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0年10月10日,

邵氏电影“庆祝双十酒会”终场时。

时任制片总经理,邵氏电影的二把手邹文怀,突然宣布,他已经跟邵逸夫的合作走到了尽头,已辞去了“邵氏电影”的经理一职。

他要自立门户,新公司就叫“嘉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邹文怀的话,说的很澎拜,但是离开邵氏去创业这件事,他心里是一点底子都没有。

整个“嘉禾”就4个员工,就40万的资产还不敢乱花,写字楼里的办公室就只有几张桌子。

唯一拿的出手的艺人是谢贤,谢霆锋他老爸。

但就是这个谢贤,还只是吊着一口气的谢贤。1967年,也想要自立门户的谢贤,自己独立出来又拍又导的,结果全都失败了。谢贤的星途在1970年,处于几乎全面停产的状态。

面对霸主邵逸夫的“邵氏电影公司”,邹文怀“嘉禾”的手里是,一张能打的牌都没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邹文怀是个有能力的人,

邵氏的霸主时期,有半壁江山是他打下来的。

海外的片商和投资大佬们也都看好邹文怀,于是在邹文怀最缺钱的时候,他们给邹文怀筹了200万,曾跟邵氏竞争,但如今全面停止制片的“国泰”也在邹文怀低谷时帮了他一把。

国泰把电影制片厂的所有摄影设备,服装道具,影视基地,全部都移交了给了“嘉禾”,并允许“嘉禾”使用“国泰”的发行渠道,嘉禾可以把电影发行到东南亚,东亚等多个地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邹文怀对此很感动,但是他也很慌。

兵强马壮的“嘉禾”手里头依旧没有一个能拿得出手的作品和艺人,跟邵氏完全比不了。

直到一年后,邹文怀在美国找到了帮助他和“嘉禾”彻底扭转乾坤的武打演员——李小龙。

说来有趣,李小龙本是原本找的不是邹文怀,而是邵逸夫,那是1971年发生的事情。

1971年,在好莱坞当了好几年2流演员的李小龙,决心要回国发展,于是李小龙毛遂自荐找到了当时的香港电影的霸主邵逸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邵逸夫听说过李小龙这个人,

李小龙来找他,他很开心。

但,李小龙提出的3个条件,让他有些恼火。

第一,李小龙要求片酬每部1万美元。

第二,拍摄周期不能超过60天。

第三,只有经过他本人同意才能开拍新电影。

这三个条件,邵逸夫是一个也不能答应,不说后面两个条件,就说第一个。在香港最贵的演员也只要8000港币的片酬,而他李小龙上来就要每部1万美元的片酬,凭什么?

于是,邵逸夫挥手一砍,愿意给李小龙一部2000美元片酬,别的等李回香港后面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心高气傲的李小龙,遇到了固执的邵逸夫,两人的合作与谈判很快就陷入了僵局。

而就在此时,原本在美国寻找郑佩佩合作未果的邹文怀,听到了要回香港发展的李小龙。

邹文怀决定死马当活马医。

1971年6月,邹文怀亲自找到了李小龙,他跟李小龙说:“我们嘉禾是刚成立的小公司,不像邵氏那样财大气粗,也没有那么的钱去试错,我能给你的就是一部戏7500美元的片酬,有什么其他的要求,我尽量满足你,票房卖的好,我还会给你票房的分成。”

李小龙感到了诚意,答应先拍2部试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这样,1971年7月,李小龙回到了香港,并拍了自己回港后的首部电影《唐山大兄》。

10月31日,电影上映,票房大卖,《唐山大兄》创下香港开埠以来的票房最高纪录。

那一年,李小龙31岁。

随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李小龙不断有新片上映,嘉禾也一路高歌猛进,“如果没有李小龙,也许三十年前,‘嘉禾’这个名字就早消失掉了。”多年后,邹文怀的慨叹道。

李小龙对嘉禾的毋庸置疑,

对香港电影史也是非常的重要。

在李小龙利落的拳脚功夫下,香港传统武侠片被推到了一个鼎盛时期,而香港电影也真正有了一个超级巨星。香港电影也从过去的导演时代,走向了一个明星时代,制片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仅仅2年,香港电影便变了天。

只是,谁也没想到的是,1973年7月20日,李小龙在家里意外去世了。

邹文怀,在悲痛之余,又手忙脚乱的寻找着下一个“李小龙”,可结果他还没找到下一个李小龙,邵氏的风月片又在香港刮起了一阵风。

邹文怀很着急,虽然后来的许冠文再一次支撑起了“嘉禾”,但是武侠市场没有人填补。

直到,邹文怀又遇到了成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8年,成龙的《醉拳》在香港大卖。

在韩国更是席卷了一阵狂风暴雨,当年在韩国如果能有超过30万次的电影就是大卖座的商业电影,而成龙的《醉拳》卖了80万人次观影。

24岁的成龙用“肢体幽默”,

开创了一个新功夫的时代。

但很这是一次喜剧与无暇的大融合。李小龙去世后,成龙没有真正撑起香港武侠电影。

整个香港市场都被喜剧片给取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这并不怪成龙,不是成龙撑不起那个时代的武侠电影,而是武侠电影被淘汰了。

正如香港的四大才子之一的黄霑在其论文中留下的那句至理名言:“艺术是时代的缩影”。

当初,李小龙能火,正是因为那会的香港处在了一个迷惘的地位里,经济停滞,社会发展部强,老百姓也在黑金时代下过的不幸福。

李小龙的传统武侠电影里的“那股伸张正义,同舟共济,民族大义”的那股劲,给人力量。

但是等到1975年以后,这一切就行不同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5年以后,香港经济开始腾飞。

整个社会都是在淘金浪潮中,

讲个人奋斗,个人努力的主题。

而富起来的人们,也需要更丰富的娱乐产品的精神需求与精神消费,于是促生了喜剧。

喜剧的出现给了那个时代忙着奋进的香港人的一点在精神上的安慰与鼓励。

他们笑着走出电影院,迎接残酷的明日生活...

传统武侠电影,经常讲大义大理,没有市场。

而成龙也顺势而为,把喜剧元素融进了动作电影里面,跟着元彪,洪金宝,一起用自己的拳脚,缔造了一个平民英雄的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平民英雄的时代,一过就是15年。

15年里,香港电影步入了黄金十年的巅峰期。

用张彻的话来说,其实香港电影制作的力量是薄弱的,但是它好在轻快,做的是所谓的群众电影,一处风起,往往便风起云涌。

什么火,他们拍什么。

就像1989年香港流行的“赌片”,在《赌神》拿下票房冠军后,次年的《赌圣》与《赌侠》又分列年度票房的前2位,这就是港片速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传统武侠电影,在整个过去15年里,除了翻拍再翻拍,一时间也找不到新意,成龙也干脆去拍了动作片和警匪片,不拍武侠了,不拍武侠片的成龙,越来越火,越来越红。

嘉禾扬帆起航,要把成龙推向世界。

而就在成龙启航的那天,香港武侠彻底迷航了,没有人再愿意拍武侠电影了。

传统的武侠电影仿佛已经走到了一个尽头。

直到1991年,迷航的武侠片有了转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1年,有两部电影改变了格局。

一部是李连杰的《黄飞鸿》,

一部是周星驰的《新精武门1991》。

这两部电影,前者年度票房第8,后者年度票房第11,虽然没能打进前3,但是敏感的电影人和知识分子,却感受到了时代的变化。

97前的那股不安全感与不安稳感,以及身份与自信的迷惘,开始笼罩在了每个人身上。

人们需要一个英雄,

但这个英雄,不是一个民族英雄。

去哪里找一个“英雄”呢,没人知道,但是他们知道,人们想看到一个英雄。于是,香港电影又回到了武侠电影的功夫世界里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2年,香港票房年度的前5名,

被30岁的周星驰给包圆了。

那是周星驰的最巅峰。

第1名是古代题材《审死官》,第2名是巨星云集的贺岁片《家有喜事》,而第345名,都是周星驰的武侠喜剧动作片。

上下两部《鹿鼎记》,

一部《武状元苏乞儿》。

而李连杰在票房的影响力也开始崭露头角,1992年票房的第8是李连杰的《笑傲江湖II东方不败》,第十二又是他的黄飞鸿,《黄飞鸿男儿当自强》。第十五是《新龙门客栈》。

不管怎么样,武侠片在在香港回潮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2年的回潮,算是各有特色。

金庸在1972年写完《鹿鼎记》后早已封闭20年,而原著的鸿篇巨制,电影没法还原。

所以电影做了大幅度修改,剧情也大幅度修改,原著中一本正经的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

在电影中说出了极嘲讽的真相:

反清复明的假的,关键要夺回银两和女人,其他口号都是脱了裤子放屁关人鸟事

这一段,是电影原创的。

不见于《鹿鼎记》原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笑傲江湖II》更是神来之笔的改编。

原著里自宫的大反派“东方不败”,在《笑傲江湖II东方不败》一变而为大美女外表;林青霞扮演的东方不败豪气干云。

李嘉欣的岳灵珊则一改原著机灵的小师妹,成了个假小子。而李连杰版令狐冲和林青霞版的东方不败的一段情愫,实在别出心裁。

这段剧情过于出彩,以至于反客为主。

后来的翻拍剧,都是按照着这版“笑傲江湖”照葫芦画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这样,一部1992年的《笑傲江湖》与《鹿鼎记》奠基了后来港片改编作品的方向。

既然人们早已经读透了金庸,

那就旧瓶新酒,旧人新曲,另做文章。

于是,转眼间就到了1993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3年,周星驰继续功夫喜剧,一部《唐伯虎点秋香》继续霸榜香港年度票房第一。

虽然是挂的是“喜剧”,但是《唐伯虎点秋香》里面依旧有着各种功夫的段落,周星驰把霸王枪耍了个遍,一声啸吼,也算是致敬从小就喜欢的李小龙,这次,周星驰一偿心愿。

当然不仅如此,周星驰还在电影里展示了一些相当无厘头的功夫和招式。比如,“如来神掌”是致敬老电影《如来神掌》的。

值得一提的事,十一年的《功夫》里,周星驰也是以“如来神掌”击败的火云邪神,不知这算是不是周星驰对过去的一段和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3年,周星驰虽然继续霸榜,

但下面的榜单,已经没了他的名次。他的《逃学威龙3》排到了第8名去了,前10名的剩下的位置都其他的巨星给刮分了。

这一年是香港电影璀璨的最后一年。

成龙凭借着《城市猎人》回到榜单,刘青云一部《新不了情》开始在香港电影写下印记,

30岁的李连杰忙的不可开交,两部《方世玉》,两部《黄飞鸿》,各有一部进了榜单,随后的《精武英雄》,李连杰风格倒转,叹为观止,奠定了自己在影史功夫皇帝的位置。

这一年,各种风格各异,又颇有代表性的武侠片在香港上映。而那个后来的“香港最后的武生”赵文卓也在这一年拍了第一部电影。一年后,又借着一部《青蛇》,赵文卓大获成功。

1993年,真是香港武侠最辉煌的一年。

但是很快1993年就过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4年,31岁的李连杰不再局限于古装武侠,

跟成龙一样,李连杰转身去拍了主类型片“动作片”。

武侠电影,失去了功夫皇帝,但林青霞倒是忙碌了起来,那两年,是林青霞最忙的时候。

她在1992年《笑傲江湖》里的“东方不败”太过于成功,且太深入人心了,以至于在1993年,她除了又演了一遍东方不败后。

她又多次男装出演本色,

女扮男装的林青霞真的是英姿飒爽。

以至于香港电影圈有个共识:“如果你是要拍武侠片,还请的是林青霞的话,不让林青霞演一个英姿飒爽的男角色,那就真的太可惜了。”

而观众也是,反正林青霞的“东方不败”已经过于经典了,观众都觉得林青霞版的“东方不败”才是正统了,她现在想怎么演都是对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在那个时代下,

港片对于武侠的追求,其实早就已经变了,大家说是翻拍金庸和梁羽生的小说作品,

但是实际上,那会的武侠片主角故事,就是借了一个“大家熟悉的武侠小说里的名字”。

就像1994年刘镇伟的《东成西就》,王家卫托名金庸,又颇有古龙风味的《东邪西毒》。

虽然这两部电影,全然不是一回事。

但是对于那个时候的香港电影来说,武侠文化早已深入民间,所有电影也都要沾个武侠的边,投资人才会给你钱,观众才会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个年代,武侠片极具风格化。

李连杰和袁和平,一招一式越来越风骚,

周星驰继续在功夫喜剧上大放异彩,纵使是后来的《少林足球》《食神》《功夫》也都是有着大量的动作和喜剧的元素在里面。

甚至远不止如此,周星驰甚至可以颠峰任何古典题材的作品,乃至武侠题材,拍出属于他周星驰一个人,极具风格的电影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王晶呢?也继续发光发热,《倚天屠龙记》的故事,让人们知道,王晶不止是一个只会拍屎尿棍电影的导演,他也有美的那面。

而王家卫更是用一部电影,告诉了大家,纵使是文艺片,也可以融合在武侠的世界里。

徐克则继续光怪陆离,武侠的世界里高歌猛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2年的蛰伏,1993年的极致,1994年的巅峰。虽然在那个时候固然有跟风热闹的烂片,但那些年,确实是华语武侠片的巅峰之年。

如今内娱其实都是玩当年香港剩下的。

打着各种古装剧,武侠剧的外壳,实际上卖着的还是那粗制滥造的狗血淋头的爱情剧...

没人反对拍爱情,只是内娱的爱情少了股“个体命运”的哲思,以及对爱情的真实思考。

今日的内娱有着无数以市民日常生活为素材的准备放映 ,可是即便是人为主,也未必触及生活的 真相、社会的特征和时代的本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年90年代的,香港武侠电影。

虽然早已经摆脱了金庸和梁羽生,电影也大多只是借个名字而已,但是他们所虚构的所摘取某个角色的经历的目的——

是为了描述一部“个体的命运”。

无论是林青霞反串的东方不败,让东方不败反客为主也好,还是说黄药师与欧阳锋爱上了同一个女,又或者说王晶版让李连杰的张无忌英气内藏,纵使是改的面目全的魔改。

但是,他们改的真挺好的

每个故事都是独立的,完整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跟李小龙那会的传统香港武侠片不同,

90年代的香港电影的作品中,没有那些所谓的家国情怀的大义,也没有慷慨豪迈的大侠。

张无忌多了心机,袁承志从当武林盟主变成了个捕快,东方不败成了主角后,似乎也没了那个一统江湖的野心。金庸笔下的行侠仗义的世界,在90年代的香港电影不复存在。

90年代香港的武侠电影,它们更多的是在追求一个身份,情感,自我融洽的过程。

故事千帆,未来命运难以确定,有希望,有未知,有恐惧,也有力量。于是,1990年代嬉笑怒骂的香港武侠电影成了一抹彩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武侠大片时代,虽然银幕上的还是梁朝伟,张曼玉,李连杰,成龙,这些香港演员,

但是大片时代,技术主义取代了人本主义,武侠大片跟他们是无关的,电影是变得好看了,但是这群演员却觉得跟他们无关。

梁朝伟和张曼玉,这两位对于角色把控极其偏执和深邃的演员,在内娱待了几年后,也还是水土不服回到了香港。不知,那个时候的他们是否想起了过去那个风起云涌的香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个时候的武侠片,就像是一次洗礼。

观众电影中听着“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一入江湖岁月摧”、“有人的地方便有江湖,你怎么退出”这些有别于原著的原创台词。

他们离开电影的时候,不再笑了。

纵使是看周星驰,他们也笑不出来了,看周星驰以前的无厘头喜剧,他们更是哭了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们终于明白了,精英文化在大众文化中彻底败了下来,周星驰一直都是他们的自己人。

可是,这一切真的太晚了。

一场巨大的变化在风云涌起的香港中拉开了序幕,他们看着那些不同于原著故事的主角的命运与变化,投射自己的那份思虑,他们思虑着,个体在历史洪流浪潮面前的取与舍。

浪潮褪去后,武侠电影北上去了内地,只是那张旧船票登上那艘远去的破船,旧船。

生猛又辉煌的时代,终究是回不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