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导 读

医脉通在年末到来之际推出“2022魅力医生”专访系列,关于他们的名字,我们大多熟悉,他们为医生正名、为大众科普,但现实生活中的他们,却一挂白衣,“医”路荆棘。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卢骁”背后的故事之——急诊人间。

来源:医脉通

作者:亦一

本文为医脉通编辑撰写,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期人物——卢骁

浙大二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

百万粉丝医疗博主

健康科普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应该扛过这两天就差不多,看着能不能早点症状结束,回去上班。”

这是浙大二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卢骁“阳性”之后,在其个人社交媒体上说的一句话。

听着有种苍凉的悲壮感,但却是疫情冲击下无数医务人员的真实写照。

“放开”之后,他已经决定扛下所有

现如今,医疗系统正遭遇着极为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是医护人员因感染减员严重,另一方面是感染患者激增。

像卢骁医生一样,在“支援武汉的时候没有阳,现在阳了”的情况已经普遍。因为当奥密克戎大规模感染的海啸席卷全国时,医疗系统会首先受到冲击。

在接受医脉通采访之时,卢医生并未“中招”,不过那时卢医生已经做好了“扛下所有”的准备。他说:“现在对于医务人员而言,阳不阳已经没有办法控制了。不仅仅是因为特殊的工作环境决定,而是对于一个人的属性而言,总归是有社会面接触的,因此肯定会有感染的风险。”

他还是:“对于我们而言,如果是无症状或者是症状比较轻的,可能还是要继续上班的。就好比感冒一样,流个鼻涕鼻塞一下,或者有点低烧,我们还是会来上班的。不然的话,如果我们感染了,再休息个6、7天,那医院很快就‘弹尽粮绝’,运转不下去了。”

现在看来,确实是这样。卢骁医生症状稍微好转之后便返回急诊上班,尽管状态大不如前。在各大医院,目前也都普遍存在这个问题,就小编所认识的医务人员里,不管大小医院,基本都已“阳过”。有些科室在“全军覆没”的情况下,为保障科室运转,早已实行“带阳上班”、“轻伤不下火线”。

而在医务人员的大量减员之外,作为一个医生,卢骁更关注的是:“疫情冲击之下,如何处理重症病例以及一些基础疾病合并新冠的病人是我们需要慢慢摸索的,所以接下来我们也会面临很大的挑战。”

不过,对此,他并不畏惧,反而信心满满的对医脉通说到:“接下来就看我们的了!”

这句话很朴实,但却充满担当。

看,骁爷不愧是骁爷。

依旧勇敢,正如当初第一批主动报名支援武汉时一样。

依旧真诚,正如真人秀节目《令人心动的offer》中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卢骁

说起这档节目,那是我们认识卢骁且被其圈粉的开始。很多人满是钦佩,因为他们看到了卢医生刚毅外表之下的柔软内心,说他是现实版“星空下的仁医”。而我十分庆幸,因为他让我看到了中国医生最该有的样子。

参加完这档节目后,他涨粉400万!

参加节目之后,卢骁走上了社交平台。

作为一名急诊科医生,他所展现出的人文关怀和专业之外的浪漫,让他意外成了节目中粉丝最多的素人。截至目前,卢医生全网粉丝已达400万。

2022年2月,以卢骁为讲述人的“卢骁的急诊日记”正式上线。在这里,都是关于生、老、病、死的故事。

我常常觉得,急诊室是人世间最为残酷的地方,如果说这人间之外真有地狱,那这里便是通往地狱的最后一段路,而这里的医生护士,是最后一道关卡的“守门员”。

在“卢骁的急诊日记”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深夜被送入急诊、命悬一线的病人:16岁患有抑郁症吃药自杀的男孩;17、8岁买菜被工程车撞飞的姑娘;22岁熬夜猝死的网络直播运营;和老婆吵架,喝了200多毫升百草枯的中年男人;高温下送外卖,体温43度导致十个脏器衰竭的外卖骑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卢骁的急诊日记”截图

一个个故事,真实惨痛且触目惊心。

镜头之下,是卢骁医生的惋惜、无奈;镜头之外,是围观网友的自省、审视。

被问及为何要做这种类型的视频时,卢医生说:“我发科普比较少,主要还是发一些急诊日常,目的呢,也是想通过一些真实的记录,让大家意识到:健康是‘1’,其它都是‘0’,一定要珍惜当下、珍惜健康,要对自己的健康负责。

评论区,许多网友深以为然。卢骁医生对此也是感受深刻:身边的很多同事、同学,包括很久没联系的同学都在和他说,看了这些视频之后,觉得自己能够活着很是幸福,以后的日子里更要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好好的活下去。

因为见多了生死,所以敬畏了生命。

你看,在深夜急诊室,卢骁医生在用他的方式“救赎”着这400万不安的灵魂。

他在治愈身体,也在抚慰人心

不曾想到,在最为繁杂忙碌且最易看清人性凉薄的急诊室,我们可以看到那最为柔软且珍贵的表达——人文关怀

从EICU12岁重伤女孩病床上的小娃娃,到急诊室外谈话间里的声声安慰,治病救人之余,卢骁医生从未忘却病人/家属也是个有情绪有诉求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编认为,急诊科的特殊性决定它最难实施人文关怀。可是,卢骁医生自始至终,乐此不彼。对此,卢医生表示:“我始终觉得我们要做一个有温度的医生,不能太冷漠,因为病人就是奔着这一丝希望来找你的。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设身处地的为病人着想,他们也能感受到这份善意,比如你运用你的专业知识给予他们更多的疾病了解,甚至给予他们一些合理化建议,他们都会珍视。另外,人文关怀也在于细节。前些天,两位年轻医生在给病人做操作前准备时,这个病人老是感觉不舒服,不停地呻吟,但两位医师并没有发现问题,以为是患者害怕操作,也没有特别去关心。后来我找原因才发现原来是他的导尿管固定在腿上,医生操作时带动了他的导尿管导致一直牵扯出现疼痛。”

“因此,不要老说病人喜欢抱怨,你就用生硬的态度回击。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反过来想想,是不是病人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是不是我们有什么不到位的地方。另外,与病人或家属沟通一定要有同理心,不能为了规避责任就说这也会死,那也会死,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他们为何还要找你看病?

“不忘初心这四个字说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其实很难。这个时候,就看能不能坚持下去了。”

是啊!能够坚持的,多少是有情怀的,而有情怀的,多少都是内心柔软的。

在这个坚硬冰冷的世界,柔软真的是个弥足珍贵的好东西。

在这艰难人世,他活得异常用力

在了解卢骁医生的过程中,其实很容易发现他是一个共情力很强的医生——会感动、会失落,也会流泪。

后来我问他,会不会常常因为病人的事情伤感?他说:“人都会共情,只不过作为一个急诊科医生,现实不会留给你太多的时间悲伤。有时候可能一个星期的重病人都抢救不过来,当下情绪肯定低落,但只要下一个病人进来,你就需要快速的整理自己的情绪,抱着必胜的信心去救。”

有时候,真的只要你拼尽全力了,就会有奇迹发生。之前我收了一个食道破裂的患者,所有的专科医生包括手术医生都和我讲,这个病人肯定没救了。但好在家属并没有放弃,通过我们医务人员两个月的坚持和努力,这个病人最终好起来了,完全与正常人无异。”

“确实,我们常常会陷入低谷,但是成功的病例又会带给我们新的能量和希望,支撑着我们继续前行。”

行医14年,卢医生依旧一直在出发,一直在前行,一直在用力的救治每一个病患。

如今,在新冠感染病例日增约百万的杭州,医疗系统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从“卢骁的急诊日记”中可以看出,医院急诊已经开启“炼狱”模式——危重病人源源不断的运来,急诊大厅、输液室被病人塞满,还未康复的医护在诊室里忙得团团转,强压之下医务人员明显人手不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卢骁的急诊日记”截图

此情此景,对于医者来说,是莫大的摧残。

可卢骁还是要拼尽全力,哪怕如今依旧身体不适,但他还是会说:“急诊高峰还在持续,只能坚持了,大家加油!”

或许这就是中国医生的精神,比任何国家的医生都能吃苦,都有担当。

一路走来,除了“用力”做好医生,他还在“用力”做好自己。

摒弃医者身份,卢骁是一个很有质感的人。

他有个有趣的灵魂,因此自然不甘把自己全部“贩卖”给工作。

各色各样的鞋子,一丝不苟的发型,精致走心的装扮,再喷上自己喜欢的香水,他想通过自己,向外界展示一个新时代中国医生的形象气质——专业、体面、有人情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卢骁

他很喜欢运动,他说:“运动可以调节自己的情绪,还可以锻炼自己的体魄。其实很多医生在医治别人时,自己落下了一身病,我觉得这种拿自己的健康换取别人健康的行为是不可取的。再者,医生工作强度大,你得保持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强大,才能去很好的做一名合格的急诊科大夫,包括专科大夫应该也是这样。”

其实,我觉得这是中国医生很稀缺的一个品质。很多人工作之后往往因为太忙太累而逐渐丢失自我,更无从谈起热爱生活与取悦自己。其实,大家真的应该改变了。

与卢医生的交流中,他亦认可,他认为,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爱好都没有了,那就会丧失生活和工作的热情。所以,即使工作再忙,也应经营生活。

因此,我们常常可以在社交平台上看到那个“元气满满”的急诊科医生。他轰轰烈烈,他放肆热爱,他让人热泪盈眶。

如今疫情重压之下,这样的机会怕是少了。

但仍然希望,春暖花开时,我们还可以看到卢医生脚上那些五彩缤纷的鞋子,那是对生活的告白啊。也希望卢医生以及卢医生们可以早日回归正常生活,因为这场疫情从一开始就剥夺了他们太多东西。

关注「卢骁」,看更多人世间的故事

卢骁的急诊日记

抖音号

卢骁急诊日常

B站号

浙大二院急诊科卢骁医生

微博号

卢骁的急诊日常

小红书号

责编|亦一

封面图来源|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