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人星光原创
作者:华人星光
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全球最大的引擎公司谷歌,
每逢重大事件都会改变主页涂鸦,
以纪念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大人物,
2004年是爱因斯坦,
2010年是牛顿,
2018年,
出现了一位中国人的名字!
能和世界级大师并肩,
只因他改变了中国80%的人命运,
穷极一生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而我们所有人欠他一份“恩情”。
今天,是他离去的日子,
有光一生,一生有光,
他就是:周有光。

青砖伴瓦漆,白马踏新泥,
时至今日,江苏青州青果巷,
仍是一处世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地方,
短短400米的弄堂,
被称为“江南第一名巷”,
这里孕育出许多灿若繁星的人物:
中国高等教育之父盛宣怀,
享誉世界的语言学大师赵元任,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中国革命文学事业奠基人瞿秋白。
同样诞生于此的周有光,
续沧海传奇,
一辈子活成了别人的三辈子。
人生上半场,
他考上圣约翰大学主修经济,
这是中国最早,
也是当时最优秀的大学之一,
走出的风云人物众多:
顾维钧、林语堂、
宋子文、宋子良、张伯苓等,
周有光身在其中,亦不遑多让。
毕业后进入新华银行,
没几年调任重庆办事处副主任,
主管四川省合作金库,
手里管钱,权力大的很。
1946年,
他被派去美国华尔街信托银行工作,
原是借调学习,
总部也不指望他能做出什么成绩,
没想到他竟干到了金融高管,
那个国家羸弱国民受歧视的年代,
试问能在出入华尔街的精英之中,
见到几个中国人的面孔?
他能力强,运气也好,
拥有“全球最聪明大脑”的爱因斯坦,
想找个人说说话,朋友就推荐了他。
要说爱因斯坦研究的相对论,
周有光是一窍不通,
他擅长的经济学,
爱因斯坦也不感兴趣,
可不知是哪里吸引了对方,
两人竟聊得很开心,
爱因斯坦还热情邀请他再来。
要说也是,能和爱因斯坦交流的,
那岂是一般人?
周有光那几年在国外,
美国待几年,欧洲出个差,
不说人中显贵,
起码也生活优越风光无限,
他在金融圈很有名气,
美国和欧洲也开高薪要留下他。
可新中国成立了,
周有光说回就回,
国内一穷二白哪能比得上国外待遇,
虽然当了新华银行秘书长,
中国人民银行也请他兼职,
但到底薪水和国外差了几百倍。
然而铜臭多少,
不影响他尽情施展才学,
那会国内银行界都知道有个周有光,
聪明,能干,
论说前途那也是无可限量,
但大家仍是低估了他。

有人曾问为啥回来,
他说:“我认为中国有希望。”
又问那你带回了什么?
他拍了拍脑门:
“带回来一句爱因斯坦同我讲的话,
人的差别在业余。”
爱因斯坦讲的话,
不能是随便说出口,
周有光被点醒了,
后来他就是靠着业余时间的学习琢磨,
改变了80%中国人的命运。
说来也是神奇,
和他出身同一条巷子的赵元任,
是世界级语言学大师,
瞿秋白,写过关于语言的文章:
《中国拉丁化的字母》;
他的好朋友们,
罗常培,是中国语言学开拓者之一,
老舍,除了是小说家,还是语言学家。
而周有光自己,
不光是经济有所建树,
自大学时对语言学也颇有兴趣。
后来又和这些老乡友人来往,
他们有的指点他拼音文字,
有的修改他闲来写的《中文十讲》,
整日耳濡目染,
又利用闲暇时间学习,
还写了几篇关于文字改革的文章,
就这样,他成为了“业余语言学者”。
业余又如何,也可了不得,
周恩来亲自点名,
那个五百年前是一家的周有光,
来北京参加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吧。
会议结束就任命他为:
文字改革委员会第一研究室主任。
这一年他50岁,
人生第一道分水岭,
半途而废放弃了经济学,
半路出家搞起了语言学。

殚尽竭虑三年后,
周有光主持和拟定了《汉语拼音方案》,
他写了相关的20多本书,
300多篇论文,
提出普及普通话的两项标准:
全国汉族学校以普通话为校园语言,
全国公共活动以普通话为交际媒介,
并提出汉语拼音方案三原则:
拉丁化、音素化、口语化。
在195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
这套汉语拼音方案通过。
自此以后,
全国中小学生入学第一件事,
就是学习汉语拼音,
这是祖国未来花朵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新中国成立初期,80%的人是文盲,
有了这套汉语拼音后,
让数亿人脱盲,
中国人口的识字率达到了96%,
这是令全世界都刮目相看的巨大成就。
1982年,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通过周有光的申请,
认可汉语拼音方案,
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
方块汉字,
经由26个字母流传到全球各地,
不仅如此,电脑和手机普及后,
汉语拼音输入法取代了五笔和手写,
成了全世界最流行的中文输入法,
小小拼音,
搭建起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
“业余”的周有光,
从此被誉为“中国汉语拼音之父”,
每个学过汉语拼音的人,
都欠他一份“师恩”,
这声“老师”,他受得起。

中华五湖四海,言语糅杂,
各地说的方言互相听不懂,
气象学家竺可桢就感叹:
“唉,开会我用英文演说可以,
怎么说中国话就没人听得懂。”
于是推广拼音的同时,
周有光提出了推行普通话,
有人问:
“让56个民族都学拼音说普通话,
这太难了,你就那么有自信?”
他回答:“我知道很难,
但是如果我们不做的话,
就一点希望都没有了。”
语言使人类别于禽兽,
文字使文明别于野蛮,
教育使先进别于落后。
汉语拼音和普通话的普及推广,
对中国而言,
实是福泽民族千千万万年的伟业!
而周有光,事了拂尘去,
在一个领域完成登峰造极的建树,
又于85岁高龄转行学儒,
写下了《见闻随笔》、
《学思集:周有光文化论稿》、
《周有光百岁口述》、
《朝闻道集》、《拾贝集》、
《文化学丛谈》、《静思录》等著作。
其中三部杂文集《朝闻道集》、
《百岁新稿》、《拾贝集》,
被认为是“普及常识的真话集”,
称作“中国思想启蒙史上的传世之作”。
尤其是《朝闻道集》,因这本书,
周有光的名字,
登上《南方人物周刊》魅力榜,
成为“中国大音之魅”,
并获得了:
“中华之光——传播文化人物”致敬奖。
晚年的周有光,
一直走在时代的前列。
互联网时代,他也成了网民,
在网上读各种有趣的文章,
100岁后,
周有光甚至使用智能手机上网,
他提出“终生教育,百岁自学”,
学海无涯,
只关乎内心,无关于年龄。

中国有两条神奇的巷子,
三次转行一生传奇的周有光,
他的传奇从青果巷开始,
而他人生的另一半,
则是另一条传奇巷子的姑娘。
近代能与宋氏三姐妹齐名的,
怕也只有合肥的张家四姐妹,
元和、允和、兆和、充和,
她们在苏州九如巷长大,
个个蕙质兰心,才貌双全,
叶圣陶曾说:
“谁娶了九如巷的张家姑娘,
谁就会幸福一辈子。”
大姐张元和嫁昆曲名家顾传玠,
三姐张兆和嫁于大作家沈从文,
四姐张充和嫁于汉学家傅汉思,
周有光娶的,便是二姐张允和。

张家是官宦世家,
周有光初出茅庐只是一个银行职员,
和允和谈及婚嫁时迟疑起来:
“我这么穷,恐怕不能给你幸福。”
但张允和并不介意,
“幸福不是你给我的,
是我们两人一起去创造的。”
婚后几十年,
睹人世沧桑,岁月无情,
历战争逃亡、十年摧残,
那些伤痛悲喜都已经离去,
唯独张允和与周有光还恩爱如初,
两双手从稚嫩到长满老茧,
仍旧握紧了对方。
他们相敬如宾,
上午喝红茶,下午煮咖啡,
每日要碰两次杯,谓之举案齐眉,
几十年如一日,幸福的羡煞旁人。

纵观周老一生,
称得上是“世间一完人”,
建树有之,福泽中华,
爱人相伴,携手年年月月,
高寿112岁,
历满清、北洋、民国、新中国,
被称为“四朝元老”,
心胸豁达,处乱不惊,
苦中取乐,积极面对,
勤于思考,汲取新知,
爱情滋润,互相敬重,
一生奉行“三不主义”,
一不立遗嘱,二不过生日,三不过年节,
生活简朴,素茶淡饭,
他说这是自己的长寿之道。
世人所期盼的人生美好,
周有光全都经历的真真切切。
许倬云评价他:
“继承中国文化之结晶,
又接受现代文明之果实,融会贯通,
诊脉中国痼疾,针砭当时弊病”。
李泽厚称赞他:“不为潮流而动,
对任何尖锐的问题,
都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思考,
尤其不简单”。
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说:
“周有光,
是一百年来无数有志之士的精神象征。”
诗人邵燕祥说:
“他是当代难得的智者、仁者和勇者。”
这位集荣誉于一身,
文学界举足轻重的人物,
却始终朴实无华,
他的书室只有9平方米大小,
一张80年代的旧书桌,
一个大书架,两张椅子,
就挤得满满当当。
人们都说书室太小,
周老笑笑:
心宽室自大,室小心乃宽。
没错,
书桌何须大,贵有大文章。
渡尽劫波心自在,
富贵虚名与我何干?

2017年1月14日,
周有光挥别尘世,
倾其一生三行建树,
无论哪个领域都能极尽翘楚,
时间是生命的长度,越用越短;
视野是生命的宽度,越看越宽。
他一辈子活出了别人的三生三世,
他的学术财富,
改变了无数中国人的命运,
给民族未来开阔恢弘的文化画卷;
他的精神财富,
如亘古永恒的灯火,
照亮世世代代前行的路途!
笑看风云人间事,
泽被天下谁人知?
今天,2023年1月14日,
周有光逝世6周年祭日,
这位于国于民贡献非凡的传奇老人,
值得我们所有人铭记,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