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政变。后世人们对政变发生的原由、过程、目标等等有许多争议,但有一点是公认的,那就是李世民感受到了危险。至于这个危险是来自于太子李建成还是皇帝李渊是有争议的,或者就是二者兼而有之。

唐高祖李渊对李世民的猜忌之意,早就已经有了。在处理刘文静被诬案时即显露端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文静早年因父亲刘韶战死,袭任父职。隋朝末年时担任晋阳(今山西太原)县令。此时,唐国公李渊出任太原留守。

刘文静和李世民的关系较好。刘文静因与瓦岗李密有姻亲关系,被关进太原郡狱。李世民认为刘文静可以共谋大事,便去狱中探望,并向他询问对时局的看法。

在李渊父子太原起兵到攻占长安的过程中,刘文静和时任晋阳宫监的裴寂协助唐军挺进关中,夺取天下。刘文静参与谋划起兵事宜,杀掉朝廷暗藏在李渊身边的耳目,促成李渊的起兵。

李渊起兵后,刘文静提出外联突厥、安定后方的军事战略。刘文静冒着危险出使突厥,出色完成使命,突厥可汗派出二千骑兵帮助唐军,又赠送唐军一千余战马。随后,刘文静率军前往潼关,俘获隋朝大将屈突通。

武德元年(618年),李渊建立唐朝。不久,李渊论功行赏,公布太原元谋功臣名单,刘文静功居第三,官授纳言,就是副宰相。裴寂则是宰相。刘文静心生不满,认为自己才是功劳第一。由此开始和裴寂斗气,只要是裴寂赞同的,刘文静不管原由,全部反对,两人关系处的很僵。

西秦霸王薛举进犯泾州(今甘肃泾川)。唐高祖任命李世民为元帅,率军征讨薛举。李世民以刘文静为元帅府长史,协助指挥作战。李世民突患疾病,将军中事务委托给刘文静与司马殷开山,并告诫不可轻举妄动。刘文静却听从了殷开山的建议,出军交战,结果大败而回。刘文静逃回长安,被削职除名。

不久再次随李世民征讨西秦。西秦平定后,李世民保举荐功,刘文静恢复爵位、封邑,并被拜为民部尚书,领陕东道行台左仆射。可刘文静郁闷的是,他的新官职,离原来担任的副宰相相差太远了。

后来,刘文静与兄弟刘文起饮宴,醉后口出怨言,拔佩刀砍斫厅柱,称定要斩杀裴寂。恰巧家中几次发生妖祟之事,刘文起便召来巫师,在夜间披发衔刀,作法驱除妖孽。这时,刘文静有个失宠的小妾将此事告诉其兄,让他向皇帝告变,诬称刘文静谋反。唐高祖将刘文静交付属吏,命裴寂与萧瑀审讯。

刘文静面对审讯,直言道:“太原起兵时,我是司马,与长史裴寂地位相当。而今裴寂官居仆射,而我的官衔与赏赐却远不如他。我东征西讨,家属却无所庇护,确有不满之心。”

李纲、萧瑀都认为刘文静并非谋反。李世民也极力保全刘文静,对唐高祖道:“刘文静在起兵之初,先定非常之策,事成才告知裴寂。京师平定时,二人地位和待遇却有了悬殊。他只是有不满情绪,并无谋反之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世民出面替刘文静求情,引起唐高祖李渊的警惕:

一、随着唐朝统一天下战争的发展,李世民战功卓著,在朝廷中声望日益兴隆,势力发展迅速。这引起李渊的警惕,有意识的减少对李世民的使用,减少他立功的机会。同时对李世民手下开始节制,有了打压的迹象。

刘文静和李世民关系很好,刘文静征讨薛举失败被罢官后,是李世民极力举荐下才恢复爵位,重新任官。在李渊看来,李世民是借机笼络官员,树立形象,壮大实力。

二、刘文静和李世民的言语,质疑李渊处事不公,没有唯才是举、以功论赏,而是以个人感情为主。这让唐高祖李渊感到恼怒。

对李渊的心思深为了解的裴寂进言道:“刘文静的才能、谋略确实在众人之上,但生性猜忌阴险,忿不顾难,其丑言怪节已经显露。如今天下未定,外有劲敌,若赦免刘文静,必贻后患。”

裴寂的进言极为险恶,他承认刘文静才能过人,但不能为朝廷重用,同时暗喻李渊,赦免刘文静会成为内患。李世民极力保护刘文静,何为内患,不言而喻。建议李渊处理此事要斩草除根,以绝后患。

唐高祖李渊遂将刘文静、刘文起处斩,抄没其家产。刘文静临刑之时,抚膺长叹道:“高鸟尽,良弓藏。’此言不虚啊!”时年五十二岁。

唐高祖李渊执意处斩刘文静,公开表明对李世民的警告和打压。刘文静的死,此时的李世民对此无可奈何,但对他的震动是很大的,由此产生了浓浓的危机感,他属下的文武官员也有了压力。有压迫就有反抗,三年后,玄武门之变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