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年末,我们在一篇文章中向大家介绍了2022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发现奖单元部分入围艺术家的个展及作品。如果你仔细阅读了那篇文章,一定会发现今天这个人人都可以是创作者的时代,“记录”或“纪实”早已不再是影像的唯一价值。

关于这个话题,我们也许可以从2022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发现奖获奖者陈翠梅的个展“就因为你按了快门吗?”中找到一些线索。在陈翠梅展出的数件影像作品中,没有一件是由艺术家通过按下快门所获得的,展览所探讨的关于“拥有”的议题,也抛出了一个全新的问题:当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创作者时,真正的创作者又是如何工作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翠梅“就因为你按了快门吗?”展览现场,图片由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提供

其实除了陈翠梅之外,还有许多艺术家开始尝试拓宽工作方法以及内容所承载的议题上的边界,以此来探寻当代摄影艺术在今天的价值究竟是什么。看到这里,估计有的铁磁儿会产生疑问:如果不是用相机拍摄,那还算摄影艺术吗?

别急,今天不妨就让我们抛砖引玉,以夏诚安、李维伊、李舜这三位非传统影像创作者的作品为引,一起来聊聊影像艺术在当下及未来的可能性。也许看完这篇文章之后,等你下次再走进当代摄影艺术展时,就可以更容易地理解艺术家们的作品了。

夏诚安

1995年出生于上海,2020年硕士毕业于芝加哥艺术学院,现工作生活于上海。利用印刷品、摄影、视频、装置、表演等媒介,他的实践关注当代中国语境下文化符号的形成以及其背后的文化现象。他通过挪用、拼贴与建立讽刺叙事的方式解构视觉符号并重现符号的创造,并借由此展开对消费主义、科技、传统、政治等更大议题的探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夏诚安“夏诚安:人造魅力”展览现场,图片由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提供

和文章开头提到的艺术家陈翠梅一样,夏诚安在2022年年末同样受到策展人王毅泉的推荐,入围了2022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发现奖单元,并呈现了个人风格极其强烈的展览“夏诚安:人造魅力”。

在展览的导语部分,策展人王毅泉提出了一个名为“后后期”的概念,简单来说,就是在如今的社交媒体语境下,人们普遍开始通过下载、截屏、转发、修图、美颜、拼贴、挪用等方法制造图像。而这些行为全部都与通过光学元件图像制造设备获取图像的手段有着本质的不同,在简化或省略摄影所需的前期和摄制工作的同时,还沉浸在与传统意义上的后期不同的“后后期”上。

夏诚安,《八方来财》,选自《财富艺术》系列,2022年,艺术微喷,双面裱于铝塑板,150cm × 100cm,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王毅泉在展览导语中写道:“在这个进程中,我们见证的一个重要事实即是艺术家的缺席。这种以图像为内容的基于移动设备和社交网络的图像生态,与在它之前出现的种种图像生态相比截然不同。从前,专业的视觉艺术群体才是图像的最重要生产者,比如画家和摄影师。特别是在今日中国,此种图像生态中最为领先和最具影响力的参与者反而是善于营销也深谙流量密码的网红,及其背后的公司即营销机构MCN。这种大规模的图像制造在满足大众传播各参与方需求的同时,也正在演变成一种‘套路’化的魅力。”

夏诚安,《用户画像》,2022年,艺术微喷,双面裱于铝塑板,150cm × 100cm,图片由艺术家提 供

在这样的背景下,夏诚安的展览可以被看作一种艺术家对于“魅力制造”的下场实践。在他的作品中,自我形象的反复出现构建出一幅人造的魅力图鉴,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夏诚安利用摄影、观念艺术、计算机图像和数字后期技术来制造图像进而诠释魅力的过程,比如利用快手短视频模版生产出一个个自我的镜像、八卦杂志画风的自出版小册子、个人形象的铜质胸像雕塑,甚至是企业大佬“诚安哥”这一如今也许会被扣上“土味”帽子,但颇具时代象征的形象。

夏诚安,《公摊面积》,2022年,艺术微喷,双面裱于铝塑板,150cm × 100cm,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如此强烈的个人风格其实与夏诚安的学习经历有关,作为一名平面设计出身的艺术家,他以个人形象作为创作出发点源于2018年的一次偶然。当时一直学习极简主义设计风格夏诚安在初次接触到高田唯的“新丑风”后,受到了极大的观念上的冲击。于是他开始试着用地摊杂志、试卷、街边的小广告等视觉风格来创作。“当时我试着用这些风格对应一个故事开始创作,比如说我参加高考,就用试卷来做一个视觉风格;我去上大学,就用小广告的方式来做一个大学的宣传广告。总之我总结了五个自己的故事,然后做成了一本类似八卦杂志的东西。这是我最早的以个人形象作为创作的契机,也是对于这种所谓的反美学观念的视觉上的探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夏诚安,《日进斗金》,选自《财富艺术》系列,2022年,艺术微喷,双面裱于铝塑板,150cm × 100cm,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在不断尝试下,夏诚安开始逐渐意识到这样的视觉探索也许可以突破形式,进而研究其背后的文化现象。“比如比较著名的文峰美发美容,它使用了老板的个人形象作为一种视觉风格。如果单看这种风格,你能感觉到它可能有点革命情结,甚至是在意识形态上的表达。但当这种风格被置入商业语境中时,它又产生了一种非常有魅力的转化。再比如我的另一个系列作品《激光雨》,它是和土味文化相关的,但事实上土味文化是小镇青年对于城市流行文化解读后的产物,是信息差造就了这种混合乡镇美学和城市流行美学的文化。”夏诚安说道,“对我来说,这些作品中最重要的并不是我的个人形象,对我来说它只是一个线索,或者说是一个空壳。我可以随意地打扮自己,可以把自己打扮成一个老板、一个算命大师、一个滤镜下的网红。我只是借用这些形象来探讨那些我感兴趣的,介于各种文化之间的视觉的风格。

夏诚安,《激光雨》,2020年,网页艺术,三屏影像装置,1080P,1分钟,循环播放,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李维伊

李维伊是一位艺术家(weiyi.li)、设计师(weiyiandfriends.com)、策展人(bigbadgallery.com)、出版人(re-publication.com)、杂货店主(currently-available.com),她同时生活和工作在以上五个网页链接里。

李维伊“关联的图像”展览现场,图片由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提供

用李维伊的话说,成为艺术家是一个意外,之前教育背景都是设计相关,前几年因为在社交媒体上的活跃,李维伊开始被一些画廊发现,然后才开始到处做展览,以艺术家的身份活动。

李维伊的个展“关联的图像”总共只呈现了两件作品——《妻子们》与《家庭相册项目之二》。其中,《妻子们》是李维伊在2022年年初为一起影响巨大的社会事件拍摄的摄影作品,作品完成后李维伊将其发布在微博上,这篇微博在一周之内点击量迅速攀升,阅读量达到230万。截至2022年年底,李维伊个展开幕前夕,已经有超过420万人浏览过这篇微博。

李维伊,《妻子们》系列,2022年,艺术微喷,22cm × 33cm,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妻子们》并不是一件准备很久的作品,当时那件事发生之后,我立刻有了这个想法,头脑一热就做了。当时我去超市里买了一堆夹子,然后用钳子一钳一钳掰断这些夹子的齿。作为一名女生,我很清楚那种疼痛的实在感,但做完这件作品之后又很忐忑,我不知道是只有我一个人会感受到,还是别人都能感受到,我没有自信去想象这件事情。”李维伊说道,“直到作品发到微博上之后才打消了我的焦虑。一方面是我并没有明确提到这件作品是关于什么事件,我觉得提到了也许就被删微博了吧。另一方面是我在图像的处理上也非常克制,但大家还是给了我很多反馈,他们会继续顺着你的叙事方向往下说。那一瞬间我自己也从这个世界里学到了一些东西,比如作为艺术家你可以如何与他人产生连结。

李维伊,《妻子们》系列,2022年,艺术微喷,22cm × 33cm,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作为一个几乎从未被归类为与摄影相关的艺术家,在得知策展人刘钢想为自己策划一场展览时,李维伊立刻想到的是自己可以提供并呈现的,也许是“摄影图像”在“拍摄”与“记录”之外的力量。“我会更关注图像可以变成什么、能够触发什么,而不是我怎么去拍照或记录。我选择在展览上呈现《妻子们》这件作品,正是因为我觉得它是关于图像在互联网上如何迅速传播,并且成为一个大家可以共同讨论的话题的作品。”

李维伊,《妻子们》系列,2022年,艺术微喷,22cm × 33cm,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如果说《妻子们》呈现了图像在互联网上如何激起涟漪,那么《家庭相册项目之二》则展示了图像在不断转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变化。《家庭相册项目之二》始于2012年,最初这是一个在线的装置作品,取材于家庭相册中常⻅的集体照。李维伊将这些集体照放置在网页当中,当人们点击其中一幅照片后,图像便会马上铺满整个页面。

李维伊“关联的图像”展览现场,图片由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提供

“这其实是一种很常见的处理图像的方式,网页背景、微博背景很多人用的都是连续图案。但有趣的是,图像一旦被这样处理后,就拥有了覆盖任何事情的能力。于是在接下来的十年中,我开始和学校、画廊、服装品牌和唱片公司等机构合作,让这件作品变成各种各样的东西:墙纸、书籍、唱片封面、衣服和包……在这样的转化过程中,图像的意义也产生了新的变化,比如耶鲁大学亚洲中心想要可以挂在墙上的单幅作品,这可能就是关于亚洲集体面貌的呈现;跟唱片公司这种流行文化相关联的合作,要的又是另外一种东西。这十年间图像不断覆盖在别的东西上面,它的意义也在不断产生转变,相比起某种所谓的艺术化的视觉语言,我更好奇的是个体对于形式的偏好和选择。

李维伊,《家庭相册项目二》,2022年,UV 印刷,尺寸可变,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李舜

1988年出生于江苏徐州,现工作生活于杭州。

李舜,《我们生存的立足点除了不断消逝的现实之外,别无其他1~2》,2009年,摄影,收藏级相纸艺术微喷,100cm x 100cm x 2,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本科及硕士均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的李舜学习的是跨媒体艺术专业,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始终围绕着媒介的渗透,以及与传统的对话,其中很多作品均围绕“黑白正负片”的概念展开。2009年,李舜尝试使用长时间曝光后捕捉到的城市光影进行创作,这也为他后续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李舜《格物致知——再写逍遥游》,2016年,摄影,数码后期,收藏级手工宣纸艺术微喷,185cm x 360cm(尺寸可变),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最初,李舜将相机放置在车头或车位,通过长时间曝光采集城市里面的光影,并将胶片相机的负片直接扫描,最终得到了黑白颠倒的图像。后来他开始将这些获取到的图像导入电脑,使用PS组合成传统的书画形式。“这些作品中所有的线条都来自于光影,相机和电脑取代了毛笔和墨汁。”

李舜,《林泉高致一》,2013年,摄影,收藏级相纸艺术微喷,100cm × 66cm

在这之后,李舜开始了自己的肖像创作,他先是在纸上手绘黑白照片的负像效果,再用同等尺寸大小的大画幅底片翻拍,最终得到一张正像的底片。 “这些作品其实是在探讨艺术在当下的时代性的问题,古人用毛笔和墨汁记录生活,那如今呢?同样的,写实绘画的时代性又是什么呢?艺术的价值在于它的不可替代性,我们现在可以用手机或者相机在一瞬间获得非常真实的人像,那写实绘画的价值又是什么呢?这些作品所表达的其实是我在艺术上的观念。”

李舜,《肖像——Albert Einstein-2》,2016年,素描,摄影,纸上素描,8 x 10英寸黑白大画幅底片,25.4cm x 20.32cm x 2,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2019年,李舜受邀在洛杉矶举办展览,当时除了展出李舜早年具有代表性的光影作品之外,还有一组名为《卧游》的系列作品。“卧游” 最初是南朝画家宗炳在晚年用来追忆自己登临过的名山胜境所想出的替代方案,是一种以衰老的躯体面对地理阻隔的权宜之计,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澄怀观道,卧以游之”。这种观念在后来奠定了中国文人山水画的精神内核,人们将精神寄托于绘画,足不出户遍观千里。

李舜《写生——李山好莱坞标志》,2018~2019年,《草叶集》诗集页面上素描,收藏级艺术微喷,10.8cm × 8.6cm,40cm × 22.5cm,232cm × 130cm,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2019年参加洛杉矶展览时,我觉得之前所有的创作和美国没有任何关系,和洛杉矶、加州也没有任何关系,甚至我都没有去过加州。所以我就想着用Google地图先去洛杉矶逛一圈,以当地的画廊为地标,去好莱坞看看,去圣莫尼卡海滩看看。当时我第一次有了‘卧游’的体验,但有些尴尬的是,我们在国内用Google地图需要‘翻墙’,这就导致很多图像会加载错误,当时我在看圣莫尼卡海滩时,发现海面被掀起来了,有点像摩西分开红海一样,就像是一种奇妙的互联网神迹,于是就有了《互联网写生》这个系列。”

李舜,《写生——海面-1》,2018~2019年,《草叶集》诗集页面上素描,收藏级艺术微喷,40cm × 22.3cm,132cm × 75cm,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2020年疫情之后,由于一段时间出不了门,李舜“卧游”的体验开始变得更加深刻,“那个时候我天天在家看电影,比如《中途岛战役》《血战钢锯岭》之类的战争片,我当时就在想中途岛在哪儿、格陵兰岛在哪儿、所罗门群岛又在哪儿呢?这些地方我可能一辈子都去不了,比如中途岛是美军基地,现实生活中我不可能登上那里,但是在Google地图上是可以的,甚至还可以看到岛上有个鸟类保护区。后来我就打开了一个新的创作天地,开始把关注点放在Google地图出现的网络加载错误的图像上面。我觉得这个东西特别像当代《山海经》,各种以讹传讹的二手信息把原本正常的事物演变成了一个妖魔鬼怪。

李舜,《互联网写生——贝尔法斯特的海滩》,2019年,《格林童话》页面上素描,收藏级艺术微喷,22cm × 43cm × 2,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摄影艺术都是当代艺术领域中相对边缘化的一种艺术形态。一方面,由于工具不够普及,影像创作的话语权属于少部分拥有工具的人; 另一方面,摄影艺术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传统摄影在二维空间的可能性几乎被挖掘干净,这也使得人们产生了一种惯性思维:摄影艺术=拍照

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相机、手机的普及让人们在获取图像这件事上的门槛变得越来越低。与此同时,许多不同背景的创作者开始关注图像这一媒介,他们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摄影师,却基于对摄影的不同理解,通过各种手段让摄影艺术开始变得空间化、材料化、叙事化。正因如此,摄影艺术在今天变得越来越多元,我们在摄影展上所看到的图像也不再局限于通过相机拍摄而来。

至于未来摄影艺术又会向哪个方向,也许没有人能够给出确切的答案。但可以确定是,在图像不断普及并且越来越重要的当下,摄影艺术所蕴含的可能性注定是无限的。

*封面素材:夏诚安,《激光雨》,2020年,网页艺术,三屏影像装置,1080P,1分钟,循环播放,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首图素材:夏诚安,《用户画像》,2022年,艺术微喷,双面裱于铝塑板,150cm × 100cm,图片由艺术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