寅卯之交,新春将至。

未来历史会用什么词汇来描述刚刚过去的2022年?我们暂不得知。要知道,所有宏观叙事的波动,都与每个普通人息息相关。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在过去的一年,历经跌宕起伏。2023年,楼市将呈现何种新面貌?土地市场将如何变动?让我们一起回顾过去,展望新一年。

成交情况:欲说还休凉意浓

在2023丁祖昱评楼市发布会上,易居企业集团CEO、克而瑞信息集团董事长丁祖昱表示,2022年全国土地成交面积14.4亿平方米,同比下降37%,成交金额4.73万亿,下降31%。

去年的土地市场,可谓凉意十足。

2021年2月,自然资源部要求22个试点城市实施住宅用地“两集中”政策,即集中发布出让公告、集中组织出让活动,且2021年发布住宅用地公告不能超过3次,同时要求试点城市单列租赁住房用地占比一般不低于10%。经过2021年22城“过山车”式三轮“两集中”供地后,土地市场由热转凉,2022年的集中供地也基本延续了2021年的市场格局,“底价成交”、国央企平台“托底”似乎也成为了土拍市场最常见的关键词。

另一方面,据克而瑞数据显示,在整体成交面积、金额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土地成交金额集中度持续上升,前三的城市站整个土地成交金额的16%,成交金额前十的城市占了整体成交金额的35%,前20个城市占比达到51%。据统计,2022年土地成交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和杭州四个城市,占集中供地的42%。

换言之,2022年的土地市场“马太效应”愈发明显,一线和强二线城市尚有房企勉力抢占,而广大弱二线、三四五线城市则难掩寒意。以前文提及的北、上、深、杭为典型代表,城市能级高,经济基础良好,未来发展可期,潜力购房群体庞大,新房购买力高,房企能够有较强的拿地意愿。而三四五线城市,尽管2022年不断通过降首付、提高公积金贷款利率、发放购房补贴等多重举措吸引购房者,但收效甚微。对于“钱只能花在刀刃”上的各家房企,显然不敢轻易入局。

拿地房企:城投、国央企撑起全年拿地主力军

实际上,2021年下半年,随着部分规模房企遭遇流动性危机,土地市场转凉,国央企和城投逐渐成为各地土拍主角。时至2022年,百强房企销售业绩下降超4成,千亿房企数量锐减一半,由2020年的40家以上降至不足20家。在此背景下,2022年,百强房企拿地总量大幅下降6成,只有4成房企仍在拿地,且多集中在22城之中。

从全年土拍市场表现来看,华润、中海、保利等国央房企拿地金额稳居前列,与此同时,各地城投也逐渐从2021年下半年的参与转为主力。据机构数据统计,2022年,城投拿地总建面达到58%,“托”起地方土拍的半壁江山。

然而,大部分城投公司通常却只能“拿”,不能“建”,基本不具备后期地块的开发建设的能力,且存在债务压力的隐患。由于地方城投托底之风愈演愈烈,2022年10月中旬,财政部印发《关于加强“三公”经费管理严控一般性支出的通知》(财预〔2022〕126号)。通知明确:严禁通过举债储备土地,不得通过国企购地等方式虚增土地出让收入,不得巧立名目虚增财政收入,弥补财政收入缺口;规范地方事业单位债务管控,建立严格的举债审批制度,禁止新增各类隐性债务,切实防范事业单位债务风险。

随后,11月,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三支箭”接连发出,“金融16条”后监管对于房企融资态度发生根本转变,逐渐转向保主体。与此同时,土拍市场也逐渐出现一些新的变化,部分专注本土的“草根”房企开始崭露头角,例如佳运置业在上海“连下三城”,其中更以9.5%的溢价率拿下宝山顾村地块;伟星置业在继续专注合肥的同时,还在长三角区域开疆拓土,在南京、宁波均有斩获,并以全年拿地总金额152亿强势闯入2022年房企拿地TOP20。

地方举措:摘掉“紧箍咒”,门槛持续下降

2022年以来,由于房地产市场持续低温运行,规模房企资金压力增加,房企拿地意愿降至低点,传导至土地市场,延续了2021年下半年以来的寒意。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各地陆续降低土拍门槛,加大中心城区、优质地块的土地供应,降地价、提限价。同时,为了避免撞期,减轻企业拿地压力,多个城市集中供地批次也由去年的三批次增加至四批次、五批次甚至六批次,已经从事实上打破原有的三次集中供地限制。

在降低土拍门槛方面,多个城市在土地供应端释放利好,包括降低土拍保证金比例、延缓土地价款缴纳期限、降低配建要求等减少房企拿地压力,土拍门槛进一步下降。

在供地方面,据CRIC数据显示,22个重点城市2022年前三轮集中供地中,中心城区的供地比重均在48%以上,比2021年三轮中心城区供地比重高出5-8个百分点不等。部分城市采取了“少而优”的供应方式,超半数重点城市中心城区供地比重超过五成,供地以楼市表现较好、库存偏低的热点区域为主。

在给开发商留出足够的利润空间方面,部分城市提升了对地块限价,以增加限价与地块地价之间的差值,增加项目利润空间以促成交。以北京第三轮集中土拍为例,房山、顺义相对较偏的几宗宅地,销售指导价与周边房价相比有小幅度上调,对于郊区板块的预期提升有一定的作用,最终北京三批次18宗地块均成功出让。

即便如此,从各地土拍仍以国央企和城投为主导来看,除了极少数热点城市外,大部分城市的政策刺激效果有限,地块仍以底价成交为主,房企拿地依旧谨慎,土地市场的回暖仍需较长的时间,城市之间的土地市场的分化也将继续加剧。

2023展望:房企融资有望走出低谷土地市场谨慎乐观

2022年12月,土地市场实现了“翘尾”,多城土地出让活动频繁,包括上海、苏州、武汉、广州、长沙等多个热点城市,尽管大部分城市地块仍以底价成交为主,但仍有上海、苏州等高关注城市的优质地块实现了高溢价成交。

然而纵观2022年全年的土地市场,在楼市端表现持续低迷的影响下,2022年土地市场也持续低位运行,成交建面直接降至近十年新低,整体市场热度也进一步走低。

尽管如此,一些好的信号也逐渐显现。

自去年四季度以来,“金融16条”正式发布后,支持房企信贷融资、支持房企发债融资、恢复涉房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及配套融资等“三箭连发”,房企融资环境显著宽松,为稳定房地产市场进一步提供支撑。

与此同时,重点城市的集中供地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方面,地方政府为了应对土地市场低迷的局面,通过对土地出让保证金缴纳比例、土地价款付款期限等方面给予利好,降低土地出让门槛,也通过“上架”中心城区优质地块吸引更多房企;另一方面,房企拿地依然谨慎,但也因此,部分专注本地的民企开发商也有了更多的拿地机会。

此外,随着“三高”模式的终结,房企拿地更倾向于优质地块,聚焦核心一二线则成为房企的必然选择,土地市场的分化也将因此加剧。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长江中游和成渝这5大城市群将有望成新一轮发展高地,而三四线城市则由于购买力不足、去化周期长等原因,难以获得规模房企的广泛青睐。

对于2023,土地市场或将延续低迷、分化的走势,城市土拍规则也将继续保持宽松,各地土拍仍可能以国央企托底。房企仍需重点关注市场风险、聚焦核心城市和板块、捕捉点状的投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