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谁是中国科技城市的顶级阵营?

把“北上广”改成“北上湾”,再加一个西安。

近日召开的陕西省两会透露出一个信息:“西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获批建设”。

这意味着西安同时拿下“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与“科技创新中心”两顶桂冠。

而在此之前,同时拿下这两顶桂冠的只有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湾”)。

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两顶桂冠的由来。

2021年3月,国家十四五规划发布,中央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这个“3+4”格局,被认为是中国科技力量的顶级天团。

值得一说的是,北京、上海不同,粤港澳大湾区是以都市圈的名义上榜,这说明在国家的布局中,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等11个珠三角城市是一个整体,不需要具体区分。

这也意味着,“北上广深”和“北上深广”的争论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北上广”这个约定俗成的说法,应改写成“北上湾”更符合时代特征。

北上湾之后,成渝、武汉也陆续获批建设科技创新中心。

2021年2月,科技部印发《关于加强科技创新促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实施意见》,支持成渝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国家十四五规划也提到,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这说明成渝也要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2022年4月,经报国务院审核同意,科技部、发改委联合批复《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规划》,并协调教育部、财政部、工信部、中科院、工程院等25个部门,提出51项重大支持举措。

也就是说,除了北京、上海、大湾区,还有成渝、武汉、西安拿下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位,其中西安还拿下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定位,具体情况如下图所示

如上所示,同时担当“两中心”的只有北京、上海、大湾区和西安,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各一个。

不过,同样是科技创新中心,相关表述还是有所不同,对北京、上海、大湾区的表述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对成渝、武汉、西安的表述是“科技创新中心”,其中成渝、武汉还是“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这说明,北上湾是中国科技创新的第一梯队,成渝、武汉、西安则是第二梯队。

有人可能会问,科技创新中心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两个“中心”的区别是啥?

一般认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侧重基础科研,而科技创新中心更加侧重技术转化与产业带动。

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例,获批城市需要建设一批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工程技术中心等集群。

尤其作为“国之重器”的大科学装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被视为获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砝码。

那么,西安为什么可以成为北上湾之后第四个“双中心”城市呢?

首先,西安本身就是全国重要的科教重镇,在基础科研方面一直承担着重任。

公开信息显示,西安目前拥有各类科研机构460多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164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4家、企业技术中心237家,各类人才、两院院士数量等数据,均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

在科技产业方面,西安在光电芯片、航天、生物科技、信息技术、新材料等硬科技产业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在技术转化、产业带动方面,西安与北上湾仍存在较大差距。

据报道,西安综合性科学中心由“一核两翼”构成,“一核”位于丝路科学城(西安科学园),“两翼”分别位于中国西部创新港和长安大学城。

西安科技创新中心,构建“一核一圈一带”空间布局,“一核”即西安综合性科学中心核心区,“一圈”即以西安都市圈为中心的协同创新生态圈,“一带”即面向“一带一路”的丝路科技创新合作带。

总的来说,西安能够拿下“双中心”定位,意味着成渝、武汉也有机会。

而获批科技创新中心或者国家科学中心的城市,将在大科学装置的布局,以及重大产业的投资方面,获得比其他城市更多的机会,这些城市也将在基础科研突破以及产业带动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