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交通和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如何尽量减少路途中损耗的时间,是大家都十分关心的事情,众所周知提升效率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修路搭桥。

一、路越修越堵

修路的本意当然是为了实现主城与郊区的无缝对接,但对于以汽车为主要出行方式的城市而言,再多的路也满足不了车行的需要。堵车严重、新修道路、不堵了、更多的人开车通勤、又开始堵车……于是只能再次修路改造,循环往复,但修路终归存在极限。

尤其是单中心的城市,这种情况会更加的明显,放任更多的车辆进入到核心城区只会导致越来越严重的拥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京这些年老主城与各郊区之间的交通大为改观,但南京的拥堵却丝毫没有缓解,围绕老主城其交通状况越发夸张,全线飘红已经是早晚高峰的常态。而即使车辆能够顺畅地进入到老主城,老主城极为有限的停车设施,也让开车通勤变得较为艰难。

解决的办法有两条,要么继续扩充快速通道同时整体梳理老主城的内部路网,要么将核心资源外移。前者显然并不现实,巨大的拆迁成本放在那里,实际很难有效推进。后者相对更容易实现,一旦老主城的核心资源真正分散到各近郊,老主城的拥堵将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

二、功能分区与多中心化

目前南京确实在往多中心的方向发展,但整体力度还不够大。各大近郊除了商业和园区布局较为积极之外,其他核心资源的布局较为缓慢,尤其是医疗。很多新城虽然规划层面有着很美好的布局,但当下依然十分依赖老主城。

而不少远郊新城可能连基本的商业都没有,配套严重滞后,本质上还是功能单一的睡城,短期内提供不了有效的城市服务,而所谓的产城融合美好愿景很难实现。一方面当地厂区实际的用工需求没有那么大,很多都在往自动化转,另一方面远郊居民在当地就业的意愿也偏低,还是要去核心城区(包括近郊)就业,所以远郊的性质大多还是睡城。

按照南京最新的规划,老主城的定位已经转变为古都文化,这意味着未来的主要目标更多将放在疏解多余城市功能方面,包括旧厂房改造、棚户区拆改、部分医院或院校本部外迁等。当部分功能得到疏解之后,老城的人口密集度将进一步下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时因为疏解而获得的新开发土地,将用于提升老城的环境品质,包括更多的停车空间,更多的公园、文艺商业街区,更完善的路网等等。

三、地铁与换乘

老主城多余功能疏解说起来容易,但实际做起来难度不小,因此地铁是更加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其不受车行交通系统以及天气的影响,且能够将出行时间精确到分钟级别,大大提高了城市人口的出行效率。不过现阶段南京地铁的覆盖面还不是很完善,尤其是核心城区方面。

一方面较为疏松覆盖面不足,另一方面最后2-5公里的接驳处理得不是很好。线路疏松只能后期不断加密,目前南京地铁三期规划二次环评在这方面有所加强,尤其对于城东和城南,地铁覆盖的力度很大。不过地铁作为巨大的公共交通系统,耗资巨大,所以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之间完成对于城市的全面覆盖,得一步步来。

但在地铁站点接驳方面,南京实际上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比如设置综合型换乘中心或在地铁站旁配建大型的停车场或停车楼。前者南京确实在布局,但数量有限且建设速度也算不上快,目前做得比较好的可能也就马群换乘中心以及城西路换乘中心。

但在郊区地铁站旁配建大型停车场这一点,南京其实可以有所加强。假设近郊或远郊的地铁站旁可以停下足够数量的汽车,解决左后5公里的接驳问题,那么这些汽车将不用费力的挤进主城,自然减少了主城的车行系统的压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现实情况是地铁站旁大多并没有配建停车场,即使有也规模很小,甚至有些仅供内部使用,没有充分考虑到汽车与地铁站之间的换乘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