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起,新冠病毒感染调整为“乙类乙管”,我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工作重心从“防感染”转向“保健康、防重症”。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个人防护就显得特别重要。为此,海都记者特别采访了医疗、公共卫生专家,为大家整理了一份个人防护指南!
做好个人防护措施,预防二次感染
前段时间,大部分市民可能都“阳”过,目前已经“阳康”,或者正在康复中。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科主任陈公平教授表示,感染新冠病毒后,人体会产生抗体,在3到6个月内,一般不会二次感染,但如果是不一样的毒株,还是有可能二次感染。同时,抗体水平也会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下降。
“无论‘阳过’与否,都应该坚持做好个人防护。”陈公平主任说,冬季是呼吸道传染病高发的季节。已经“阳过”的人也不能放松警惕,要坚持科学佩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更要注意个人防护。还有症状的人要避免走亲访友、串门聚会。对于没“阳过”的人,在密切做好个人防护的同时,及时接种疫苗和加强针。
专家还特别提到,春运期间人员流动大,感染风险更高。因此,出行前,要做好规划,尤其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候车候机,规划好时间,尽量在人员聚集的场所待比较短的时间。在飞机、火车密闭空间内,要全程戴好口罩,并注意手卫生,不用手揉擦眼睛、鼻子等。
合理使用对症药物,预防重症发生
“对于老人、孩子、孕产妇、有基础病的重点人群,要减少外出,远离有发热和咳嗽症状的人员,疫情期间减少接待探访的次数。”省疾控中心的专家也表示,重症高风险人群尽快完成全程接种和加强免疫,降低重症发生风险。在疫情流行期间,老人等重症高风险人群尽量减少前往公共场所,确需前往应全程佩戴口罩;不建议在疫情流行期间进行长途旅行。
“合理使用对症药物。”陈公平主任表示,如出现发热、呼吸道感染等症状,及时开展抗原或核酸检测,确诊后,重点人群应根据相关指南合理使用对症治疗药物,注意药品适用人群范围和多种药品合并使用禁忌,“要密切关注健康状况,必要时及时到医院就诊。”
专家还强调,需长期服药人员不可擅自停药,在做好个人防护后去附近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取药,或经医生评估后开长期处方,减少就诊次数。
返岗初期循序渐进,逐步回归正常
感染新冠后,有些人可能会有咳嗽、乏力等症状,可找医生开化痰止咳等对症药,对持续性症状要积极就医,必要时要查肺部CT、炎症指标监测并干预治疗,促进身心恢复到较好的状态。同时还要注意劳逸结合,在返岗初期,从较轻的工作开始,逐步恢复到常态工作量和工作状态,避免紧张、加班熬夜等行为。
“在康复初期,不适合进行剧烈运动。”福建省级机关医院心脏康复中心副主任医师林建珍表示,感染新冠病毒后出现的发热、心率快、血压异常,以及咳嗽、气喘等,对心肺系统的影响都是不可避免的,严重的可能出现肺炎或心力衰竭,需要一定时间的修复才能改善;此外,在生病期间,大部分人食欲减退,摄入的热卡和蛋白质不足,导致肌肉质量和肌力的下降。同时,还要避免“阳过”后另一个极端:“过久静养”导致长期疲劳、乏力等心肺功能减退情况。“可以从居家做一些轻度活动开始,并逐渐过渡到户外中等强度的运动,促进良好体能的恢复和情绪的改善,回归社会,真正做到‘阳康’。”
我省多措并举,全力以赴防重症
加强重症救治能力建设,提升医疗救治能力和水平,是当前我省“乙类乙管”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近日,省财政厅下达2.49亿元,支持提升省市县三级重症救治能力。
记者还从省卫健委获悉,我省正在推进二级综合医院独立设置重症医学科,推进二级传染病、儿童专科医院设置重症监护病房。各家三级医院也在全力确保综合ICU监护单元可随时使用,通过建设可转换重症监护单元,确保需要时重症监护资源可在24小时内增加1倍。全省40支重症救治工作队也正在对救治力量不足地区进行分片包干、机动支援各地全力以赴提升重症救治能力。
N海都记者 林宝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