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人民重托付古稀,脱贫致富志不移,老牛自知黄昏近,不待扬鞭自奋蹄”。

1985年,年过花甲的葛士英怀念起大半生的奋斗,为扶贫脱贫所做的一切,感慨颇深。作为中国十大扶贫状元之一,他曾为带领甘肃人民走出贫困而研究出“四个一”的扶贫方法,取得了极好的成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半生走在扶贫路上的葛士英,早年也曾吃过许多苦。17岁就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他,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跟随党和军队走向国家光明的未来。在此过程中,也在深感贫穷落后条件下,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面临重重阻力。

新中国成立之后,葛士英历任甘肃省人民委员会副省长、省委副书记,为带动甘肃脱贫想尽办法,成功地走出了一条脱贫之路。在他看来,“要脱贫,应当先富民”,这个理念也在后续的实践中被证实是可行的。

葛士英1920年出生于河北曲阳,13岁才读小学的他,很早就积极参加抗日宣传活动。正式成为一名光荣的党员时,葛士英只有17岁。

他入党时,正是国家最危难的时候。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多地处于战火之中,但葛士英便在最危险的时候毅然入党了。因年纪尚小,葛士英起初只在党中负责简单的工作。等到1939年,才在曲阳县农民抗日救国宣传部中任职,是为副部长。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逐渐沉稳的葛士英被赋予更多责任。1942年秋,为了保障边区根据地的粮食供应,他带着两个区的运粮队奋斗了40多个夜晚,才圆满完成了运粮工作,切实为边区保障了后勤。

此后他历经平津战役、太原战役等重大战役,为解放全中国出了一份力。相比于许多在战场上立下汗马功劳的常胜将军,葛士英在战争年代表现并不亮眼。但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葛士英在甘肃却做出了不俗的成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年,甘肃省人民政府才正式成立。这个西连新疆、北靠内蒙古并与蒙古国接壤的地方,自设省以来就被扣上了贫穷落后的帽子。

作为一个多山的省份,甘肃的经济也仿佛被群山困住了,人民生活非常贫苦。葛士英任职甘肃省人民政府常务副省长之后,甘肃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脱贫之路是葛士英一步步摸索出来的,在甘肃陇南,他最早试行了“四个一”扶贫计划。“一户一亩田,一亩副业园,一家一畜,以及一户一个人去挣钱”。这个新式的脱贫方法,在陇南起了明显的效果,随后被葛士英推广到全甘肃。

据资料显示,光是陇南,这个方法就带来了显著的成效。从1986年到1988年,农民纯收入增长57.5%,贫困面下降了21%,迈出了甘肃脱贫的一大步。

“四个一”扶贫工程的提出,基于葛士英的“脱贫先富民”的理念。一部分民众率先富起来之后,甘肃也逐渐走出了贫困。因在甘肃扶贫取得重大成就,评定第一届“中国十大扶贫状元”时,葛士英的名字赫然在列。

结语:早早入党、参战的葛士英,在战争年代未能发挥自己最大的力量。但在新中国建立后,百废待兴的处境下,带领甘肃人民逐步走出了贫困的深渊。尽管特殊年代他曾因被打成“走资派”而被批斗,重返工作岗位之后,还是选择了艰苦的扶贫工作。面对扶贫脱贫工作的艰难,葛士英也正如他自己所言,不忘初心,做到了“志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