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管理层大都不愿意招聘大龄程序员?下面这位大厂管理者说出了真实想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一个工作超过10年,待过百度、腾讯目前字节的HR老鸟来说,近两三年有个发现:公司里越来越多的年轻小姑娘和小伙子,越来越少的中年男女。在食堂就餐,听不到关于孩子和家庭的讨论,只能听见买车买房,演唱会和脱口秀的表演......。

我第一次直面35岁+这个问题,其实是在一起和朋友聊天的过程中。他是天津大学的本硕(技术岗),天津大学在业内评价很高。我眼中的他前途一片光明,而他眼中的自己职业生涯却开始进入倒数。

我近几年在大厂是做高招的,简单来讲就是招聘大牛的。当然,能成为大牛年龄不会很小,但不得不承认,高职级的招聘逐渐呈现年轻的趋势。打个比方,曾经一个高职级平均年龄30岁的话,现在可能只有27/28岁。

在高级别员工招聘的过程中,默认的都会有一条年龄底线,超过这个年龄的,几乎不会再去推进。所以,35岁+很可能意味着不再被公司接纳。

互联网招聘里经常会提到两个词汇,一个叫“成长能力”;另一个叫“能用多久”。前者指的和年龄匹配的实力,另一个则是能为这家公司贡献多久的价值。

对于年龄稍大的候选人,大厂的要求也会高很多,并且在能力相似或者相差不多的情况下,几乎也不会去选择年龄较大的候选者。

特别是近些年互联网处于寒冬期,各大厂都在抓紧收缩,优化团队,解散不赚钱的业务。而大厂卷起来,被影响的就是逐年没有提升的稳定业务了,稳定业务从当初的业绩高点到一降再降,业务线Leader内部汇报也编不出花了。35岁已经成为“低性价比”首选优化和可替换员工,换一批秋招应届生,以螺丝钉式教育,一年可期。这就是高层嘴中天天念叨的“降本增效”。

那么对于35岁+的大厂人来说,是出走是留下呢?留下来,要和96后的同事搬同一块砖,还要经受住不断提升业绩压力的cpu 。

我记录了身边一些已离职的35岁+前同事们,了解了他们的现状,并记录了下来(已征求同意并隐藏关键信息)。

1、前同事A(35岁,单身主义酷girl):因两次绩效3.25被HR劝退,目前在一家小外企做产品leader,负责帮不懂业务的外国老板们扯战略规划的事儿。刚跳槽到外企时风光正盛,涨薪一倍,虽然现在业务没长进,但自己因为能干活且没结婚,逐步站稳了脚跟,感叹“应该早点出来,小公司也挺滋润,还不卷”。

2、前同事B(36岁,上有两老下有两小):2年前被迫离职,他的工作能力并不差,只是不爱讨好上司,说话直来直去。离职后先去了一家处在天使轮的SAAS公司,做产品运营负责人。但由于是创业公司,缺钱。22年上半年业务出现大幅下滑,他所在的整个部门都面临裁撤,于是离职找了家国企(汽车)的产品岗,干着研发电车APP的活儿,离家接近两小时的通勤距离。

虽然上下班距离很远,但国企的氛围比互联网公司轻松许多,虽然降薪了,但如今感受不错,感叹着“放过了自己,有更多陪两个娃的时间了”。

3、前同事C(39岁,两个娃):今年突然被离职,离职前一晚还在打着吊瓶写PPT,突然就被约谈N+3了。她能力非常强,只是单纯的年龄大了,身体跟不上了,需要给年轻人让路了。

她说:“被裁“倒也不是毫无准备,今年裁员很多,Leader自己都没保住饭碗,更何况是我”。庆幸的是她老公靠谱且赚钱能力不错,目前在家当全职太太了。

对于上面三位的经历我是失望的。大厂的工作本身是极度不确定的,如果你尚且觉得风光正好,大概在你看不见的地方,已有人默默承担了许多许多,而你也终会老去。

35岁+,是拼过了青春,职场工作经验丰富的年纪。给大厂职场中男女的一点建议,做螺丝钉不难,平台赋能你光环,要有能力区隔平台和个人的,要及时发现工作中的可替代性,在核心业务中学习成长,才有机会,独立或抱团,谋求更大的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图中采访的这名讲述者,燕子(化名),42岁,十几年大厂生涯,从职场小白到高级金领,百万年薪的辉煌......,如今自己创业。

35岁+,我一直不愿写的话题,说实话有点逃避。我也快35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