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新十条」发布后,新冠患者迅速增加,医务人员也大量感染。一时间,医院在医务人员减员、新冠感染者大量增加的双重压力下,面临如何保证医务人员队伍和及时收治患者的一场硬仗。

历时一个多月,发热门诊、急诊,住院新冠感染者及重症患者皆在达峰后平稳下降, 门诊整体呈现出正常诊疗正在逐步恢复态势。这些都预示着:最艰难的时刻总算过去了。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1月14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介绍,全国发热门诊的诊疗量在2022年的12月23日达到高峰,是286.7万人次,之后是持续下降,到1月12日回落到47.7万人次,较峰值时数量减少83.3%,城乡趋势趋同。

住院的新冠感染者的数量,以及在院的新冠重症患者数量也达到峰值,呈现缓慢下降趋势。焦雅辉介绍,住院新冠感染者在1月5日达到了峰值162.5万人,之后连续下降,1月12日回落到127万人。

1月5日,在院新冠阳性重症患者数量达峰12.8万人,之后连续波动下降,到1月12日在院的阳性重症患者人数回落到10.5万人,「重症床位使用率是75.3%,能够满足救治的需要」。

此外,全国急诊诊疗人次在2023年1月2日达峰152.6万人次,之后持续下降,1月12日下降到109.2万人次,较峰值时下降28.4%;门诊整体呈现出正常诊疗正在逐步恢复态势。1月12日全国普通门诊诊疗总人次913.5万人次,基本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

发热门诊、急诊、重症等患者数量回落,大多数医务人员也已经返回岗位,意味着最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今后一切将逐步恢复常态。那么接下来,该如何让1400万医务人员的付出得到应有回报?

不必有「超范围执业」后顾之忧

社会面管控放开之后,医疗机构发热门诊、急诊就诊量激增。为了最大限度保障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许多公立医院打破科室界限、打破医生专业界限,全面接诊新冠患者。

一时间,儿科病房收治一群80多岁的老人,妇科收治男患者,骨科主任戴上了听诊器,牙科医生拿小本记录呼吸机用法……这样的场景在各医院真实上演。

「科里每一个人都在如饥如渴的向各位内科大神们学习病毒性肺炎患者的诊治、呼吸机的使用,以及各种内科合并症的处理….…主业和副业不停切换中。」江苏一家三甲医院妇产科主任在朋友圈表示,大家的愿望都很简单:希望患者们健健康康回家过春节!

跨专业执业存在风险,也让医务人员压力不小。「外科医生更擅长做手术,内科用药方面我就感到很复杂,要把药品说明书里的禁忌症和功能都学习一遍,一点不能出错。」河南一家三甲医院的骨科医生对健康界表示,为了规避风险,他们即使加班也要把病例写好,不能有瑕疵。

紧急救治任务当前不容犹豫往前冲,但是感染和重症高峰回落后,一些医务人员可能会心生顾虑:这场疫情高潮冲击下的一些医疗行为,是否存在患者质疑超范围、超类别执业的风险?

「希望疫情结束不要被追究跨专业行医的责任。」烧伤超人阿宝微信公众号转载的健康界《不止外科医生客串呼吸科 重症高峰下这样实现「全院一张床」」》一文下方留言中,这句话获得了最多点赞,反映出不少医务人员的担忧。

「如果没有任何事由、不存在突发事件的一般情况下,医师超范围、超类别执业是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存在法律风险。例如口腔科医师到发热门诊接诊发热患者,就属于超执业类别;外科医师在呼吸科门诊接诊发热患者,就属于超执业范围。」中国卫生法学会副会长郑雪倩对健康界表示。

郑雪倩介绍道,从民事上来看,医师超范围、超类别执业如果导致患者延误治疗、给患者造成损害的,医疗机构可能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从行政上来看,违反《医师法》的规定,可能面临警告、罚款甚至吊销医师执业证书的行政处罚。从刑事上来看,可能构成《刑法》中的医疗事故罪,医疗事故罪是指医务人员由于严重不负责任,造成就诊人死亡或者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但是,突发情况的应急处理、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援等应急情况下的医疗支援,是符合法律规定的。不属于超范围、超类别执业。」郑雪倩表示,因为根据《医师法》规定,医师从事突发事件医疗救援、承担国家任务或者参加政府组织的重要活动等,可以不办理相关变更注册手续,变更执业地点、执业类别、执业范围等。

《医师法》第十八条:「医师变更执业地点、执业类别、执业范围等注册事项的,应当依照本法规定到准予注册的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办理变更注册手续。医师从事下列活动的,可以不办理相关变更注册手续:

(一)参加规范化培训、进修、对口支援、会诊、突发事件医疗救援、慈善或者其他公益性医疗、义诊;

(二)承担国家任务或者参加政府组织的重要活动等;

(三)在医疗联合体内的医疗机构中执业。」

《医师法》第三十二条:「遇有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突发事件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健康主管部门根据需要组织医师参与卫生应急处置和医疗救治,医师应当服从调遣。」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2022年12月26日发布的《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要求:「确保重症高风险人员及时发现、及时救治。统筹应急状态医疗机构动员响应、区域联动和人员调集,进一步完善医疗救治资源区域协同机制。」

2022年12月24日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救治防控组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医疗救治工作的通知》,其中规定医疗机构收治新冠肺炎患者或其他危急重症人数超过医疗机构相应专业科室收治能力时,应根据自身医疗资源情况,统筹做好医疗救治工作,灵活运用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医技等各类医务人员力量,在确保安全前提下可跨临床科室参与应急救治工作。

「从这些信息中可以看出,在新冠疫情大范围扩散期间,医院改建科室收治呼吸重症患者,非呼吸专业医师诊治新冠病毒患者,是服从政府安排参与卫生应急处置和患者的紧急医疗救治,不属于超范围执业。」郑雪倩对健康界表示,有法律法规作为保障,广大医务工作者可放心,不需要担心承担法律责任。

与此同时,郑雪倩建议,医疗机构内部应该对各科室医务人员进行新冠诊疗方案等相关培训,提高其认识及处置能力;医疗机构应在调派人员之前,为获得上级支持,可以向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备,做好备案。

此外,可以制订告知书,告知在当前患者激增、人员不足时,调配其他科室支援的情况。「但这项告知不属于法定的义务,而是让患者了解情况。」她表示,患者应给予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更大的理解和支持,医疗机构已尽全力进行分诊、处理,尽到医疗救治的职责,不应对医务人员苛责。

给医务人员「真金白银」的激励

此前,2022年12月下旬,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雷冬竹曾通过健康界呼吁,国家应该尽快出台一些对医务人员的激励措施,特别是要有「真金白银」的一些经济补助。

就在2022年12月底,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保障抗疫一线医务人员力量的工作意见》的通知,要求向市、区两级医疗机构中直接参与新冠病毒感染防疫和救治一线工作的医务人员发放相关补助。之后,上海多家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陆续收到了一次性激励补助6000元

此外,上海市对感染医务人员每人每天发放200元,7天为一个病程,即每人1400元。同时,为增强工作人员营养,即日起到春节,特发放临时性餐补每人每天20元,即每人600元。

不少地区紧跟其后。浙江一些医护也收到了抗疫补助,杭州市第九人民医院的医生晒出收到的津贴,共计14500元。其中包含去年1到11月份的抗疫补贴5500元,及新冠疫情激励保障9000元。

湖州有基层医生收到了抗疫奖金5500元。台州临海一医院的医生在2023年1月1日收到抗疫补贴,总额是6600元。

2023年1月3日,据福建日报报道,福建省印发《关于做好疫情防控新阶段医务人员保护关心爱护工作的通知》。经福建省委、省政府批准,1月12日,省财政厅下达5.6亿元资金向全省各级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发放一次性补助。

补助范围包括2022年12月31日全省各级公立医院、疾控中心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护、药、技等岗位在岗医务人员。人员类别以实际从事的工作内容为准,不受编制、身份等限制。补助资金以补助范围的人员为基数,按照人均5000元标准发放,具体由医疗卫生机构自行制定分配方案

三年前,不少医务人员面对未知且毒力强的原始病毒株逆行而上;三年后,感染和重症高潮之下,在科室人员减员、患者量迅速上涨的「双重夹击」下,几乎所有的医务人员参与其中,扛下了繁重的救治任务。

要让1400万医务人员的付出得到应有回报。

希望给医务人员「真金白银」的激励这样的事情,能在全国普遍推行;希望这场疫情冲击波带来的救治硬仗结束后,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得到更多关注,收入水平和他们的付出相匹配。

健康界出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若违规转载,必追究其法律责任!

作者|刘文阳

监制|章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