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最拿手的是内斗!中国人的不能团结,中国人的窝里斗,是中国人的劣根性!死不认错,中国人不习惯认错!”——出自《丑陋的中国人》

100多年前的一篇《狂人日记》,带来的冲击犹如狂风巨浪,彗星撞地球,也让鲁迅这个名字开始远近闻名。

紧接着又一篇《呐喊》,让鲁迅彻底地登上了文学家兼思想家的地位,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无情批判,时隔这么多年看来依旧发人深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有人说,《丑陋的中国人》一书,也同样无情地批判了国人,令人警醒,发人深思,作者柏杨应该被称为“现代鲁迅”;

可还有人说,柏杨距离到达鲁迅的水平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不是简简单单地指责几句,罗列出几个人类共同的毛病:乱,不团结,追名逐利,就可以成为批判代表,文学大师的。

一本书,就让作家柏杨在获得关注的同时也获得了骂名,但不管怎样,面对外界的言论他始终坚持着自己最初的看法。

可在柏杨去世13年之后,他的妻子张香华却用一句话道出了原因,也让人们逐渐理解了柏杨当初写这本书的动机:

“依柏杨生前所托,将永远停止发行《丑陋的中国人》一书,一来时机已经到了,二来,实在是不想被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士所利用。”

柏杨为何要用一本书来痛骂中国人是“丑陋的”?妻子张香华的这句话到底道出了怎样的原因?

一本评价两极的书

“没有啥文化价值,很多观点经不起推敲,强词夺理,越读越觉得这本书完全就是作者在宣泄情绪。”
“通篇除了骂,就是骂,感觉是为了骂而骂,殊不知在任何一个地方,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都会是这个样子。”
“牵强附会断章取义偷换概念自以为是,内容很空,缺乏论证,观点很躁,毫无意义。”这是读过这本书后,许多反对者的一致看法。

单从文字内容和形式上来看,柏杨在《丑陋的中国人》一书中所用的言语和文字十分地情绪化,颇有点“泼妇骂街”的味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恐惧独立思考,所以中国人也缺乏鉴赏能力,什么都是和稀泥,没有是非,没有标准。中国到今天这个地步,应该在文化里找出原因。”
“中国人认为要忍让是美德。其实那是长期屈辱的惯性,而用忍让两字来使自己心理平衡!很少中国人敢据理力争。那是为什么?那就是中国人神经质恐惧心理,怕最后吃亏。”

抛出论断,却没有强有力的论证来支持,这便是《丑陋的中国人》一书被吐槽内容空洞,纯属宣泄感情的主要原因。

可同样的也有支持者如此评价柏杨,称他是:和鲁迅先生一样敢于用激烈言辞来批判中国人国民性的伟大作家而非学者。

学者需要论证,需要论据,可作家不需要,作家可以天马行空,可以写到哪算哪,可以用犀利直白的文字当武器,直插灵魂。

好像不同的人眼中有各种各样的《哈姆雷特》一样,《丑陋的中国人》一书在不同的读者眼里也有着不同的理解。

对此柏杨的妻子,也是著名诗人的张香华女士淡淡地强调了一句话,她说:“理解中华文化,需要透过自己的思考。”

一辈子乡愁

柏杨,原名郭立邦,1920年生于河南省开封市通许县,出生没多久家庭就出现了变故,母亲意外去世,让他年纪轻轻地就失去了母爱。

虽然父亲很快就为柏杨找到了继母,可这个继母对柏杨是一点也不喜欢,常常嫌弃他和动手打他,等到柏杨到了12岁更是直接把他送回了老家河南省辉县常村镇常北村让他独自生活。

好在家乡还有柏杨的亲人,叔叔接济了他,不但照顾他的生活还供他继续上学,只是从此缺少父母关爱的柏杨将少年时期特有的叛逆发扬到了极致。

整天不好好学习,然后一门心思地钻到了阅读和写作上面,1937年“七七事变”的时候,他跑去街上写宣传标语号召抗日,结果被人给举报到了学校。

然后学校就以不务正业的理由把他给开除了,叔叔气不打一处来,他被开除后反而特别开心,因为这样他就可以顺势去投身抗日了。

在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河南省政治干部训练班后,他便整日地在武汉,重庆,西安等地到处奔波,为国为家为民,并积累了很宝贵的人生经历,为他后来的写作打下了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8年,没有任何学历文凭的他改名郭衣洞,然后用假身份报考了数所大学,想要到大学里继续深造学习。

结果到最后一个也没通过,还因此被各大学校拉黑,从此再也没机会上大学了,正在灰心丧气之际柏杨又收到了在开封老家的父亲的来信。

父亲病重,唯一一个心愿就是看到柏杨能够娶到老婆然后给郭家留个后,虽然父亲抛弃了他和他的母亲,虽然继母待他并不好,但是他始终都是郭家的儿子。

乌鸦尚且知道反哺,他又如何忍心看着父亲郁郁而终呢?就这样,他在父亲的遗愿下和艾绍荷结了婚。

这对包办出来的婚姻从一开始就注定走不下去,因为柏杨是个文化人,喜欢舞文弄墨,而艾绍荷却是个传统妇女,大字不识一个,只知道照顾家庭,顾好一个妻子的本分。

和艾绍荷完婚没多久,父亲就病重去世了,柏杨忍痛葬了父亲之后,便开始考虑如何和艾绍荷分开,可偏偏这个时候艾绍荷怀孕了。

一个新的生命诞生了,尽管柏杨不爱艾绍荷,但是对于自己的女儿还是十分疼爱的,他给女儿起名郭素萍,素衣蓝衫(喻指艾绍荷和他),萍水相逢。

柏杨一直在艾绍荷身边待到郭素萍1岁,然后才找了个借口离开了母女俩,跑到了黄河对岸的河南省偃师市(今洛阳市偃师区)当起了一名语文老师。

艾绍荷虽然传统,但是身为一个女人哪里会不知道柏杨并不爱她的事实,只是一时间古老的观念根深蒂固,她拗不过来。

柏杨晚年重回故乡,左侧是女儿郭素萍

一个女人抱着还刚刚满周岁的女儿渡过了黄河前去寻找丈夫,结果找到后却发现丈夫已经和另外的一个女人在了一起,这该是多么令人伤心欲绝的故事。

古老的包办婚姻害了多少痴情儿女,艾绍荷就这样孤寂地带着女儿郭素萍重新渡过黄河回到了老家辉县,一个人抚养女儿长大,从此再也没有回去寻找过柏杨。

而柏杨在偃师市教了一段时间书后,日本侵略者就发起所谓的“一号作战”全面进攻河南全境,逼的他远离家乡四处流浪。

1946年,流浪到东北的柏杨考取了东北大学政治系,还和几位朋友创建了《东北青年日报》,同时被委任为国民党中央陆军学校教官。

17岁那年,民族危亡,他怀着救国救民的渴望投身到政治,可如他这般的文人,对于真正的政治是毫无兴趣的。

不管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柏杨都不在乎,他虽然担任着国民党中央陆军学校的教官,可他并不是国民党人,他最关心最在乎最喜爱的还是写作。

个人命运往往在时代洪流中犹如大海中一扁舟被推着走,1949年,在上海的柏杨遇到了一位文学写作老师吴文义。

吴文义告诉他:“一起走吧,到台湾岛上去,哪里需要你。”柏杨哪里知道,他这一跟着走,就和家乡河南来了个天涯两相隔,有近40年没能再回到家乡。
他的女儿常常忆起柏杨在台湾岛居住的日子:“父亲一口乡音,几十年都改不掉,喜欢吃家乡的变蛋,喜欢吃家乡的香米和咸菜,他念叨了快一辈子说要回家乡河南辉县去看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诗人余光中那首小小的《乡愁》,令柏杨读来泪流满面,虽然他的父亲母亲早已不在人世,可家乡还有他牵挂的亲人,还有他的女儿。

因说真话而入狱

在偃师市认识的女人崔秀英,在柏杨远赴台湾岛的时候和他分开了,他可以理解,因为如果让他再选择一次,他说什么也不会离开家乡来到台湾岛居住。

不仅仅是因为乡愁,还有他在台湾岛上所遭受的一切不公平待遇,也正是这些遭遇促使着他写下《丑陋的中国人》一书。

腐败,贪污,搞思想控制,国民党简直无所不用其极,他作为文人和作家的态度让他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选择了勇敢地发声。

1953年,他在《自由谈》杂志上发表了个人首篇散文,文字间强烈抨击国民党,结果就被国民党某个党部系统给盯上了。

从那以后他开始做什么都不顺利,先后谈了2任妻子最后都迫于压力分开,写出来的文字送去投稿,结果因为太过直白屡屡被退回。

最打击他或者说改变他一生命运的事情,是在1967年的时候他为了生计接下了一份翻译漫画的工作。

《大力水手》是当时十分流行的美国漫画,柏杨却在翻译的时候不自觉地把“fellows”一词给翻译成了“全国军民同胞们”。

这句话说者无心,可听者却有意,国民党党部系统立马就以“叛乱罪”抓捕了柏杨,并且在监狱里对他是拳打脚踢,用尽酷刑。

最后柏杨被判了刑,在监狱里关押了9年之久,失去了一切,就连最后释放他的时候也给他加上了几个条件:不准提及过去,不准再揭露社会问题,不准用任何方式抨击人性。

这等于说是基本上剥夺了柏杨写作的权利,万念俱灰的他一度想要离开写作,好在张香华帮助他走出了心理的困境。

1978年,刚刚走出监狱的他结识了女诗人张香华,俩人一见如故,张香华这个人香港出生,当年也是迫于日本侵略的压力随家人来到了台湾岛定居。

一份乡愁变成两份乡愁,不过张香华比他要好一点,毕竟当时香港要比河南近一点,回去得也要容易一点。

在张香华的陪伴和鼓励下,柏杨投入到了新的写作领域——中国历史,他重新编纂了《资治通鉴》,还写了一部《中国人史纲》。

这两本书基本奠定了柏杨在台湾岛作家行列中的地位,柏杨版本的《资治通鉴》更是成为了连续几年的畅销书。

可越研究中国历史,越研究中国社会,他就越难平复自己内心的情绪,“中国到底是怎么了?”他怀着愤懑的心情,写下了这本《丑陋的中国人》。

“中国到底是怎么了?中国人到底怎么了?”柏杨把自己来到台湾岛后遭受到的一切都化作十分情绪化的观点,他痛,他很,他不甘,他要骂醒那些还在装睡的人。
“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我在研究中早已经明白,可我就是恨铁不成钢,如果再斗争下去,中华文化千百年的精华都将会流尽,步入美国印第安土著人的后尘也不是不可能。”

柏杨每每提及,总是义愤填膺,他爱中国,爱这片土地,可他就是想不通,为什么明明是亲兄弟还要打架?还要闹别扭?

说《丑陋的中国人》一书是他的情绪宣泄倒也没什么问题,民族之心总是热血的,总是激情的,总是不肯停歇的,近代中国人民正是靠着一腔热血,前赴后继,才挽救了民族危亡。

然而写完这本书之后,随着时代的变化,两岸三通,柏杨也冷静了下来,他曾告诉自己的妻子张香华:

“等将来有一天中国年轻人们都进步了,这本书的使命也就完成了。”2008年,柏杨因病去世,张香华按照他的遗愿,把他的一部分骨灰带回了家乡河南安葬。

因为激进的言论,《丑陋的中国人》一书逐渐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了起来,张香华果断地拒绝了,而且要求所有出版社停止出版这本书。

她说:“《丑陋的中国人》一书虽然批判,但是却是爱的更深,绝不是某些人说的辱华,我是中国人,香就是香港的香,华就是中华的华,柏杨也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