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4年初,邓小平视察广东省深圳、珠海两个经济特区,并为两个经济特区题了词。为深圳特区的题词是:“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国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在题词背后,隐藏着一段故事,当时邓小平视察深圳后始终没有表态,后来临时改变主意,大年三十为深圳题词,这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让特区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确定了创办经济特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创举,国家计委、外贸部派遣的经济贸易考察组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之后,向中央建议,把靠近港澳的广东宝安、珠海划为出口基地。

1979年1月,广东省联合交通部向国务院递交了建设工业区,强化出口基地建设的报告,提出在深圳蛇口一带建立工业区的设想,得到了中央的批准,不久之后,在轰隆隆的开山炮声中,深圳蛇口工业区诞生了。

1979年4月,中央召开工作会议,广东省委第一书记提出,希望中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下放一些权力,让广东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有一定的、必要的自主权,中央对此提议也表示了支持。

关于如何命名这几处实行特殊政策的地区,有很多不同的提议,邓小平认为陕甘宁边区在叫边区前,一开始就叫特区。而广东省是改革开放的前哨,叫边区显然不适合,还是叫特区好。

中央现在没有钱,但是可以给些政策,让特区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1979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了广东省委和福建省委的相关报告,确认这两个省在进行对外经济活动时,可以实行特殊政策,进行灵活的措施,先走一步,把经济尽快搞上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年后的1984年,广东省的改革开放属于刚刚起步不久,这条路到底能不能走通,能不能走好,国内外都在广泛关注着。此时,特区的压力是巨大的: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求富心切的人们,在积极的政策的鼓励下可是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在这种情况下,也伴随着难免鱼龙混杂、沉渣泛起,不择手段,搅弄风云,违法乱纪的事时有发生。许多言论诸如“广东这样发展下去,不出3个月就得垮台”“这场斗争是资产阶级又一次向我们猖狂进攻”“宁可让业务受损失也要把这场斗争进行到底”等话语不停干扰改革的步伐。

所有这些现象、说法,使当时的改革者们无不感到形势严峻、压力很大,充满困惑,盼望着邓小平这位“总设计师”能来理清问题,指明方向。

特区的探索成功不成功?特区姓社还是姓资?特区是不是新租界?……种种问题,都需要有一个指示、一个答案。同时,改革开放必然会引起当地社会一些迅速的变化,自然也引发了群众们的一些疑虑和不解。

在这关键时刻,邓小平顶着80岁的高龄,再一次到广东视察指导工作。1984年1月22日,北京开出的专列缓缓向广州行进,邓小平坐在专列上一边抽烟,一边久久看着专列窗外的风景,若有所思。

24日上午10时05分,列车驶入广州火车站,早早在此等候的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林若、省长梁灵光、广州军区政委王猛一起,登上专列迎接这位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一见他们便说:办特区是我的主张,是不是能够成功,我要来这里看一看。

这次要来看看深圳特区建得怎么样

从1月24日中午12时06分,专列从广州抵达深圳。下午3点半,位于深圳市中心的深圳迎宾馆新园楼会议室(现深圳迎宾馆6号楼)迎来了大家翘首以盼的邓小平,他对大家说:建设经济特区是中央决定的,这次要来看看深圳特区建设得怎么样。

深圳市委书记梁湘向邓小平、王震、杨尚昆汇报特区建设和发展情况,本来顺理成章地以为小平同志会有一番指示,无论是批评还是表扬,至少能让长久以来的工作成果得到一个指示。

但是,邓小平听完汇报之后,出乎意料地没有给出任何指示,却对大家说:“你们讲,我听。”于是在场的人又做了详细的补充汇报,邓小平同志始终在认真倾听,却没有任何表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 梁湘

下午4点多,小平同志一行听完了汇报之后,就坐上大巴车,来到一个工地上。工地上,吊车伸着长臂,卡车川流不息,推土机、挖掘机忙忙碌碌,工人们正在热火朝天地干活,工地上呈现出一派热气腾腾的景象。

在工地不远处,几十栋直入云天的高楼,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看着工地上热火朝天的景象、整齐气派的楼群,小平同志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神情。当听说正在施工中的世贸大楼建筑效率奇高,每三天就能盖一层时,小平同志笑着点评到:“这就是深圳速度。”

1月25、26日两天,邓小平先后考察了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深圳工贸中心、渔民新村、蛇口工业区和中外合资的华益铝材厂等地。在渔民新村,邓小平了解到,当时的渔民新村虽然只有34户,但是作为经济改革的前站,全村人已经全部住上小楼房,人均分配达到了一年2800元。

听说全村平均月收入可达430多元时,小平同志高兴地感叹:比我的工资还高呢!全国要像这样起码还需要一百年。村支书表示,这全是托邓小平同志的的福,小平同志回答说这是源自于党的正确领导。

从这简短的对话里,不难看出邓小平对改革开放、对兴办特区的政策,是持肯定态度的。26日上午,在梁湘的陪同下,邓小平参观了蛇口工业区。

在新建成的工业区办公大楼的七楼会议室,时任蛇口工业区招商局常务副董事长的袁庚,向小平同志汇报了蛇口各方面的改革,包括居民工资改革、养老制度改革等等情况和成就。

邓小平听后很高兴,说了一个字:“好!”,这么多天,这是深圳人听到的第一个肯定的评价。袁庚请邓小平到深圳旅游发展的标志物,豪华游轮“明华轮”上作客。

邓小平兴致勃勃地登上9层高、168米长的“明华轮”,观看了船上的旅游服务设施,并在船上和大家进餐。他称赞蛇口工业区在开展旅游事业上开辟了新路子,应袁庚的请求,邓小平为明华轮题写了“海上世界”四个大字,这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可以说,这四个字虽然简单,但却是蛇口也是深圳改革开放光辉历程的见证,几十年过去,仍是特区宝贵的历史财富。随后一行人分别乘坐海军的679号和674号舰,从蛇口开往珠海唐家湾军港之后,再乘车前往中山温泉。

此后三天,邓小平同志在此下榻办公,27日,邓小平登上中山温泉后面的猴山,没有按部就班从原路返回,硬是选了另一条陡峭的路,他对同行之人说,“我不走回头路。”这句话对当时正走着改革开放新路径的经济特区来说,可以说是饶有深意。

我们建立深圳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在深圳将近两天的时间里,小平同志马不停蹄地视察了六七个单位,把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在邓小平深圳考察期间,众人早早为了让其题字准备了洁白柔韧的宣纸,就放在小平同志住的桂园别墅办公的桌面上,希望他能为深圳写下点什么。

可是,直到邓小平离开,这张纸上仍是一片空白。在焦灼的等待中,1月26日下午,小平同志从深圳蛇口坐上军舰前往珠海考察,深圳人仍没得到任何一句确定的话语。

邓小平在珠海一共停留了两天半的时间,29日下午,在准备离开珠海之前,邓小平为珠海题了词。深圳那边也随着关切着小平同志的一举一动,得知珠海已有题词之后,便向陪同人员询问为什么没有深圳的题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此同时,深圳市领导决定派接待处处长张荣同志直奔广州,当面请求小平同志为深圳题词。1月29日下午,当小平同志到达广州,下榻珠岛宾馆时,时间已是阴历大年二十九了。

大年三十早晨,小平同志散步之后回到宾馆,只看到眼前的桌子上笔墨纸砚都已摆好。张荣赶紧把事前准备好的纸条递上来,上面已经有了一些事前准备好的话语,如深圳特区好;总结成绩和经验,把深圳特区办得更好等等。

小平同志都没有采用这些准备好的话语,而是胸有成竹地拿起笔,蘸了蘸墨,墨水浸透笔头之后,小平同志就开始顺畅的写起来。提笔落字,仿佛没有丝毫思考和犹豫,便一气呵成:“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在书写日期的时候,他没有丝毫的停留或犹豫,随着运笔,他酣畅淋漓写上了“一九八四年一月二十六日”,为书写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因为这一天,这正是小平同志离开深圳的日子。

要知道,题词当天已经是2月1日了,把题词落款的时间提前,这是所有人都没有料到的,但那圆润的字体、流畅的笔锋和流畅的写作过程分明在告诉人们:原来小平同志胸中早有丘壑。

深圳是小平同志考察的最前哨的地方,尽管深圳的经济建设是成功的,他对深圳的经济建设是满意的,但是当时建设“经济特区”的路子是不是正确,也不能只看一个例子就匆促下决定,还需要进一步的考察和研究。

经过了对珠海的考察之后,小平同志才算是吃了定心丸,可以把对珠海的考察和肯定看作是小平同志对深圳经验的进一步证实和认可。深圳毕竟是几个“经济特区”中最前沿,也应该是最有说服力的“试验区”。

而对“试验区”的评价,就等于对整个“经济特区”这一政策的评价,那就要有足够的佐证,还要足够的慎重。因此,邓小平一路上话都不多,而是多听,多看,没有急着对深圳、对特区做任何的“裁决”,高兴了就笑眯眯的,有思考就若有所思的样子。

但偶尔说出来的几句话,却都是掷地有声,比如邓小平同志在中航技进出口公司工贸中心与电脑下棋时说:“学电脑要从中学生,从娃娃抓起。”这一句话对80年代读书的孩子、老师、家长们来说,可以说是非常熟悉和亲切的。

看完这段历史,显而易见的是,邓小平和干部们从深圳到珠海,沿途走来,看到经济特区一片热火朝天的新气象,心里才慢慢有了底。从深圳开始,再由珠海确认,可见他最后才一并挥毫题词,是想通过考察做到心中有数,总结经验,也为下一步的工作安排做好准备。

两份题词,肯定了深圳和珠海的探索,极大地鼓舞了广东干部群众的信心。回溯往事,梳理时间线,会发现邓小平给深圳的题词并不是在离开深圳的那天写就的,他的慎重反而愈加证明了中央对改革开放的重视,对建设深圳经济特区的重视。

在经过这次考察后,党中央、国务院作出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的决定,使全国的对外开放进一步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