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九年后,十三大如期召开,历史在这个关键的档口,选举了以赵紫阳为代表的总书记。
赵紫阳之所以能担此大任,一是因为邓小平同志的信任,二是与他的过人能力息息相关。
赵紫阳13岁入团,18岁入党,曾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并长期在中央和地方负责国计民生,因此对搞好经济十分有一套。
文革末期,四川经济濒临崩溃,邓小平点名让赵紫阳主持四川地区的工作。在赵紫阳大刀阔斧的改革下,四川经济迅猛发展,粮食年增长一度达到10%,因此,当时的民谣就有:“要吃米,找万里;要吃粮,找紫阳。”之说。
赵紫阳的出色能力很快引起了中央的重视,而此时改革开放已经进入关键时期,非常需要一位能在善于主持经济大局的领导同志,所以,在邓小平的举荐下,赵紫阳很快从幕后走向台前。
赵紫阳这颗政治新星的出现,不久就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特别是对于这位新任的国家领导人,日后他将会带领中国走向何方?他又将实施怎样的改革措施?外媒对此倍感兴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当十三大新闻媒体见面会召开之际,西方媒体和港澳台记者的机会就来了。
当时,一名香港记者向赵紫阳提问:“请问邓小平退出中央委员会、中央顾问委员会后,决定重大事情你是否会和他商量?”。
这看似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问题,实则却内含了一条条无形的陷阱,稍有回答不慎,就会招致西方媒体的歪曲,甚至产生内部的负面效应。
应当来说,这是一个极其敏感的问题。
然而,即便是对于这么一个十分刁钻的问题,赵紫阳却并没有丝毫慌乱和退缩,只见他沉着从容地回答:
“我非常尊重小平同志。我认为现在的中国领导人中间,无论是在职的还是退下来的,政治经验和智慧还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小平同志的。遇到重大问题向他请教,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好,何乐而不为呢?”

赵紫阳的回答看似朴实无华,实则大大方方地承认,邓小平同志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举足轻重的重要人物,是党和国家的“瑰宝”,向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同志请教既能搞好国家建设,又能避免少走弯路,这样又有什么弊端呢?
见第一个问题并没有难倒赵紫阳,香港记者紧咬住追问道:
“改革的第一项任务是什么?”
这又是一个陷阱,一个极其敏感的问题,因为,在此之前,一名东德记者刚刚问到过改革的问题。赵紫阳的回答是:改革开放既有经济改革,又有政治改革,两者互为条件,互相促进发展。
显然,赵紫阳已经对改革开放中的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的关系说明得够清楚了。现在这名记者再次挖了一个坑,不免有挑起内部纷争之嫌。
可即便对于如此刁钻的提问,赵紫阳也没有慌乱,而是避实击虚地回答:
“你们总是喜欢分第一项第二项,不能分的。经济体制改革明年主要是增强企业活力。我向你们透露一个信息:明年的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很可能通过企业法。”
实际上,经济改革早就从1978年已经开始了,而政治改革由于内部尚未协调一致,因此并未正式启动,赵紫阳的这番话,即回避了明确回答敏感的改革哪一项优先的话题,又恰到好处地给予记者回答,传递出大体的风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样一来,该名记者的两次追问最终以赵紫阳同志的出色回应而落空。一次表面上看似毫无波澜的记者会,实则是一场无形之中刀光剑影的碰撞,而赵紫阳同志老练的回答则巧妙地将这一切全部化解,由此可见这位革命军、政治家那敏锐的政治嗅觉与灵活的应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