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荣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南联闽中、北接浙南,县域面积538平方公里,是闽东苏区、革命老区。柘荣是国家生态县、中国太子参之乡、中国长寿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刀剪之乡、柘荣是闽东药城。

历史沿革
柘荣原名柘阳,古为扬州地。秦属闽中郡,汉初为闽越国,汉始元二年(公元前85)属冶县,为会稽南部都尉地。三国属吴国建安郡,晋属建安郡温麻县。隋开皇九年(589)属原丰县,唐武德六年(623)起属长溪县。唐开元十三年(725)改闽州为福州,长溪属之。柘荣在宋属福建路长溪县灵霍乡柘阳里;元代为福建行中书省福州路福宁州灵霍乡柘洋上里;明初,降福宁州为县,柘属福建省福州府福宁县;明成化九年(1473),恢复州建制,柘属福建省福宁州。
清雍正十二年(1734),福宁州升为福宁府,附廓设霞浦县,柘属福建省福宁府霞浦县。
清宣统元年(1909)至民国20年(1931),柘为霞浦县上西柘洋区。
民国21年,柘为霞浦县第六区。
民国22年,柘为霞浦县第四区。
民国23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柘洋开辟苏区,成立霞浦上西柘洋区苏维埃政府(曾称福霞县上西柘洋区苏维埃政府),直隶闽东苏维埃政府(驻福安县柏柱洋村)。
民国23年5月,柘洋苏区建立霞鼎泰县苏维埃政府,仍属闽东苏维埃政府。
民国23年10月,国民政府恢复在柘洋的统治,柘仍属霞浦县。
民国24年6月,设立柘洋特种区,直属福建省第一行政督察区(督察专员公署驻长乐县城,民国27年移驻闽侯,民国31年移驻福安)。民国32年9月,全省划分为8个行政督察区和2个省辖市,柘属第八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福安县城)。
民国34年10月1日,撤销柘洋特种区建制,设置柘荣县,仍属第八行政督察区。
民国36年4月,全省调整为7个行政督察区,柘荣县属第一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仍驻福安县城)。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福建省划分8个专区和2个省辖市,柘荣县属第三专区(专员公署驻福安县城)。1950年3月,全省各专区改用公署驻地县名命名,柘属福安专区。 1956年8月12日,柘荣县制撤销,原县境并入福安县辖,因属福安县。
1961年10月15日,柘荣恢复县建制,仍属福安专区。 1970年7月1日,柘荣县建制再次裁撤,原县内的城关、东源、宅中、黄柏、富溪、楮坪、英山7个人民公社划归福安县辖,乍洋人民公社划归福鼎县辖。
1975年3月15日,柘荣再次恢复县建制,属宁德地区(地区行政公署驻宁德县城)。
1989年8月18日,国务院批准,柘荣列入对外开放的全国55个市、县之一。
2000年11月14日,宁德撤地设市,柘荣县隶属宁德市管辖。
行政区划
新中国成立初期,柘荣县人民政府下设1个双城镇和第一(富溪)、第二(石咸)两个区,暂时沿用旧保甲编制贯彻新政。
1950年1月,撤销双城镇,划全县为3个区。6月,废除旧保甲制度,实行民主建政,建立乡政府。全县划分为3个区,辖24个乡。
1952年4月,土地改革完成,全县划为3区1镇35乡。
1954年9月,全县调整为3区1镇43乡。
1955年,撤销一区区公所,所辖1镇15乡归属县直接领导;二区改称富溪区;三区改称楮坪区,原区公所驻地由石咸移驻楮坪。
1956年4月,全县原来1镇43乡整编为1镇30乡。
1956年8月,柘荣县建制裁撤,全境并入福安县。原(柘荣)县直辖的1镇11乡和楮坪区辖的9乡合并成立柘荣区,区公所驻下城。富溪区名称及其辖乡不变。
1958年8月,富溪区裁并柘荣区,两区原辖的1镇30乡,重新调整为1镇8乡。
1958年10月,实行“公社化”管理体制,建立“政社合一”的农村人民公社。原柘荣区改建成立福安县柘荣农村人民公社联合社,下辖柘荣、富溪、楮坪、岐洋4个农村人民公社(简称公社,下同)、42个生产大队。
1959年12月,岐洋公社撤并柘荣公社。
1960年,富溪公社增设东溪、山樟2个生产大队。
1961年7月,公社体制下放,恢复区建制。原来3个公社改为柘荣、富溪、楮坪3个区,原来社属44个生产大队整编为区属23个人民公社(简称小公社),并在柘荣区之下,另设1个双城镇,专理非农业人口事务。
1964年,城郊区的双城镇与新城公社合并成立两个牌子一套人马的城关镇和城关公社。
1965年2月,实行撤区并社。由23个公社(镇)合并为8个公社,下辖83个大队:
1966年,东源公社增设洋边1个大队(由东源大队析出)。 1970年7月1日,柘荣县建制再度裁撤,将城关、东源、富溪、黄柏、宅中、楮坪、英山7个公社及其所辖73个大队并入福安县管辖(并入后,城关公社改称柘荣公社);乍洋公社辖11个大队划入福鼎县管辖。
1972年,英山公社增设田头洋1个大队。
1973年,黄柏公社增入下坪1个大队。
1975年3月15日,柘荣县再次恢复建制,原划给福安及福鼎管辖的8个公社,全部划归柘荣。同时,在柘荣撤县期间,福安县潭头公社划归黄柏公社管辖的下坪大队,也随同柘荣复县而划入柘荣管辖。撤县期间的柘荣公社在复县后仍恢复为城关公社。此时,全县共辖8个公社、86个大队。
1980年8月16日,城关公社析出北街、南街、溪坪、上城4个大队恢复设置县属城关镇。原城关公社则改称城郊公社,同时将乍洋公社的仙山大队和楮坪公社的金家洋、靴岭尾2个大队划城郊公社管辖。
1981年,黄柏公社增设上黄柏(由黄柏大队析出)1个大队。合前全县共辖114个大队。是年11月,城关镇恢复双城镇原名。
1984年10月23日,实行政社分开,恢复乡镇建制,重建乡(镇)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全县共辖9个乡(镇)、3个街道、114个行政村。
1991年,全县辖1镇8乡,即双城镇、城郊乡、东源乡、乍洋乡、富溪乡、黄柏乡、宅中乡、楮坪乡、英山乡,114个行政村(其中双城镇另设城北、城南、城溪3个居委会),651个自然村。

2005年,全县辖2镇7乡,即双城镇、富溪镇、城郊乡、东源乡、乍洋乡、黄柏乡、宅中乡、楮坪乡、英山乡,4个社区、112个行政村,577个自然村。其间,因生产生活条件极差或地质灾害影响,整村搬迁,已废弃49个自然村。
2014年全县辖2镇7乡,共112个行政村4个社区,县政府驻双城镇。
2021年辖2镇7乡117个建制村(社区),总人口11.1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