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皇宫里,除了皇帝以及其家眷之外,数量最多的,就是太监和宫女了,这些人各司其职,共同服务着皇室成员。 而这其中,不管是哪个朝代,在选拔宫女时都有十分严格的标准,比如面容姣好、体态匀称等,说白了,想要当宫女,最起码的一个要求,就是长相要说得过去。 而相比之下,选拔太监就简单得多,一刀下去,一个合格的太监就产生了,至于长相,只要不吓人就成。 那么问题来了,古代的皇帝为什么不全用宫女来伺候自己,而非要增设太监这个角色呢?毕竟美貌的宫女看着都赏心悦目,用起来岂不是比太监更舒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于宦官的记载,最早出现在西周,但数量还很少,以宦官充任君主仆役制度,基本上是到东汉才完全成型,此时的宦官已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了。 这是因为随着皇权的不断膨胀,皇帝拥有的女人、财富越来越多,皇宫也越来越大,挑水、砍柴、搬重物、抬步辇轿子这些体力活也越来越多,而宫女们毕竟是女人,这种体力活难以胜任。 那怎么办呢,总不能让皇宫里唯一的男人皇帝来干这些活吧?显然不可能,但如果允许皇宫进入除皇帝以外的男人,就无法保证皇宫内女人的贞洁,也无法保证皇室血统的纯洁。 于是,皇帝们就创造性地发明了“阉人”担任宦官这一制度,从而完美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绝大多数的宫女,到了一定年龄,都会被放出去结婚生子。 譬如万历时,宫中几场大火后需要重建宫殿,为了搜刮钱财,万历皇帝便派矿监税使到各处经济繁荣的地区掠夺财富; 负责宫廷物资采办的,宫中所用的金银珠宝、花鸟珍禽、绫罗绸缎等物,从采办到制作到运送进京,他们都得全程参与; 明朝的皇庄、皇店是皇家自己开的,收入归内库,由太监经营,皇庄、皇店与各处客商的往来就是由这些管庄太监、提督太监去打交道的,为此许多太监没少靠这个发财。 再往大了说,明朝整个宦官系统中权势最高的司礼监,其不仅要批答奏章、传宣谕旨,还得负责关防门禁、催督光禄供应等内廷事务,甚至兼领东厂这样的机构,大家都知道这是皇帝在利用太监平衡压制内阁,以达到一种平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代皇帝选妃子过程

历朝历代选妃制度的细节并不相同,但大体过程相似,想要获得皇帝的恩宠成为妃子还是要经过层层选拔。其中还要包括皇帝自身的一些审美和癖好。

在皇帝届大婚年龄时,派遣宦官到全国各地挑选十三至十六岁之间的良家美少女,从中海选出五千名。这五千人相当于拿到了一张选美“准考证”。皇家则支付若干银币作为聘金与路费,令被选少女父母按规定时限送女儿京城应选。

初选

这初选得选择一个大场子,由太监们把少女每百人排成一行,按年龄大小排序,逐一察看后,把那些或稍高、或稍矮、或稍胖、或稍瘦的少女淘汰。这初选便会淘汰掉一千人。

复选

一般于初选的第二天,这些初选过关的少女继续列队,太监们用十分挑剔的标准,仔细察看每人的五官、头发、皮肤,当然也包括“三围”,只要有一项不合规定,即令“靠边站”。大家自报门第、姓名、年龄等,以考察音色、仪态,淘汰掉嗓音粗浊、口齿不清、仪态欠雅者。如此又筛掉二千人。

精选

太监们用尺子细量少女的手足,再让她们走上几十步“台步”,看看步姿与风韵。于是,那些脚稍大的,手腕稍粗的,举止不端的,又遭淘汰。最终留下一千名美女召入宫中继续参加“考级”。而太监们的使命也至此打上了句号。

终审

一般由皇太后负责,有时皇上亲自出马。他们按摆在面前的桌子上的名单,逐一将精英传进。姑娘立而不跪,回答一些有关姓名、家庭状况、学问方面的问题。“考官”们审形辨音,从中筛选出一后一妃或数妃。其余的,赐给亲王、郡王、皇子、皇孙,或留在宫中当“女官”、宫女。

古代为什么有妃子陪葬制度?

活人殉葬的制度,可谓惨绝人寰。其实究其根本它是阶级对抗的产物,也是一种残忍而野蛮的宗教行为。它始于5000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到了殷商时期最为鼎盛。到了秦汉唐宋,这种残忍的制度有所收敛,比较人性的皇帝往往不再要求后妃殉葬,改以自愿。汉宣帝时期,赵缪王刘元强求16名奴婢殉葬,还遭到了撤销封国的处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到了明朝,后妃殉葬制度又死灰复燃了。

据史料记载,在执刑前,主事者都会给殉人安排一顿美食,身份尊贵者,会单独送到房间。身份低微的嫔妃,则一般集中在一块,集体聚餐。俗称“催命饭”的这顿“最后的晚餐”,虽然菜品相当丰富,但由于即将到来的死亡的恐惧,谁也无心食用,很多人都是泪流满面,现场哭声震天。除了逼其吊死,将殉葬者强行灌食水银,当场“毒死”,也是常见的手段。水银除了是剧毒之外,还能让尸体长久不腐。

直到明英宗朱祁镇,才真正废除后妃殉葬的制度。1464年,朱祁镇在逝世前发布遗诏,说:“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后世勿复为。”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这种泯灭人性的陋俗也逐渐被历史所抛弃。各位网友们,对于古代的这一制度,你们有着怎样的观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