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创说

上一篇研报为大家分析了,这篇我们选取了最具备长潜力和想象空间的细分赛道——智能座舱,与大家一探究竟。

智能座舱目前市场规模约200多亿,预计2025年达到700亿元,CAGR 29%。无疑,赛道巨大增长态势引来众多玩家入局。那么对于初创企业而言,如何破局?

在这篇研报中,我们将深入产业链为大家剖析当中的挑战与机遇。你将看到以下四部分:

  • 座舱的前世今生;

  • 座舱的“心脏”——域控制器;

  • 座舱的“大脑”——显示交互;

  • 座舱的“骨肉血”——语音交互、座舱监控、座椅。

智能座舱是科技与人文的交叉点:芯片、交互等底层技术驱动汽车成为移动的“第三空间”——连接精神世界与外部世界的纽结,在工作和家庭之外为我们提供心灵栖息的港湾。元创资本致力于寻找该领域的革新者,与创新者同行,一起让生活更美好。

本文共约7200字 阅读需要约15分钟

1

座舱的前世今生

汽车座舱电⼦系统是由中控、液晶仪表、HUD、座舱娱乐系统、智能音箱、车联⽹模块、流媒体后视镜、远程信息处理系统等组成的⼀整套系统。汽车座舱历经几十年发展,已度过数字化阶段,目前正处在智能化发展阶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智能座舱Roadmap:

  • 20世纪80年代,博世联合英特尔开发CAN总线系统,用于车内ECU数据通信,标志着汽车座舱的开始;

  • 90年代初,载嵌入式电子产品种类逐渐丰富,标志着车载操作系统得到应用;

  • 2001年,宝马引入中央显示屏,标志着液晶屏正式进入汽车座舱;

  • 2018年,伟世通在CES上发布智能座舱系统SmartCore,标志着主流域控制器方案开始向市场推广;

  • 2021年,座舱智能化解决方案陆续面世,主机厂、供应商及科技互联网公司纷纷进入。

智能座舱的发展总体上可分为电⼦座舱、智能助理、⼈机共驾及智能移动空间四个发展阶段,当前正处于由智能助理向⼈机共驾阶段发展。

智能座舱四个阶段:

  • 电子座舱(L1级及之前),由电子信息系统初步整合,组成“电子座舱”,并形成系统分层。背后驱动因素是消费电子产品场景延伸,中控屏、液晶仪表体验激发。

  • 智能助理(L2级),实现ADAS,利用各类传感器来感知环境、收集数据并处理数据。通过加入生物识别技术,根据不同场景提供“车对人”主动交互。该阶段交互体验由被动升级为了主动。

  • 人机共驾(L3级),语音控制和手势控制技术突破,车内软硬件一体化聚合,实现车辆感知精细化。特定场景下可以解放双手,ECU向DCU架构过渡,ADAS功能不断丰富,AI引擎逐步成熟。

  • 智能移动空间(L4-L5级别),完全自动化,打造移动出行场景服务,提供AI场景化服务及沉浸式体验。这既需要5G、AI、大数据技术的成熟,也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落地。

我们认为,智能座舱通过硬件、⼈机交互系统及软件集成整合发展,以驾驶信息显示系统和信息娱乐系统为核⼼载体,在底层软件架构的支撑下,完成⼈机交互相关功能,最终实现座舱智能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智能座舱的交互功能配置正在努⼒破“圈”, ⽽⽹联功能的市场渗透率正在⾁眼可见式地飞速攀升,5年平均复合增长率近60%;特别是OTA升级,5年复合增长率⾼达122.7%。未来,快速迭代更新将成为智能汽车的基调。随着5G和车联⽹技术的发展,⼈机交互新体验正在与更多的场景结合,实现更丰富的交互形式。

图:2017-2021年智能座舱市场渗透率走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资料来源:汽车之家研究院,盖世汽车,民生证券

智能座舱因其更易被用户感知,且技术相对智能驾驶研发难度低,是不少车企在提升用户体验的主要突破⼝。主流车企搭载消费电⼦厂商如⾼通、英伟达、英特尔、华为的芯片在逐渐增加,未来随着“⼀芯多屏”成为趋势,智能座舱与车主⽣活⽣态打通,使用场景将⽆限拓展。

下图:主流车企智能座舱配置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资料来源:华西研究所、汽车之家研究院

最后落脚到市场规模。据IHS预测数据,2021年全球智能座舱市场空间超过400亿美⾦,203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681亿美⾦。国内智能座舱市场增速领先全球,2030年中国智能座舱规模全球占比将从2021年20%左右上升⾄37%,市场规模将达到1600亿⼈民币。

据ICV Tank预测,2025年中国智能座舱主要产品规模可达1072亿元⼈民币,为2020年的2.14倍,CAGR为16.47%;其中,车载信息娱乐系统保持小幅增长,200亿以上规模;驾驶信息显示系统增长最快,规模将超过500亿元;HUD也将实现快速增长,有望突破100亿规模。

接下来将分模块对智能座舱进行拆解。

2

座舱的“心脏”:域控制器

硬件层芯片与软件层操作系统共同实现座舱域控制器功能。特斯拉 model 3 2020款采用的是第⼆代座舱域控制器 (MCU2)。在座舱平台上,特斯拉基于开源免费的Linux操作系统开发了其自有的车机操作系统,由于Linux操作系统⽣态不如Android⽣态丰富,特斯拉需要自⼰进⾏⼀部分主流软件的开发或适配。特斯拉目前相比同时期采用⾼通820A的车机,表现属于偏弱⽔平,其采用的Intel A3950本身算⼒有限,集成显卡HD505性能也较弱。2021年发布的第三代 MCU3的CPU和GPU以及存储SSD都有了较⼤升级,换装 AMD CPU(zen+架构)和独立显卡(RDNA2 架构),GPU 算⼒提升超过 50 倍。

座舱域域控制器由算法、操作系统、芯片构成,产业链中参与者众多,包含传统汽车电⼦企业、消费电⼦企业、软件架构企业等,各自发挥自身优势,共同促进座舱域控制器持续升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座舱域控制器主要供应商Tie1梯队,海外玩家主要有伟世通、安波福、弗吉亚、大陆集团、博世;国内玩家主要有德赛西威、均胜电子、华阳集团、华域汽车。

我们把视角再往底层看——座舱域芯片。系统级SoC芯片为当前域控制器的主流⽅案,SoC系统级芯片集成了CPU、GPU、NPU、存储器、基带、ISP、DSP、 WIFI、蓝牙等模块,可满⾜当前汽车智能化趋势下跨域融合的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座舱域芯片目前趋势是向PC算⼒⽔平靠拢,未来有可能进⼀步超越PC算⼒。特斯拉MCU 3配置已经与当前最新⼀代的主流游戏主机较为接近(索尼PS5和微软Xbox Series X)。目前除特斯拉采用x86座舱芯片外,其他车企采用ARM 体系较多,但同样呈现出算⼒快速增长的趋势。主流的⾼通820A到8155,到⾼通下⼀代座舱芯片8295,性能基本与笔记本电脑所用的8cx相同。到⼀定阶段后,可能会给车企带来商业模式的改变,汽车将成为流量⼊⼝,车企可凭借车载的应用商店等渠道获得⼤量软件收⼊,并且⼤幅提⾼⽑利率;第⼆个发展⽅向则是可能与自动驾驶控制器的融合。首先,当前座舱控制器的算⼒普遍出现了过剩,剩余的算⼒完全可以用于满⾜⼀些驾驶类的应用,例如自动泊车辅助等。

据ICVTank预测,25年全球座舱控制芯片出货量达1300万套;据盖世汽车预测,25年中国座舱控制芯片出货量达528 万套。多核SoC为未来座舱主控芯片的主流(将从22年的20%左右渗透率,有望提升到25年的60%),同时技术解决⽅案呈现多样化,如车机主控芯片+MCU兼顾安全⽅案以及集成式的座舱域控制器⽅案。

座舱芯片的主要参与者包括以下几类玩家:

  • 传统车机中控芯片厂商(TI、NXP、瑞萨等);

  • 消费电⼦芯片厂商(⾼通、 英伟达、英特尔、三星、MTK);

  • 还有⼀类是国内科技公司(芯驰、全志、地平线等SoC企业)。

目前从市场占有率看,传统车机芯片厂商NXP(占据全球42%份额)、瑞萨(14%市占率)及TI(10%市占率)等依然占据重要地位,但消费电⼦芯片厂商如英伟达(10%市占率)、英特尔(10%市占率)、MTK、⾼通(4%市占率)等在快速抢占市场。

虽然传统车机芯片厂商(TI、NXP、瑞萨等)目前仍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但消费电⼦芯片厂商经历了⼿机智能化时代的迭代,在AI智能化上具有绝对的优势,在车规级智能芯片的速度和性能上优于传统汽车芯片厂商,目前在中高端车型和造车新势力广泛应用。

由于座舱底层操作系统开发周期长,投⼊资⾦⼤,因此当前汽车座舱底层操作系统均在QNX、Linux和Android的基础上定制开发,因此,当前座舱底层操作系统以QNX和Linux为主,2020年占全球市场空间的78%。其中市占率最高的QNX(44%份额),具备安全性高,但由于不开源而应用生态弱的特点,合作的车型由宝马iDrive、福特SYNC3、沃尔沃Sensus、奔驰COMAND等。国内车企(“蔚小理”)采用的是QNX+Android+应用级融合中间件的⽅案。

在座舱域控制器平台基础上,软硬件实现解耦,座舱软件进⼀步联动各座舱硬件,实现诸多个性化功能。硬件联动可实现驾舱融合、多屏互动、仪表服务、智驾信息多屏显示等,构建座舱智能化新⽣态。特斯拉推出“硬件预埋+软件付费”策略在赋能汽车科技感、提升驾驶体验的同时,也以软件服务的形式打开新的营收模式,2021年全年软件服务及其他收费占总营收比接近7%。

特斯拉的三种软件营收模式:

  • 基本辅助驾驶Autopilot,有自动直线驾驶、跟车这两项功能,以2000-3000美元的价格包含在售价里。

  • 完全自动驾驶FSD,自动进出提车位、自动换线、识别并执行红绿灯、智能召唤,最新售价1.2万美金。

  • 高级连接服务,使用实时路况、卡拉OK、流媒体等功能,按月付费,9.99美元/月。

3

座舱的“大脑”:显示交互

以视觉为中⼼的显示交互是未来发展⽅向之⼀。座舱显示向多屏化、⼤屏化和联屏化的⽅向发展。目前座舱内除了搭载中控⼤屏之外(10英⼨以上⼤屏出货份额持续提升),液晶仪表盘、HUD抬头显示、副驾驶显示屏、后排显示屏、后视镜显示器、A柱显示器等也进⼀步渗透,座舱内显示屏数量持续增加。多屏化⼀⽅面可以展示更多信息并增加显示的灵活性和丰富性,同时在后排显示屏的升级也进⼀步提升了乘客出⾏体验。同时,前排的“⼀芯多屏”(双联屏甚 ⾄三联屏的多联屏)将加速渗透。

液晶仪表+⼤中控屏仍是主流发展趋势,座舱芯片、域控制器及操作系统等软硬件技术的升级,为主机厂在多屏和联屏⽅向提供更多空间,座舱厂商纷纷发⼒多屏联动解决⽅案,并且实现量产,其中,自主品牌对座舱的联屏⽅案更加积极开放。以红旗 E-HS9为例,应用的是⼀芯三屏双系统,三联屏为仪表+中控+副驾,双系统为QNX(仪表) +Android(中控+副驾) ,域控制器为佛吉亚,芯片搭载的是瑞萨R-Car。

车载显示屏对⼯作环境温度范围等稳定性和可靠性指标的要求,显著⾼于消费电⼦产品。车载显示面板⼀般要求常温⼯作寿命超过5万小时。目前LCD面板由于成本低、技术成熟⾼等特点仍然是车载显示屏的市场主流,但拥有更⾼显示性能的OLED和Mini LED有望随着技术的成熟⽽进⼀步渗透。

目前常用的OLED屏⼯作寿命通常只有3万小时,OLED在透明A柱等小屏中已开始应用,同时部分新上市车型也逐步在⼤屏上应用OLED,例如奔驰S级车型搭载了12.8英⼨OLED曲面中控屏。

Mini LED在汽车显示屏中的技术潜⼒将⾼于OLED,Mini LED背光⽅案在技术成熟度和成本上更具优势,比OLED在能耗⽅面低20%~30%,温度范围更⼴、寿命更长,有望率先渗透发展为新⼀代主流车载显示技术。

车载显示产业链可分为上游材料器件、中游模组组装、下游整机三个部分。其中,显示面板在显示屏的BOM成本占比最⾼,达到18%,显示面板企业(京东⽅、 深天马等)采购上游芯片、偏光片、背光模组等⽣产LCM显示模组,然后由触控显示模组企业(例如长信科技等)将盖板玻璃(自供或外购 )、触控层(自供或外购)与显示层(外购面板厂)进⾏组装,通过Tier1出货给整机厂(需要双认证)或者直接供应给整机厂。

下图:车载显示产业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国泰君安,京东方精电,民生证券

车载显示面板领域,⼤陆企业已拥有强话语权,深天马份额16%位列全球第⼀,京东⽅(市占率10.5%)等⼤陆企业份额也持续提升, 之前日本JDI公司⼀直是最⼤的车载TFT-LCD显示面板提供厂商。近⼏年中国⼤陆面板厂商产能持续爬坡、技术逐步成 熟,并且在车载显示领域相继加⼤投⼊,车载显示器份额增长迅速。

随着HUD(Heads Up Display抬头显示器)显示效果的提升,前装HUD (标配+选配)车型数量在逐年增加。目前 HUD的前装量产以W-HUD(Windshield-HUD 挡风玻璃抬头显示)为主,部分车企的车型采用小仪表+⼤中控屏幕设计,未来HUD或将进⼀步削弱仪表作为主要的显示界面的地位。HUD朝着显示范围⼤、投影距离远和显示内容丰富的⽅向发展。AR-HUD(Augmented Reality-HUD 增强现实抬头显示)显示效果出众,是座舱电⼦解决⽅案和ADAS 整体解决⽅案的重要部分,HUD与整车系统的深度融合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据Marklines预测数据,HUD在2019年的渗透率约3%,预计到2025年渗透率达35%,HUD平均单车配套价值约1000元,预计2025年国内市场规模达86亿元,全球市场规模达253亿元,CAGR逾50%。

现阶段HUD整体渗透率较低(不到5%),主要搭载于⾼端车型中,未来有望由⾼端向中低端车型加速渗透。目前市场格局主要由国外厂商主导,例如日本精机(28.8%市占率)、日系电装(25.6%市占率)、⼤陆集团(8.8%市占率);国内厂商(泽景电⼦、车萝⼘、apollo)正快速追赶。

4

座舱的“骨肉血”

细分模块:语音交互

以语音为中⼼的交互技术是未来发展⽅向之⼀。从发展阶段看,目前新势⼒品牌在车载语音交互技术上相对领先,已朝着 “拟⼈化、情感化”迈进,甚⾄已形成独特的品牌特征,其借⼒供应商,自研成分较⾼;⽽多数传统厂商仍以供应商技术为主,进展相对较慢。

科⼤讯飞与Cerence领先中国车载语音市场,互联⽹企业及车厂纷纷⼊局。据⾼⼯智能数据,2020年Cerence国内市占率为39.5%,排名第⼀,Cerence为全球车载语音龙头,客户以合资为主;科⼤讯飞是中国车载语音领头⽺,市占率超过38%。其他玩家还有百度、同行者、腾讯、思必驰等。

细分模块:座舱监控

DMS(Driver Monitor System,驾驶员监测系统),是车内⼈脸与⼿势识别的核⼼产品,目前摄像头+近红外技术已成为业内⼤多数厂商DMS主流技术路线。未来的DMS将融⼊更多的感知功能及更⼴的监测范围,包括OMS(Occupancy Monitoring System)乘客监测系统、 ⼿势识别以及与ADAS融合等,发展成为⼀体式的座舱监控系统(IMS:In-cabin Monitoring System)。

随着自动驾驶普及,汽车加速向第三⽣活空间演变,为满⾜消费者在第三⽣活空间内多样⽣活需求,智能化座椅将成为汽车⼯业的重要发展趋势。同时,在降低能耗趋势下,通过座椅轻量化来实现汽车轻量升级的效率较⾼。以新材料轻量化为例展开来看,背板采用面料和聚氨丽组成,密度比传统塑料大幅减轻;工艺通过投链和面套连接,无需大量卡扣。

细分模块:智能座椅

汽车座椅单车价值量⾼,2020年国内汽车座椅市场规模约为605亿元,占全球26%;2025年国内市场空间将有望达到 1070亿元,占全球28%,5年CAGR为12%。当前座椅⾏业竞争格局以外资为主,2020年全球汽车座椅市场空间CR5占比达85%,竞争格局相对集中,但以外资为主。中国市场竞争格局⼀家领先(延锋安道拓),其余相对分散,内资仍有替代空间。

DMS的功能实现是基于摄像头实现的,当前各⼤车企新推出的车型均搭载了DMS功能,也推动车内摄像头的渗透率持续上⾏,预计2025年渗透率有望突破19%。部分Tier1已推出DMS完整解决⽅案,包括博世、现代摩比斯、伟世通等。国内企业中,商汤科技、中科创达、经纬恒润等公司的DMS产品也已落地在各个品牌车型上。

二级市场部分玩家:

  • 上市公司德赛西威,聚焦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和⽹联服 务三⼤领域的整合,占据国内信息娱乐系统前装标配搭载份额达16.29%(2020年),市值600多亿。

  • 上市公司华阳集团,位居国内前装HUD市场首位,在W-HUD供应商市场位居全球第三(仅次于日本精机、电装)、国内第一,市值近200亿。

综上,我们认为,对于初创企业,唯有锤炼独特竞争力、提供更优出行体验,找准自己的Uniqueness,避免陷入与头部玩家的同质化竞争中(无异于与火车赛跑),方能避开内卷。欢迎创业者、同行一起交流。

文章作者:元创资本数智科技组

元创资本(Innovator Capital)创立于 2017 年,专注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科技赋能传统产业”领域的投资。创始人王浩先生是国内最资深的一线基金管理人之一,拥有20 年专业投资经验,见证了中国创投行业的整个发展周期。

元创资本秉持“投资中国原创,成就中国创业者”的理念,支持中国原创,投资有伟大格局和全球视野的优秀企业家,致力于成为中国卓越、值得信任且受人尊敬的投资机构。

元创资本管理团队均深耕产业和投资多年,分别来自国内一线专业投资机构、世界 500强及顶级咨询机构等兼具深厚产业背景、产业资源与多年投资经验,拥有多元化的投资视角和优异的历史业绩,形成了完整互补的管理团队。

元创资本创始人王浩先生及其管理团队投资的企业超过160家,其中超过30家企业成功实现IPO,近20家企业通过借壳或重组上市,成功案例包括:美团点评(03690.HK)、滴滴、Bilibili(NASDAQ:BILI)、孩子王(839843)、红蜻蜓(603116)、永贵电器(300351)、福达合金(603045)、高斯贝尔 (002848)、华韩整形(430335)、合全药业(432159)、盘子女人坊、爱回收、松鼠Ai、小卫科技、源氏木语、乐秀科技、拜安传感等多个项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