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大型医学专业性网站公布了一份“错误百出的医疗电视剧”调查,2012名参与调查的医生提交了他们发现的医疗剧中千奇百怪的医学错误。有74.6%的受访医生在医疗剧中发现过急救知识错误,这些错误“误导观众,无法容忍”。

10g速尿,患者早就成木乃伊

常见剧情:王志文、霍建华、李成儒、张铁林等主演《感动生命》中,在抢救一名心衰病人时,王志文扮演的司马主任医师说:“快,10克速尿!抽200CC的血送化验室!”

点评:“简直是胡说八道”,临床用速尿,20毫克到80毫克就足够了。“如果一次用10克速尿,恐怕患者早就脱水成木乃伊了。”

另外,200毫升血能装两塑料袋,医生拿两袋子血去化验,也是绝对没有可能的。一些医务人士感叹,连住过院的病人都知道,每天200毫升血,病没看好,血就被抽干了。

心肺复苏:无室颤做电除颤,无疑雪上加霜

常见剧情:病人的心电图变成一条直线,医生就马上对他电击除颤,病人身体还蹦得老高。

点评:医疗影视剧,在细节上出点纰漏,在所难免,可要是在急救这种原则性问题上出问题,就太不应该了,心电图呈一条直线,应该施以按压而不是除颤。除颤一般在病人出现室颤(心电图出现室颤图形)的情况下进行。

无心室颤动而给予电除颤,对病变心脏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进一步加重了心肌的损害。电视剧虽不是学术论坛,但应体现科普性,尤其在社会公众需要普及急救知识的今天。否则,就会产生误导。

类似“心脏骤停却做电除颤”的镜头在影视剧中常常可见,更夸张的情节是患者被电一下后身体还蹦得老高。

电视剧中出现这种错误情节,是将心电图的直线反映和除颤的激烈叠加,追求视觉效果,实际上除颤时病人身体并不会随之反复弹起下落。

急诊科的医生很担心,这些以医疗为主的影视剧,错误都如此之多,观众潜移默化地被错误引导,以为“凡不舒服,就要做除颤”,反而错过了按压抢救的机会。

抢救成功:与抢救耗时并不成正比

常见剧情:心脏骤停患者在医生长达数小时的抢救后,心脏奇迹般地重新跳动了。

点评:并不是所有心脏骤停都能通过长时间抢救恢复,这个几率和心脏骤停时间、地点关系密切,与抢救耗时多少并不成正比。

如果病人是心肌梗死,在医院里突然心跳骤停,抢救回来的几率能达到50%以上。但是如果病人是在家里或室外,十分钟内没有人干预,基本是抢救不回来的。

而抢救时间长短要根据情况决定。晚期肿瘤、慢性肺病等慢性病人如出现心脏骤停,其实是可以不用复苏,有些家属、个体或代理人也会签一个不复苏的遗嘱。常规抢救时间是半小时,但对于一些溺水的、年轻的,还有中毒等特殊情况的,或者处于低温状态下的人,因为他们的生命能保持相对长的时间,抢救时间会延长至一小时,超过一小时的复苏是比较少的。

心脏骤停的抢救也并非单纯依靠心肺复苏,必须有非常多的相关支持手段,包括检查和药物治疗等。

急诊医生认为,类似情节不适合广泛宣传,宣传多了会让公众以为,只要医生愿意抢救一个多小时或更长时间,病人就能活过来,实际抢救成功的概率取决于发生地点、时间和病情等多个因素。

溺水急救:恢复供氧最关键 倒背控水不靠谱

常见剧情:《医者仁心》中,丁海在泳池发现一中年男人溺水,招呼周围人拉上来后,立刻开始进行胸部按压。也有电视剧中溺水者被救后意识不清醒,施救者对其胸口一阵捶压,溺水者吐出一大口水然后苏醒。新闻中还出现过倒背控水的画面。

点评:急救首要目的是恢复供氧,控水法和仅靠胸部按压都难以做到这一点。溺水的根本机制是缺氧。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关于溺水的最新循证医学推荐,就是将最初的2次人工呼吸增加到5次人工呼吸,目的也是为了在第一时间提供给患者充足的氧合。

由来已久、花样繁多的控水法早已被现代医学摒弃,因为没有证据表明水能成为阻塞气道的异物,医生建议不要浪费时间在控水上。

如果溺水者清醒,有呼吸有脉搏,应呼叫120,陪伴、保暖,等待救援人员或送院观察

如果溺水者陷入昏迷,呼叫无反应,有呼吸有脉搏,除了呼叫120,还应清理口鼻异物,稳定侧卧位,等待救援人员。密切观察呼吸脉搏情况,必要时实施心肺复苏。

如果溺水者有微弱脉搏,但昏迷没有呼吸,对这种类似“假死”状态,仅仅给予开放气道(A irw ay)、人工呼吸(Breathing),脉搏心跳即可迅速增强。恢复呼吸后,可侧卧位,等待救援人员。

最严重的昏迷,伴随无呼吸无脉搏,急救应该即刻清理口鼻异物,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Com pression),即采用传统的A -B-C心肺复苏急救顺序。切记同时呼叫120,并持续复苏至患者呼吸脉搏恢复或急救人员到达。

最多医生吐槽的医疗剧

N0.1 心术

N0.2 产科男医生

N0.3 医者仁心

最多医生点赞的医疗剧

N0.1 实习医生格蕾

N0.2 豪斯医生

N0.3 急诊室的故事

小编相信,对于影视剧中一些医疗硬伤(比如女主挂了男主不喊医生只顾着哭“你死了我肿么办”;终于送到医院手术室了家属死命抓住医生说“你一定要救救XXX!”——话说你赶紧放手让医生进去啊囧),大家还是有一定判断力的,但在这里还是根据急救医生的建议,对一些小细节做个提示:

家属学会观察呼吸

患者心脏骤停时,家属首先要能发现并且认识到是心脏骤停,然后拨打急救电话。不要和急救人员说“病人昏迷过去了,没有反应”,应该学会观察患者还有没有呼吸。

家属和第一现场路人,要边打电话边干预

心脏骤停最有效的抢救时间在10分钟之内,急救车一般很难及时赶到,在等待急救人员时,家属或第一现场的路人要进行持续不间断的心脏复苏,这在中国十分欠缺。

电话“遥控”操作或单纯按压

如果施救人没有受过急救培训,对患者进行持续的单纯按压,效果可能比标准的30次按压加2次人工呼吸还要好。因为人工呼吸捏鼻子、吹气、开放气道,都需要技巧,做不好反而延误抢救。此外,患属或路人还可在电话中听从急救人员的“遥控”指挥,不要只是催促。

入院听指引,按要求挂号

所有急救系统都是电脑运作的,让患者挂号是为了进入诊疗疗程。当分诊护士让家属尽快挂号时,不要说“你先抢救他”,不挂号,医生就没法拿到化验单诊治。

学会监测慢性病,建立健康档案

家人有高血压,要买血压计测量,定期看医生。对糖尿病病人,注意用药剂量要与饮食搭配。为自己和家人建立健康档案,文本或者电子版都行,方便医生更快更精准判断病情。

感冒发烧,别看急诊

现在急诊科大多设分诊护士,分诊护士会对病人的病情进行轻重缓急的分类,很多人虽然挂了急诊,但病情并不在急诊范围,所以感冒或发烧可能要等上两三小时。

拒绝抗生素滥用

抗生素只对细菌感染有治疗作用,对病毒引起的疾病无能为力,要多增强自己的抵抗力。如果一定要吃抗生素,要严格按医嘱服用。

从小教孩子打急救电话

当孩子还不能做心脏复苏按压等急救行动的时候,教他哪些情形应该打电话、应该怎么打电话,从幼儿园开始就要做。等孩子大些,就可以训练他学习标准的急救动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