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7月,庐山会议召开。会议的原本议题是纠正共产风、浮夸风、高指标等“左”的错误,讨论下半年和以后4年的经济工作任务。结果却因为彭德怀的一封“万言书”变成了“反右倾机会主义”的政治斗争。

彭德怀秉笔直书上达“万言书”后,毛主席便让彭真、陈毅、黄克诚、安子文、林彪等人速来庐山开会,一是听取他们的意见,二则是希望能够得到他们的支持。

人员齐聚后,毛主席严厉批评了“万言书”中的“右倾机会主义纲领”,并言辞极其猛烈地表达了自己看法,一时间,石破天惊、庐山发抖,众人察觉风向不对后也作出了与主席相同立场的态度。

唯独黄克诚、张闻天、周小舟等人继续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作风。

众所周知,黄克诚大将一生刚正耿直,从不畏惧权贵,更不会因为形势不好而临阵退缩、改变立场。

在6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9次被错误批评、降职,最危险的时候,甚至险些被杀头,可即便如此,他从未因为身处危险而对共产主义事业有丝毫的动摇,仍旧时刻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

庐山会议之际,黄克诚在看过彭总的“万言书”后,认为彭总虽然有些用词不当,但意见却是颇为中肯,因此坚定站在了彭总的一边。

对于黄克诚的态度,毛主席一方面让华东局书记柯庆施给他做工作,无果后,主席亲自召见黄克诚与之促膝长谈。

然而,在二人深入交流过程中,不知为何双方的话题转移到了解放战争时期的四平保卫战上面。

黄克诚是四平保卫战的重要参与者和指挥者之一,对于当年无比惨烈的四平保卫战,黄克诚迄今仍是历历在目,于是,黄克诚说道:

“发动四平保卫战是对国民党和谈抱有幻想”

黄克诚提及这段往事,毛主席反问:“难道四平保卫战打错了?”

黄克诚答:“开始敌人向四平推进时,我们打它并不错。敌人集结重兵寻找我主力决战时,我们不该固守四平,一个四平保卫战把东北部队的红军骨干都打光了。”

毛主席说:“固守四平当时是我决定的。”

敢于仗义执言的黄克诚回答说:“是你决定的也是错误的。”

毛主席沉默了一下,说:“那就让历史和后人去评说吧!”

四平保卫战到底是不是一场应该死守到底的战争呢?换言之,这场战争该不该坚持打到最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先不轻易下定论,结合当时的历史大背景和四战四平的大致经过各位读者或许会得出不尽相同的看法。

“四平之战”又叫“四平保卫战”,是发生在1946年4月至5月间的战斗,该战斗由于历经了四个不同的阶段,故有“四战四平”之说。

四平是辽、吉、蒙三省交界处,它位于沈阳、长春之间,是中长铁路、(四)平齐(齐哈尔)铁路、四(平)梅(河口)铁路的交汇点,处在东、西、南、北满的十字路口,历来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毛主席曾说:“要控制东北就必须控制四平”,“微操大师”蒋校长也曾说:“没有四平就难以得到东北”,就连“光头蒋”都能看清四平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四平确确实实是一个国共双方的兵家必争之地。

所以,在光头蒋校长看到四平的巨大军事战略价值后,火速派人前往接收,由于当时的国民党正规嫡系部队还没来得及在东北全面布置,老蒋便先拉拢了伪军和土匪等稀烂班子强占了四平,然后等着自己的嫡系部队赶到后再坐享其成。

算盘虽然打得噼里啪啦地响,但光头蒋忽略了一点,此时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军队早已不是当年小米加步枪的模样,况且,在“战争魔鬼”林彪的调教下,此时的东北民主联军亦并非池中之物。

没有任何悬念,也没有任何惨烈战斗,在林总的一声命令下,东北民主联军轻轻松松把占领四平的一众稀烂班子打得满地找牙,东北民主联军不费吹灰之力占据了四平。

四平失守,光头蒋头上的虱子急得四处乱窜,心急得他日夜拼命抓挠,对方也没有任何悬念开始让国民党东北保安副司令长官梁华盛指挥国民党王牌新1军、第71军大举进攻四平。

林总早就料到校长不会善罢甘休,当即就在四平外围布置好了天罗地网,只等着国民党军送上门来。

要说这次蒋光头确实是下了血本。新一军是国民党军中最精锐的“五大王牌主力”之一,抗战时期曾远赴缅甸战场打得日寇鬼哭狼嚎,军长孙立人更是号称有着“东方隆美尔”之称的孙立人。

国民党第71军虽不是“五大王牌军”主力之一,也没有参加过出国作战这样的荣耀光环经历,但71军实打实是一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令日寇为之色变的虎狼之师。

71军诞生于乱世,名扬于抗日战场。这支装备着全德系的军队,在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兰封反攻、富沙阻击战等大大小小战斗中有着不俗的强悍表现。例如,在淞沪会战中,71军激战日寇两个师团,与日寇血战三天三夜,最终在战场上取得了击毙日寇第13联队第2大队两名中队长的战绩。

又如,在反攻兰封的战斗中,71军血战日寇四天四夜,打得日寇14师团心惊胆裂,最终成功收复日寇占领下的兰封等地。

最具惨烈的是富沙阻击战中,71军以一己之力,硬是死扛日寇三个精锐师团,血战一个月后,不光打得日寇寸步不前,顺带着还收回了富金山,马鞍山等阵地。

这样一支强悍到骨子里的部队,可见老蒋急眼到了何种程度。

事实也证明,美械新一军和德系71军对四平发起猛攻后,林彪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为此,他不得不调集14个团的兵力与国民党军拼死一战,最终在付出惨重伤亡后,重挫国民党军精锐。

但战争并没有就此结束,就在第二天,国民党军再次重整旗鼓,对四平城区采取了弧形包围攻势,孙立人指挥着新一军凭借着炮火掩护的优势,向四平城采取猛攻猛打的势头,林总见势便在百里防线上布置了六个师的兵力进行了殊死抵抗。

东北民主联军在丢失一些阵地、付出极为惨重的伤亡后,勉强守住了阵地,就在这个过程中,国共双方的部队源源不断地向此地增援,郑洞国则丝毫没有给我军踹息之际,在飞机、大炮等武器的支援下,向东北民主联军再次发动了凶猛的攻势,激战9天后,双方死伤十分惨重。

此时,双方陷入了胶着状态,郑洞国急忙请求杜聿明增援四平,杜聿明在仔细侦察战场敌情后,发现林彪虽然在四平和本溪部署了10万兵力,但本溪的守军质量明显不如四平。

于是,狡猾的杜聿明在报纸上散布虚假消息声称他已经前往四平督战了,搞得林总精神高度紧张,急忙把原本驻守本溪的部队抽调了一部分到了四平,而这是杜聿明最想要的效果。

见林彪上当,杜聿明火速命令廖耀湘等人率10万大军兵分两路包围本溪,在蒋军的绝对优势面前,本溪旋即陷落。

本溪陷落后,国民党军倾尽全部开始猛烈围攻四平。东北民主联军在四平一带本无根据地,又没有群众基础,大量的伤员无人照料,仗打得十分辛苦。

这个时候,负责左翼防御的黄克诚提出:仗不能这样打了,消耗的都是红军的骨干力量,实在得不偿失!

当他把自己的意见交给林总的时候,林总没有回复,上报给中央的时候,中央也没有回音,无奈之下,只好继续按照林总的指示死守四平。

其实此时的林总又何尝不想放弃这个军事上的无用之仗?林总是职业军人,行军打仗首要考虑的就是战役中的战损比问题,四平之战己方都付出了8000多人的伤亡,对面的国民党军也出现了10000多人的毙伤,再死守下去,不知军事意义何在?

因此,林总也在四平之战中多次向中央提出放弃四平的打算,认为如此固守下去,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林、黄的意见想法都是希望放弃四平等这样的中小城市,去广大乡村地区、敌人统治薄弱的地区创建革命根据地,发动人民群众,再回过头来消灭敌人。

按说,这个想法是很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的。毕竟,东北沦陷长达14年了,我军的抗联部队虽然也曾在东北地区声势浩大,但在1940年前后,随着日寇的疯狂“清剿”损失极其惨重,仅剩的700多名抗联战士不得不退入苏联境内,被改编为苏联远东方面军独立第88步兵旅,也就是说,从这个时候开始,我党在东北的实际控制和影响力几乎被日寇肃清殆尽,而暗中勾连日寇的东北国民党方面仍旧在该地活动,以至于到解放东北初期,东北居然出现人民群众走上街头欢迎国民党军的奇特现象。

所以,综合各种现实情况考量,林、黄二人的想法无疑是十分正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奈何中央也有不得已的苦衷。

作为军事大家的毛主席,何尝不清楚在不占优势的情况,固守四平所带来的巨大军事风险呢?可此时倘若不全力固守四平,所带来的政治风险绝不比军事风险小。

对于东北问题,我党我军素来主张和平解决,特别是1945年美方代表马歇尔将军赴华来执行所谓的“调处冲突”后,中共中央就抱有巨大的期待和满满的诚意。因为在中共方面看来,美国是蒋军的后盾,蒋介石在很大程度上十分依赖美国方面的支持,如果美方有意调停双方,想来蒋介石也不会不顾美方的反对悍然行事。

所以,在这种基本利益的全面考量下,国共双方于1946年1月份达成《国共停战协议》,其中,协议规定国民党军可将军队光明正大调入东北,并且有权在东北境内随意调动部队,由此可见,当时中共对和平解决东北问题的满满诚意。

但问题是,蒋光头乃一世枭雄,这不过是他的权宜之计,待他将军队在东北部署就位后,紧接着几个月后,他又从苏军手中接手了不少大中城市,东北一时间隐隐有尽归蒋军之手。

对于蒋介石集团咄咄逼人的态势,我军此前早已制定“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抽调大量部队和数以万计的骨干干部远赴东北,配合苏联同志一道共同经营东北地区。

不过奈何此时,国民党占尽天时地利,特别是自《国共停战协议》签订后,大量国民党军进驻东北,我军在东北的处境倍感压力山大。

而这个时候的蒋介石集团,仗着在东北形成的既定压倒性军事优势,企图以军事压力,迫使中共在接下来的谈判中妥协,东北民主联军的主要兵力又分布在北满一带,倘若四平被国民党军彻底占领,政治后果难以想象,所以,毛主席根据现实情况,指示林彪要不惜一切代价占领四平,四平之战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打了起来。

从正统性而言,国共签署停战协议时,国民党军方面之所以能堂而皇之地进入东北,打的是“恢复中国主权”的旗号,而待接收完苏军手中的各大城市后,这个历史使命已经完成,而作为曾经在黑土地上流过血、付出过巨大牺牲的东北抗联,我军虽然无法从苏军手中直接接收大中城市,但也有权力接收其它地方四平这个地方则是关乎日后东北局势的关键所在,如果此时不接收四平于正统性而言似乎说不过去,因此,争夺四平也就成了政治产物下的结果。

换句话说,四平这个地方,军事上尽管不宜死守,但从政治角度来讲,又是不得不固守之地。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所有的战争最终都是为政治服务,如果抛开政治谈战争,显然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对于这一点,中国古人就曾讲过“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虽然四平之战最后以十分惨烈的方式收场,但不得不说,军事大家毛泽东同志是站在全国一盘棋的大局观作出固守四平指示的。

但不可否认的是,四平之战所带来的副作用也很大。在这场战役中,黄克诚的3师,梁兴初的1师,邓华的保1旅以及北满调来的359旅,这些部队不少都是红军早期遗留下来的精华,然而,在四平之战中,很多红军骨干不幸马革裹尸。特别是在林总率部撤出四平后,作战科长王继芳的叛变,使得一向谨小慎微的杜聿明放开手脚疯狂追击,最不可思议的时候,国民党军机械化部队居然执行大范围迂回,企图切断我军向松花江撤退路线。我军不得不在这种疯狂的追击下一路北撤到了哈尔滨,在最后退无可退的情况下,林总甚至一度动起了退入苏联的想法,由此可见四平之战带来的巨大影响。

也正是出于四平之战带给黄克诚的巨大刺激,所以,在庐山会议上,当他与毛主席谈到这场战役时,素来刚正直言的黄克诚大将直斥四平之战是大大的败笔。而众所周知,黄克诚是将才,毛主席既是伟大的军事家,也是伟大的政治家,他要考虑的问题更为全面、层次也往往更为深远,因此彼此对事物的看法有时候会出现不同意见,也就是自此以后,黄克诚大将消失政坛20年,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才被昭雪,不过这都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