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莫开伟系中国知名财经作家

最近,央行发布的2022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全年人民币存款额增加26.26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7.84万亿,刷新历史记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央行在对储户结构进行归类分析时发现,20岁至25岁的年轻人对住房存款增加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后浪研究所的一份报告中显示,2022年在全国2200名40岁以下的人中,90后这一职场主力军,每月有存钱习惯的比例最大,占到了41.7%。95后紧随其中,也达到了40.6%。存钱比例上,90后在所有年龄层中占据上风,有三成的人表示会存月收入的50%以上。

对于90后年轻人突然实现消费理念转向,从热衷消费至喜欢存款,到底该怎么看?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觉得还是应客观看待,冷静分析,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对90后刚刚形成的存款习惯全面否定,一棍子打死。

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角度、尤其从疫情之后经济需要复苏的形势看,90后年轻人热衷存款,将自己的收入提高到了41.6%,这是我国居民储蓄率不断升高的真正推动者,我国居民人均储蓄率本来就是全球最高的。据相关资料披露,我国素来拥有“全球第一储蓄大国”的美誉称号。截止到2021年底,我国居民储蓄率依旧保持在46%左右,虽然距离前些年最高峰时有一定差距,但还是远超全球平均储蓄率水平。

如果90后年轻人重拾他们前辈热衷储蓄的好传统,则中国居民储蓄有可能在不久之后将超过50%,这看起来似乎是非常不妙的金融现象。因为这么高的居民储蓄率,使得民众的收入无法变成消费和投资,也就无法拉动内需和消费的增长,将大量资金滞留在银行体系内,无法成为经济发展的动能,这必然会成为消费与投资拉动经济“两驾马车”的羁绊,中国经济复苏的进程难以达到预定的目标,对2023年或之后经济发展都会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90后开始喜欢存款了,正是当前很多社会因素迫使的,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一方面,90后年轻人开始出现报复性存钱行为,是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实际上也是根据自身消费能力来决定自身消费行为,属于量入为出的理性行为。另一方面,90后年轻人非常不容易,上有老下有小,身上还背负了车贷房贷的压力,还普遍面临着教育、医疗、养老、购房等方面的巨大经济负担,他们有许多消费的后顾之忧。这些家庭开销都需要自己去努力杠住,没有谁能够帮衬得了。

因此,90后年轻人喜欢存款,算是继承了他们长辈们好的消费传统,正可从之前的超前消费、攀比消费和狂热消费的不理性状态解脱了出来,是对一个家庭经济负责任的表现,这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好事,不会让自己负债,也不会让自己过度消费,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家庭经济的保障性、稳定性和长久性,让家庭远离没有足够经济后盾做支撑有可能带来的各种风险。所以,当前这种情形下,引导或鼓励民众消费其实都是不明智的,让民众形成储蓄习惯实际上是一种积极向好的社会导向,应当鼓励和提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时,我们更要看到,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不愿意去积极消费,只要有能力消费且没有消费后顾之忧,谁都会争先恐后地去消费。现在的问题是,90后存钱也有诸多的现实因素倒逼,三年疫情让很多人或失去了工作没有了收入,或虽没有失业但收入大幅下降, 90后年轻人哪还敢将手中的钱全部用于消费?只能节衣缩食地应对生活;如果仍保持之前那种高消费“坏”习惯,盲目消费、负债消费,那是非常危险的,三年疫情之中不是饿死、被病痛折磨死,就是被债务压死,又有谁会伸出援助之手向他们借钱?由此,当前的经济环境以及就业现状和收入水平,让大量90后年轻人意识到了只有自己有足够的存款,或者只有将闲钱存起来才能有安全感,也才能应对家庭不时之需,更不会让自己在困难时陷入绝境,生活起来才有安全感!

当然,90后年轻人报复性存钱对于国家经济发展来说可能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消费难以拉动,内需难以提振,中国经济复苏的速度会缓慢很多。但这一切应靠加快经济发展、激活市场潜能等措施才能解决。只要经济全面复苏了,90后报复性存款、报复性消费就只会是一个短期现象。

显然,随着疫情政策优化调整,如何促进市场全面恢复,让老百姓能切实多赚到钱,是眼下最应该考虑的问题。只有出台更多有利生产经营复苏的优惠财税金融政策以及其他政策,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放手发展生产,提高民众就业率和收入水平,才能激发年轻人的消费欲望。同时,加大社会财富分配机制的改革力度,切实搞好“扩中提低”工作,努力消除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消除社会财富贫富悬殊;尤其是夯实社会保障机制,消除广大民众的生活后顾之忧,蕴藏在年轻人以及全体中国民众身上的巨大消费潜能才有可能被真正激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