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委员合影 张彤 顾彬 周灿 赵家琦 黎鸿凯 张成/摄
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的老达保村群众 供图

云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三次重要回信的殷殷嘱托,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为总目标,全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

党对民族宗教工作的领导更加有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全面推进、各族群众共同迈向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持续深化、宗教和谐和顺的局面更加巩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显著提升……牢记嘱托,云南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关于宗教工作和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牢牢把握新形势新任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集全省之智、举全省之力开创全省民族宗教工作新局面。

新征程、新使命。政协云南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期间,省政协委员们纷纷就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保护传承民族文化、大力发展民族教育等方面建言献策,为推进新时代云南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点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让文物和展陈“活”起来,讲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故事”;利用馆藏文物资源,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对于增进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民族类博物馆具有天然的优势。

据悉,截至2022年5月,云南登记备案的博物馆总数为169家,可移动文物收藏78万余件。云南民族博物馆、民族团结誓词碑纪念馆、孟连县民族历史博物馆等博物馆不仅展示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成为物证收藏、研究和教育的重要机构,而且成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平台,多个民族文博单位已被纳入首批20家“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

今年,立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云南民族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成为了民盟云南省委会关注的焦点。

通过调查研究,民盟云南省委会发现,云南民族文博事业的发展依然还存在一些供给不够精准、供给效能效益不高等问题,如一些地区民族文博机构服务设施相对滞后、民族文物的抢救保护和征集收藏存在较大缺口、民族文博事业的人才队伍短缺等。

对此,民盟云南省委会提交了《关于立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云南民族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提出立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推进云南民族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作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抓手,纳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市)、示范县(区)的建设规划和重要内容;深化民族文物征集收藏工作;促进建立各级各类民族博物馆交流常态机制,形成民族文博事业发展的云南模式等建议。

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就要坚定不移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我们要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统筹优化各类宣传教育资源,在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上下功夫,形成宣传教育的常态化机制和‘大宣教’格局,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省政协委员、曲靖市民族宗教委副主任张林表示,加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至关重要。

结合工作实际,张林发现,虽然全省各地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部分地方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社会面宣传教育的广度、深度和宽度不够,形式单一,未形成各级各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等。

对此,张林提交了《关于加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的建议》的提案。提案建议:要深入理解和把握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牢牢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各级各部门和各行各业的力量,鼓励社科理论专家和学者结合云南实际,深入总结民族工作的成功经验,加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的研究阐释;推动各级各部门成立宣讲团(队伍),开展宣讲“进基层、进机关、进乡镇(街道)、进学校、进企业、进村(社区)”活动;用好各类载体,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党史学习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的作用,用好教材、报刊、广播、互联网等各类载体,多层次、多视角展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演进过程和新时代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依托“文化润滇”行动和“枝繁干壮”“石榴红”工程,不断增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元素,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念融入乡村振兴、文明城市创建等文化景观建设中,着力营造人心凝聚、团结奋斗的文化氛围。

点击: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

民盟云南省委会则将视角放在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上。

据悉,为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发掘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密切相关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云南推进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立。目前,我省先后分四批设立了85个省级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国家级生态保护实验区2个,40个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然而,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的保护还面临一些困难。

对此,民盟云南省委会提交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的提案》。提案建议:把保护区保护规划纳入当地城乡建设规划,并建立联席工作制度;加强保护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高区域性整体保护水平;加强传承体系建设,壮大保护传承力量;多举措提升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整合非遗资源,加快非遗保护与产业融合。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也是一个民族的“根脉”。多年来,云南始终坚持把保护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传承建设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有机结合,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民族文化工作者,省政协委员、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民族文化工作队队长杨丽萍通过深入调研,提交了关于加强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的提案。

“民族文化是民族团结进步不可缺少的内容,在民族团结进步中起着特殊的重要作用。” 在提案中,杨丽萍建议:争取政府领导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充分利用好政策的杠杆,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各民族以传统节庆为契机,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民族文化活动、民间体育竞技,不断激发群众自觉维护民族团结进步意识;以文化为引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凝聚起民族团结精气神;加大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力度,从教育抓起,从娃娃抓起;把非遗传承保护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有效融合,为实现乡村振兴以及人民群众共同富裕而努力奋斗。

云南民族音乐也是云南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蕴含多重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文化体系中独具特色的一块瑰宝。今年,省政协委员、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王诗莹就关注此主题。

“云南民族音乐的发展应在更高的平台上展示,创新、发扬、传承是主线,联动好云南各地的旅游资源,打造属于云南的高质量音乐名片,用国际化的语言宣传好云南。”王诗莹表示。

在提交的《推动云南民族音乐国际化,联动旅游的提案》中,王诗莹围绕“国际性创作云南民族音乐”“互联网+音乐”等方面建议:以国际性的视角创作一批专属云南的民族作品;与云南丰富的旅游资源联动,在各个景点实景演出,打破传统演奏环境,给视觉与听觉带来强烈冲击感;结合“互联网+”战略,积极推进“互联网+音乐”的融合创新发展,以保证云南民族音乐的持续性发展;通过云南民族音乐引入当地音乐教学的过程中,组织各种对外音乐交流活动来开阔当地民族音乐传承人的视野,加强其对外交流的能力。

点击: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多年来,云南始终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把民族地区发展融入全国全省发展大局,兑现了“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的庄严承诺。

“随着脱贫攻坚的完美收官,乡村振兴的顺利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红利落入千家万户,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边境的山更绿了,水更清了,新房子盖起来了,基础设施更完善了,产业发展起来了。农村面貌翻天覆地的变化,让边疆群众欢欣鼓舞,创造幸福美好新生活的信心倍增、干劲更足……”省政协委员、临沧市信访局四级主任科员蒋树芹说道。

然而,蒋树芹调研发现,我省抵边少数民族地区因自然地理条件制约、劳动者综合素质和能力偏低、传统产业占比过大等因素,发展缓慢,守土固边和乡村振兴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边境地区是我省对外开放的最前沿阵地,改善抵边少数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对促进各族群众生活富裕、实现民族团结、巩固祖国边防、维护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蒋树芹立足加快推进抵边少数民族村寨建设提出夯实交通基础,建设现代边防公路网络;完善边境管理发展机制,吸引各类人才建设边境;加强顶层设计,着力打造抵边少数民族示范村等建议,旨在把抵边少数民族村寨建成沿边地区与全省、全国同步小康的样板、展示国门形象的重要窗口、守土固边的坚强堡垒、睦邻友好的辐射支点、美丽云南的边关风景。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在“十四五”期间,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要建设30个示范乡(镇)、300个精品村、1248个美丽村庄,分别占全省任务的30%、30%、10%。

“然而,文山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程度深,土地贫瘠、资源匮乏,产业发展滞后,投入能力不足,要在‘十四五’期间完成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的目标任务,实施乡村振兴‘百千万’示范工程任务十分艰巨。”立足文山州推进乡村振兴的实际,省政协委员、文山州丘北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丽梅提案中建议省人民政府在“十四五”期间每年安排乡村振兴“百千万”示范工程建设资金时给予倾斜。

云南拥有数量众多、种类丰富的民族艺术,发挥好民族艺术的独有价值,对于推动云南的乡村振兴意义重大。

“但云南对于民族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功能发挥,还没有形成专题性、系统性的政策引导。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由于受到地理位置、艺术资源、人才力量、生产条件、宣传推广等方面的限制,艺术融入乡村振兴形成可持续生产力的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对此,省政协委员、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副院长刘丽在提交的《关于推动民族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提案》中提出由云南省文旅厅、教育厅、自然资源厅、乡村振兴局、农业农村厅等单位联合制定民族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相关实施意见,明确民族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乡风文明建设、传承文化记忆、赓续红色基因、发展文旅产业等方面的目标,推动民族艺术的经济效益转化等;鼓励一州一策、一县一策、一乡一策,加强区域乡村旅游线路的规划,建立乡村艺术产业联盟,丰富乡村全域旅游业态等建议。

点击:民族教育事业发展

一直以来,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是云南省政协委员们始终关注的话题。围绕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大家积极为民族地区教育提质振兴建言献策。

“以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为例,‘十三五’以来共新建校舍建筑面积15.3万平方米,完成建兴中学、戛洒中心小学等重点项目,顺利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验收,但距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省政协委员、新平县委副书记王丽萍表示,虽然各地教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稳步向好,但还存在教育资源布局不均衡、乡村寄宿制学校有短板等问题。

对此,王丽萍在提交的《关于加快山区、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建议》的提案中建议:省教育厅牵头,发改、财政等部门参与,对全省教育基础设施进行全面调研摸排,列出项目实施清单,对存在校舍为危房、有安全隐患等急迫情况的优先加以解决;在保障原贫困县、边境县的教育基础设施支持的基础上,加大对山区县、民族自治县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补助倾斜;增加对乡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寄宿配套的支持,因地制宜增加乡村学校宿舍、食堂、洗浴等生活设施设备,满足偏远地区学生和留守儿童的寄宿需求,同时根据需要建设心理咨询室、图书室等功能室,保障适龄儿童义务教育就近入学;优化省级教育资金的分配管理,建立以奖代补、比拼竞赛制度,充分调动各地主动谋划教育项目、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大干大支持、不干不支持的良好氛围。

今年,省政协委员、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政协副主席金芬将焦点放在了少数民族地区学前儿童身上。

“少数民族地区学前儿童直接进入小学后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突破语言关。”金芬表示,加强少数民族学前教育,可以促使少数民族学前儿童尽早突破语言关,进入小学后与其他学生一同接受普通话教学,从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受教育水平。

对此,金芬提交了《关于大幅增加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投入,提升学前教育的普及率的提案》。她建议:大幅增加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投入,提升学前教育的普及率;随村(行政村)建园,做到全覆盖,保障少数民族幼儿就近入园;尤其是在普通话普及率较低的偏远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三年全免费学前教育,尽量使少数民族幼儿在学前学会普通话。

沧源县是全国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教育作为沧源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尺和基础性工程,教师的质量和专业素养一直是制约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和短板——80%的教师均在村一级学校闭门耕耘,他们缺少资源,缺少培训机会,大部分教师一生从教均未外出参加过培训,对教育改革一知半解……

对此,省政协委员、临沧市佛教协会会长提卡达希今年提交《关于加大边境直过民族地区教师轮训力度的建议》的提案,他认为,为广大乡村教师提供适用、实效的培训,解决他们内生原动力支撑成了实现沧源边疆民族地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切入点。

提卡达希建议:一是培训方式多样化。除了理论培训学习,更应注重教师教学技能的综合运用培训;二是教师培训应分层次、分学段、分学科。对幼儿、小学、初中须因材施教、对标施教,切实加强学科相关技能培训;三是培训内容应接地气。加大调研力度,深入基层村小,将培训课堂搬到现场,让内容设置更“接地气”;四是加大轮训力度。建议减少线上课时考核培训,将有限的时间用在提高思想教学质效、开阔视野等有实效性的线下实地培训。

点击:民族地区法治宣传

以对少数民族群众进行法治宣传教育为着力点,通过法治宣传教育让少数民族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进而打开局面,灌输主流意识形态,这对于推动我省全民守法,促进团结进步有重要意义。

在九三学社云南省委会的调研中,我省少数民族地区普法工作还存在少数民族群众法治宣传教育缺乏合力、法治宣传形式单一、普法力量相对薄弱等问题。

“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普法工作,既要遵循普法教育的普遍规律,也要结合民族特点、尊重民族习惯、利用民族本土资源,少数民族地区有其独特的人情风俗、历史习惯,要使法律真正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必须结合其特色,遵循特定路径开展有针对性的法治教育。”在今年提交的《我省少数民族地区普法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的提案中,九三学社云南省委会建议:

一是强化普法工作责任意识,建构社会治理新格局。围绕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强化法治宣传教育和法治创建,促进法治宣传教育和党建、社会建设等方面有机融合,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基层党建+社会治理”,增强依法防范风险、化解矛盾、维护权益的意识和能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司法行政部门、民族宗教工作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要建立普法责任清单、健全普法工作机构、加强统筹协调指导,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普法工作。

二是聚焦少数民族独特性,采用适宜多样的普法形式。挖掘民族文化资源,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普法,在开展普法工作的时间节点上,也要注重与各类民族节日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增强普法宣传工作实效,加强新媒体在普法宣传中的运用,增强普法工作的互动性。

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增加经费投入。培训“双语”法治宣传教育骨干,在语言上采用双语方式普法、在内容上融入民族法治文化,提高普法成效;组建普法志愿者队伍,以弥补职业普法人员数量不足的问题;引导社会力量助力普法,提高全社会对民族地区普法宣传的参与度,共同助力少数民族地区法治建设。

点击:宗教工作

“全省宗教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日益完善,基层基础进一步夯实,宗教领域总体保持平稳有序,宗教关系更加健康和谐……”一直以来,云南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今年,省政协委员、昆明市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马勇聚焦宗教团体自身建设的内容,提交了《关于加大鼓励和支持宗教团体的力度,促使其切实发挥教务指导的建议》的提案。

“宗教团体是党和政府团结、联系宗教界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自身建设不能狭隘地理解为团体的制度建设、机构建立、人员安排,我认为自身建设是指宗教团体真正能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马勇表示,让党委政府对宗教的关心和关怀落到实处,真正为党委政府分忧解难,能带领宗教界人士和服务信教群众才是宗教团体真正发挥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胡娇 孙贵升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