办公室里的陈设非常简单,只有一张办公桌、一对沙发、一把藤椅,还有几个书架和文件柜,既没有地毯,也没有空调,更没有供欣赏的摆设。在刘少奇办公室的西墙壁上,设置有4个大窗户,采光倒是非常好,但也有不足。
到了夏天,午后的太阳把室内晒得十分闷热。这时候,刘少奇只穿一件背心办公,还是被热得汗流浃背;而到了冬天,西北风透过窗户的缝隙,钻进办公室里,导致房间里的温度非常低,为了保暖,刘少奇只得穿着棉鞋批阅文件。
在平时,刘少奇总是习惯跷腿工作。坐在办公桌前的时候,麻烦又来了,办公桌的高度根本无法满足刘少奇翘腿工作的需要,他只好把双脚都放在地上。在工作中,刘少奇在不自觉间,便把一条腿抬起来,想要搭到另一条腿上去,膝盖因此被撞了无数次。
为了让刘少奇工作的时候舒服一些,身边的工作人员出了一个主意:为他定做一张新办公桌。对此,刘少奇坚决不同意。
后来,刘少奇自己想了一个主意,请来一个木工,在抽屉下面的隔板挖了个洞,这样跷起腿来就顶不着上面的抽屉了。
刘少奇在办公

听了刘少奇的注意,工作人员表示,这样一来办公桌就不美观了。但刘少奇却说:“我要的是实用、方便,不像你们年轻人那样讲究美观。要美观就要重做,那太浪费了!”
据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刘少奇的简朴是出了名的,他常常对身边的人说:“我们花的钱,都是人民群众勒紧腰带节省出来的,是人民的血汗,公家的钱,不能乱花。”
在伙食方面,刘少奇更是毫不讲究,基本是炊事员做什么,他就吃什么。据给刘少奇做了18年饭的郝苗师傅回忆说:
“给少奇同志做饭非常容易,因为他从不挑剔,你做什么,他就吃什么,不论咸淡,不论酸辣。”
在一次做饭的时候,郝苗因为别的事情没注意,便多放了一些盐把菜做咸了,但他却不知道。饭菜上桌后,刘少奇夹了一口吃到嘴里,感到有些咸,便倒了一杯开水,冲淡后继续吃。
刘少奇、王光美在和女儿玩耍

那时候,由于刘少奇有夜里工作的习惯,需要吃点夜宵,来补充体力。为了让炊事员休息,这个工作便落在了王光美的身上。
虽然王光美负责刘少奇的夜宵,但却不用做新的,只要把中午特意多做的饭菜,倒进小锅里,放在炉子上热一热,就可以了。对此,刘少奇身边的工作人员都开玩笑地称王光美是“烩饭厨师”。后来,刘少奇的小女儿在回忆起这件事情时,说:
“父亲吃着母亲做的烩饭,觉得特别香,而且还会表扬母亲做得特别好吃。其实,母亲哪会做饭,小时候当大小姐,后来吃食堂,结婚后又有厨师做饭,而母亲唯一会做的就是烩饭。说起父亲表扬的事,母亲还老是会偷笑。”
听得久了,炊事员便觉得有些不好意思,要把为刘少奇准备夜宵的事情接过来,刘少奇没有同意。他说:“反正我吃不多,有点儿东西填填,不觉得饿就行了。你们白天工作很辛苦,晚上应该好好休息,不应该打扰你们。”
这样的日子虽然有些累,但落在王光美的眼中,却是无比幸福的。
王光美和刘少奇等人的合影

刘少奇当选为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后,他的秘书杨俊前来请示工作,在称呼的时候,便按照惯例,叫刘少奇为委员长。
秘书叫完后,看见刘少奇没有动,还以为他没有听见,便提高嗓门又叫了一遍。这时候,刘少奇才转过身来,脸上带着不高兴的表情,说:“你怎么突然叫起这个来了,不感到别扭吗?”
听到刘少奇这样说,杨俊不知道该怎么说才好,便低着头不说话。这时候,王光美说:“我们还是叫同志嘛。”
王光美说完后,刘少奇接着说:“以后不要这样了,叫同志多顺口啊。”为此,刘少奇特意向身边的工作人员做了交代:“中央领导人中,只有三个人可以称职务,即毛主席、朱总司令、周总理。大家已经称习惯了,也不必改了。”
就这样,关于刘少奇的称呼也便按照以前的叫法,亲切地称呼他为“少奇同志”。
1959年4月,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刘少奇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防委员会主席。然而,在中南海里人们还是一直沿用以前的叫法,依然称呼他为“少奇同志”。
王光美和孩子们的留影

1963年,在西楼的甲楼里住了12年后,为了方便刘少奇的工作和生活,在中央的安排下,中南海的行政管理部门让他们搬进了怀仁堂后面的福禄居里。
在福禄居的日子,刘少奇比以前更加忙碌了,王光美也跟着忙碌起来,唯一不变的是一家人更加相爱了。
在吃饭的时候,刘少奇总是鼓励孩子们多吃一些家乡的辣菜和苦瓜。看到孩子们吃完后的各种表情,刘少奇开玩笑说:“不吃辣的,不吃苦瓜,不许回老家。”
1967年,随着国内形势的变化,刘少奇受到冤屈,王光美也失去了自由,孩子们都被迫离开了中南海福禄居的家。
王光美:我更心疼那些无助的母亲
1979年11月,王光美被任命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事局局长,再次走上了领导岗位。1980年5月,在王首道、刘澜涛等人的陪同下,王光美带着孩子们前往河南,一起迎取丈夫刘少奇的骨灰。
王光美和孩子们在一起

在刘少奇住过的房间里,王光美睹物思人,泪流满面。几个孩子也压抑不住对父亲的思念之情,抱着刘少奇睡过枕头,边哭边喊:“爸爸,爸爸!”
看到孩子们这样伤心,王光美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对孩子们说:“孩子们,坚强些!”这一刻,王光美就像一棵饱经风霜的青松一样,矗立在那儿,成为了孩子们最坚强的依靠。
接过刘少奇的骨灰后,王光美长时间将脸贴在骨灰盒上,流出的泪水一直淌到骨灰盒上,向刘少奇倾诉着她的思念……
后来,按照刘少奇生前的遗愿,王光美和孩子们将刘少奇的骨灰,撒到刘公岛附近的海域里,让他与祖国的海洋同在。
随后,王光美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外事局的工作中。作为一个乐观开朗的女强人,王光美受到了人们的尊重。对此,她说:
“我们现在都把它挺过来了。现在我们都有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就不老回忆这段儿,因为必须全身心地做现在的事。”
时任局长的王光美陪同邓小平会见外宾

1995年2月,致力于救助贫困母亲的“幸福工程”正式启动,已经74岁的王光美欣然担任了组委会主任的职务,并为这项计划写下了“幸福工程 惠及母亲,造福社会”的题词。
在“幸福工程”任职的那段时间,王光美每天都会工作8到10个小时,更是亲自深入到陕西等地考察,将“幸福工程”的工作落到实处。
为了这项计划,王光美甚至拍卖了母亲留给她的几件古玩珍藏遗物。对此,有人问王光美怎么舍得,王光美回答说:
“卖掉母亲用过而且很喜爱的东西,是非常可惜的,能真正为这些贫困人口解决他们的生活需求,我在有生之年能做些益于人民的事,没有不舍得的。”
后来,有人来看王光美,在提到拍卖的那些物品时,问:“您不心疼吗?”王光美没有任何犹豫,回答说:“我更心疼那些无助的母亲!”
王光美为“幸福工程”题词

1998年,刘少奇诞辰100周恩年纪念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此时,生病住院的王光美坚持坐着轮椅前往会场。会后,“幸福工程”的工作人员前来看望,王光美满怀深情地说:
“我的晚年有两个大的心愿,一个是搞好少奇百周年诞辰纪念活动,还少奇应有的历史地位,让人民了解少奇;还有一个心愿就是搞好‘幸福工程’,帮助更多的贫困母亲摆脱贫困,不辜负社会的信任。”
在王光美的心里,“幸福工程”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大事,一定要全力以赴。
2005年11月12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幸福工程”成立10周年纪念仪式。
正在医院接受治疗的王光美特意坐着轮椅,特意赶到现场,看望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幸福工程”的工作人员,向他们表示感谢,并与大家合影留念。这也是王光美参加的最后一次公开活动。
2006年10月13日,王光美在北京病逝,走完了胸怀宽广的一生,享年85岁。
少女时期的王光美

在生命的最后几天,亲人和朋友们都来看她,希望能够满足王光美最后的心愿,便问她还想吃些什么?
听了大家的话,看着面前这些熟悉的面孔,王光美像小时候一样,抬起头,想了一下,笑得天真烂漫,甜甜地说:“冰激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