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倡议要多往好处想

有媒体报道称,经记者搜罗证实,多地倡议春节期间开展“余药共享”、互助共济,呼吁返乡群众把剩余药品带回农村。本来这只是个倡议,初衷是为了缓解农村在应对新冠病毒冲击下的“买药难”。

可吊诡的是,在支持的声浪之外,仍有不少人发出阴阳怪气的声音。比如“农村都阳完了,发这种倡议有什么意思?”,再如“农村人就只配吃剩下的?”,又如“是药三分毒,出了事谁负责?”。如此种种,不外乎是想强调“很多人已经阳过了”,“农村人不想被看低”,“非专业的配药有风险”。

一定程度上,撇开“情绪追问”,这些反问也有其相对合理的一面。可问题是,倡议本身就是一个模糊的提调,即便文本出自官方的行政部门,可它依然是有大前提的,也就是肯定符合“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这个基本原则。

就拿“农村都阳完了,发这种倡议有什么意思?”这句话来讲,可能追问者更多是想表达情绪,而非传递信息。说到底,即便是在城市里,经过第一波新冠病毒的冲击,也不敢说都阳完了,何况在人口相较稀疏的农村。

只能说这是一种出于个人经验的论断。要知道,直到现在关于“放开”好,还是“紧抓”好,依然存在争议。但基本上都是出于个人经验的争议,也就是自己或家人遭受冲击大,就认为“放开”不好,自己或家人遭受冲击小,就认为“放开”好。很少有人能基于社会建构去公允的评价“放开”。

至于“农村人就只配吃剩下的?”这种话,更是典型的杠精思维。我们很清楚,行政部门发这种倡议,本身是依势而行,所以细节方面自然提得少。但是就常识来讲,所谓的“余药共享”、互助共济,也肯定是指亲友之间,而且主要是指儿女给父母带药、备药的情况。

实际上,就算行政部门不发这种倡议,很大一部分人在返乡时也会有“带药回村”的考虑。毕竟对于乡村来讲,考虑到药品运输、药品渠道,普遍而言比城市在获取上更慢一些,这个从“放开”初期就已经表现得很明显了。

当然有人可能会说,自己的老家从始至终没有出现“买药难”困境,反倒是自己所在的城市刚才从“买药难”困境中挣扎出来。对于这个问题,只想说应该是极个别现象,因为普遍来看,“放开”的后期,不少农村的“买药难”困境持续的比较长,可能有些地区至今没有完全解决掉。

而对于“是药三分毒,出了事谁负责?”来讲,显然有些太过官方了。说实话,倡议提调“带药回村”,指的也是普适药品,比如退烧药,又如止疼药。而且也应该是指经验层面风险很小的药品。

如此之下,义正辞严地强调“是药三分毒,出了事谁负责?”,如果说不是出于官方层面的严谨,那么多半是情绪性的歇斯底里。诚然,有这样的担忧是好的,但是在多数农村的“买药难”还没有彻底解决掉的情况下,还请多往好处想。

毕竟从某种意义上说,“都阳完了”只是第一波新冠病毒冲击后给人们留下的直接观感。但是就现实来讲,返乡带来的大规模人口流动,又很容易挑起第二波新冠病毒冲击。并且新冠病毒直到现在仍然还在变异的不确定性中,即便已经相对稳定,但是跨地域之间的大规模人口流动,依然存在不同毒株之间的交叉感染风险和迅速扩散风险。

基于这种考量,就算“带药回村”不是为了村里人,那么考虑到春节期间可能再次感染的风险,返乡者也要提前准备好。当然这里面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返乡时可以提前问一问老家的亲人,确认村里是否存在“买药难”之后,再去定夺要不要“带药回村”。

实际上,在倡议之外,生活本来也是有既定运转秩序的。只不过在倡议呼吁之下,可能人们的意识更强一些,认识也更清楚一些。换句话说,倡议本身只是希望更好,如果有人阴阳怪气地认为倡议要为“过去”和“将来”负责到底,只能说这样的心态本身就存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