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这一传统节日,起源于古代“祭灶”活动,灶神也被拟人化的称为“灶王爷”,也就是古人称为的“灶君司命”。民以食为天,饮食关乎人命,所以“祭灶”习俗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民事活动,一直传承至今,现在一般选在“小年”这一天来进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于小年的记载,最早出现在东汉,崔定的《四民月令》记载“腊明日更新,谓之小岁,进酒尊长,修贺君师”是对小年这一活动最早的记录。我国幅员辽阔,民俗各异,在“小年”这一天的风俗习惯也各不相同。但不论南方还是北方,在小年这一天的主要的民间习俗,是进行“祭灶”活动,和打扫卫生迎接新年的到来。

小年的日期,南北有些差异。北方是以腊月二十三来庆祝小年的,而南方是腊月二十四。产生这个日期差异的原因,是从清朝雍正年间开始的。

那时候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祭祀天神,而在腊月二十四祭祀灶神,连续两天的祭祀活动使得皇帝和王公贵族身心疲惫,而且开销很大,于是就将两天的祭神活动合并为腊月二十三这一天举行。之后的王族、贝勒也随之效仿,这样北方的百姓也跟随变更朝廷祭祀日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由于当时的信息传递不畅通,南方的人民仍然在腊月二十四这一天祭灶过小年,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南北方在过小年这一天的差异就逐渐的体现了出来。

但无论差异如何,小年都被认为是忙年的开始,家家户户都要从小年开始准备年货,打扫卫生,祭祀灶王爷等活动,为干干净净迎接新年提前做好准备。北方人民过小年,要吃灶糖,麻糖,饴糖等甜食,其主要成分是麦芽糖和芝麻。

而南方地区在小年这一天是做年糕,年糕被南方人民认为是“年年高”的寓意。北方在小年这一天,还有沐浴理发的活动,有一句谚语“有钱没钱,剃头过年”,说的就是小年要理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在南方其他一些地方,还有在小年这一天做米饼的习俗,米饼用糯米粉,花生,芝麻和白糖制成,香甜可口,有“团团圆圆”的寓意。盘点一下小年期间的传统食品,除了上面这些,还有炒玉米,糖瓜和饺子等。

尽管南北习俗不尽相同,但都是中国老百姓迎接新春的重要仪式,也蕴含着人们对新年美好生活的憧憬和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