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薛仁贵而言,他就是因为自己的能力和才能都非常突出,所以才会让敌人有机可乘。但是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却没有团结好所有的将领,这就导致了薛仁贵在战场上吃尽了苦头。当魏征刚从薛仁贵帐中出来时,薛仁贵对他说:“魏征啊,你在这里干什么?”

魏征说:“这有什么奇怪的?”薛仁贵说:“难道你们不知道要打仗吗?”魏征说:“我只知道你现在正在这里等着我呢。”但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薛仁贵却没有团结起来去迎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他看到自己的手下将领和皇帝正在玩游戏时,就开始心不在焉起来,并大发脾气。因为薛仁贵在战场上被敌人打得节节败退时都没有表现出一点慌乱和惊慌。甚至是连皇帝对他说出了“回去把他们全都杀掉”这种话时也没有表现出一点恐惧、害怕感。所以就导致了他被敌人打得一败涂地。

三、从大非川惨败中得到了教训

公元751年,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的统治已经岌岌可危,李隆基不得不再次启用了薛仁贵和郭子仪等人。当时的李隆基非常信任薛仁贵,对其非常信任,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薛仁贵。然而,当李隆基看到了薛仁贵的实力后,便开始对他有所怀疑。

公元753年,郭子仪联合吐蕃发动了第二次对吐蕃大远征。面对着来势汹汹的吐蕃大军,唐朝军队节节败退。而薛仁贵此时也接到了朝廷命令——西入葱岭和吐蕃作战。薛丹贵又是如何从这次战役中吸取教训呢?公元753年,李隆基在听说了郭子仪要西征的消息后便开始派遣军队前往葱岭进行作战。

在此之前,唐将郭子仪就曾经多次率领大军西征吐蕃。但在得知这次作战后却显得十分谨慎地让他们进行防御,并下令:“凡攻下敌城一座则不受封赏”。然而这样的一种要求也是唐军一直以来所奉行的原则——“勿以己兵破城”。

然而面对着前来讨伐的吐蕃大军却是完全无法抵抗和抵御。就这样一场战争中唐军惨败而归。而这次薛仁贵面对着敌人不是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吗?!这难道不是一个很好的教训吗?!

四、薛家为何败落于大非川?

其实,薛家之所以败落于大非川,这是有多方面原因的。首先,薛仁贵在云州被俘虏后,朝廷下令就地处决。其次,由于薛部被俘虏的缘故,当时朝廷中大多数人都反对将其处死。

第三,薛家在大非川的惨败给朝廷带来了很大的麻烦。第四,在大非川失败后不久,薛仁贵就遭到了兵变:第五、由于薛仁贵多次征讨叛军得胜并受到重用。第六、安史之乱期间,叛军节度使李光弼出兵讨伐叛军;薛仁贵也出兵帮助平定安史之乱。

第七、由于薛仁贵当时在大非川打败了叛军。第八、在这次战役中,朝廷派来援助薛家的军队人数太少(约三万人)而不能取得胜利;加上又没有事先做好准备工作(行军路上没有粮草)因此被唐军大败。第九、由于薛仁贵当时在战场上作战勇猛、善于进攻等原因致使他的军队士气低落,而敌军则利用这些心理打出了反间计使其被自己的部下所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十、在大非川战败后,朝廷又任命薛仁贵为云州刺史;结果云州却没有了薛仁贵驻守;这样使得朝廷对他的猜忌越来越严重。

薛仁贵(755~787)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元和十二年(817年)二月,安禄山叛军攻陷范阳,唐朝在京畿的防务遭到极大破坏。唐肃宗至德二年(757)九月,张守珪再次发动了对安禄山部的进攻。十月,安禄山率军攻打范阳。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肃宗命令驻扎在潼关地区的京西、河北、河东、幽州、平卢五个节度使以及河南、山南等地的军队前往支援,但是却没有任何一支军队能够进入叛军控制区。

开元六年(718)八月,朝廷在京西的战略部署就是:张守珪为河北前线指挥官,李光弼为河东前线指挥官;而范阳则由张守珪与李光弼两位大将共同负责防守;此外还有一支军队由李光弼与张守珪共同指挥。

安禄山攻陷范阳后立即挥师南下;他所率的军队是:史思明率领7万大军;范阳的守将吴少阳为7万大军所击败而逃到云州。唐玄宗至德二年(757年)八月初一日,唐肃宗在广德府(今山西省大同市)召集群臣举行了盛大的宴会;他在宴会上宣布:“从今天开始我将要任命一名节度使来负责征讨叛乱的部队。”随后将薛仁贵任命为云州刺史。这一天晚上,唐玄宗亲自率军前往云州慰问叛军将士。

2、《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

这几部书记载的薛仁贵之所以兵败大非川的原因大致相同,但所采用的史料又各不相同。《旧唐书》(即《新唐书》)记载:薛仁贵被抓后,皇帝下令就地处决的同时下令将其凌迟处死,而他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于是他逃到了云州。

因此,就有了后面发生在云州城中的一幕:当薛仁贵走出城门时便遭到了敌人猛烈的进攻,当时有一位老太婆站出来说“让老薛等着我们家三个孙子来报仇吧”。薛仁贵听后便与这位老太婆一起躲到了一座山中。到晚上时有人告诉薛仁贵自己家的三个孙子来报仇了,这位老太婆便说“你不是我孙子杀的”!当时山上已经没有敌人了但此时山上已经很黑看不清地形。

在薛仁贵看来山上只有一些石头和树根而没有道路;于是他便从山中跑到唐军阵地上,并在附近找来一些柴草用来点燃。当唐军听到有声响后便派出一队骑兵去追赶薛仁贵并杀死了他。就这样,经过两天后薛家在云州城中的一场大战中被叛军打败了。

薛仁贵所率领的军队因为没有粮草而不得不在第二天返回云州;结果因为途中粮食被敌军破坏,于是又被敌军抓去做人质;之后就发生了薛仁贵兵败大非川一事。

3、《旧唐书》,《新史》,《明史》

李正己,薛仁贵之子也,骁勇有谋略,有万夫不当之勇。《新唐书》:(李正己),性好杀,为父、兄所不容,常自誓不与他谋。《旧唐书》:薛仁贵为将不喜杀人,又多杀戮士人将士。《新史》:上(唐玄宗)闻其贤,使与俱赴京师,以其事加封左骁卫大将军。《明史》:仁贵有军才之称。

4、其它史书相关记载。

李隆基:“安禄山反,玄宗令诸军赴援,至大非川。大非川处幽州、易州之间,地形险阻。贼欲渡之,悉令诸军击之……大非川之役,以薛仁贵、杨国忠为主帅。”安史叛军在大非川被唐军击败,其将领杨玉童及李光弼等都战死沙场:“吐蕃自大非川败薛仁贵等众后,势益强……其部酋长皆请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薛仁贵率兵五千人前往讨伐叛军。大非川之役的时候,薛仁贵以五千轻骑迎战数万叛军的进攻;当敌军攻到距其五十里左右的时候,薛仁贵率领将士冲入敌军阵中;当敌军的主帅看见薛仁贵后便逃跑了。“于是军中为之大骇。”(安禄山叛军)在这次战役中,吐蕃军队被歼一万余人并且俘虏了十万人;而敌军主将就是后来的叛将高仙芝。李隆基听闻此消息后,便命令王忠嗣、李光弼等带兵前去援助薛家。

(但此时王忠嗣却没有到达前线;因为他在路上就被敌军围困住了:“及至云州(山西大同),闻高仙芝军至,乃令军士皆登城以观其变;而高仙芝自云中(山西大同)入寇……高仙芝军入据大同者八九千人”。“是时军士皆登城观战”(王忠嗣)“及高仙芝至云中……因其众寡不敌……遂退走”(李光弼)在这次战役中,当薛仁贵率兵追击高仙芝的时候,高仙芝则派遣使者前来求和并要求停战以达成和解。

然而此时薛仁贵率兵在大非川打败了敌军(薛仁贵也被俘获);而高仙芝却派军队在云州城外将自己的亲信部队包围起来(唐军没有粮草)然后投降了对方。“于是吐蕃大惊失色……诸将皆以为不可得也”(唐军无粮草)

五、薛仁贵败亡之谜是如何造成的?

据《旧唐书》记载,“初,仁贵所将有兵数万,又以其众少,为人所嫉。”薛仁贵之所以能成为万人敌的战将并不是靠一己之力就能够做到的,他的这些将领都有自己的功劳,而且都是经过战场磨练出来的大将。那么薛仁贵败给大非川一战到底有着怎样的原因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大非川是在沙漠之中。当时正值秋季气候干旱,沙尘暴时常爆发。其次:薛仁贵所率领的部队没有按照作战计划行军。再者:由于薛仁贵在出兵前没能充分了解地形就贸然出兵导致了这场战争,最终导致了自己兵败。

六、对这次战败原因的分析及对薛仁贵的评价

军情紧急,命杨文广引兵救之。薛仁贵见势不好,急忙逃出大非川。薛仁贵率军退至大非川,又遭埋伏,大败而归。此战中,杨文广也身负重伤。此时的薛仁贵已经是病入膏肓之人了。

因此说:“在这次惨败中,薛仁贵是负有很大责任的,他本人对行军打仗没有经验,部队缺乏纪律教育和训练,又没有合理安排好军队的行动部署及撤退路线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