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在部署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时指出,“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有效遏制重大传染性疾病传播”,对地方公立医院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月11日,在蓉参加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的四川省人大代表、广元市朝天区中医医院院长陈国荣建言,建强医疗龙头,夯实人才支撑,全面提升公立医院服务能级,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和处置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国荣在研究如何提升公立医院服务能级(戚原 摄)

近年来,在应对新冠肺炎的大考中,公立医院在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困难亟待解决。陈国荣介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地方财政对公立医院基本建设、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建设等投入不足,公立医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和处置能力与现实需要不匹配;公立医院运营管理成本持续走高,“一变两降三升”现象较为突出,工作重心由正常医疗救治转变为应急疫情防控救治,就诊患者数量、收入效益明显下降,疫情防护成本、风险成本和运转成本持续增加;医护人员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工作精力难以保障,地方政府关心关爱不够,大多为小范围慰问。

如何破题?

陈国荣建议:全面提升服务能级。一是建强医疗龙头,充分发挥城市三级医院在区域医疗共同体中的带头作用,加大地方财政投入保障力度,做实区域内县、乡(镇)居民预防、治疗等一体化、连续性医疗服务。二是提升专业技术能力。通过引进人才、改善硬件条件、派驻人员支援等措施补齐专业技术短板,重点提升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能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感染性疾病防治能力。三是延伸服务触角。充分整合区域内的医学检验、影像、后勤服务管理等资源,进一步推动不同级别类别的医疗卫生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巩固完善预约诊疗制度,优化就诊流程,为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群体就医提供绿色通道。

同时,推动市、县、乡(镇)各级医疗机构差异化发展,全力保障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正常运转,让老百姓真正在家门口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不断夯实人才支撑。一是做优招引链。推行高校院所“一站式”人才引进,实施“周末工程师”柔性引才计划,适度采取“人编分离”模式,推动重症医学类、专科类等专业医疗技术人才向公立医院集聚。二是做强培育链。深化全国城市医联体建设试点,整合全市三级公立医院优势资源,分类打造集住院医师规培、临床技能实训、医教研等多元化人才培育基地,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力度。三是做实成长链。突出一线“用”,聚焦基层医疗机构缺技术、缺人才等难题,整合省市名医力量,组建名医“红色服务团”,规范建立名医工作室,常态化为县区公立医院提供决策咨询、技术指导等。

健全完善应急机制。一是畅通应急渠道。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为参考,健全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领导小组,制定应急预案和启动程序,聚焦疫情报告、专家救治、院感防控等重点工作,常态开展学习培训和实战演练。二是设立专项基金。市、县区政府设立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专项基金,专门用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防疫物资采购和防疫人员日常经费开支,进一步减少公立医院支出,最大限度保障正常运行。三是加强联动协作。建立大数据系统平台,搭建上下一致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健全公立医院同疾控机构联动工作机制,强化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防治职责,发挥好基层哨点作用,夯实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基础。

陈国荣还建议,持续激发内生动力,优化绩效考核方式,将医院的公益性、基本医疗、医院管理、公共服务、运行效率、社会满意度等作为重要指标,坚持突出重点、客观稳定、易于获取、科学灵敏、定性定量相结合,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同时,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对重症医学科、急诊医学科、感染性疾病科等紧缺专业和骨干人才合理设置评价标准,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增加临床工作数量和质量指标,探索实行成果代表作制度,淡化论文数量要求并在确保医保基金总体收支平衡的前提下,按照“结余留用、超支不补”的原则,进一步规范医保基金使用管理,激励定点医疗机构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记者 戚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