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城记智库城城

2023年1月12日,陕西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一个重大利好消息被正式公布:

“西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获批建设”

这意味着:西安成为全国第五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第六个科技创新中心。同时,成为全国仅次于北京、上海、粤港澳后的第四个“双中心”。这含金量极高的“牌照”,将决定西安乃至陕西未来。

布局: 全国获批城市分布

此前,包括成都、重庆、武汉、杭州和南京等,皆明确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次官宣,意味着西安发展再获加持。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中,提出“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有条件地方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2021年底,成渝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2022年6月,武汉成为全国第五个科技创新中心。

全西安“两中心”获批消息◎NEWS

能成为综合科学中心和创新中心,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强大的基础和研究能力,需要经年累月的积累和升级,也需要来自国家战略的定位和支持。

2020年11月,陕西省正式提出“着力推动西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随后2021年3月,西安在“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纲要”中明确提出:“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争取更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西安”。

2022年11月底,陕西官方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西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创建方案已上报国家”。

让我们把时间调回三年前:2020年4月,国家主席来陕考察时指出:

“陕西是科教大省,创新综合实力雄厚,要以「西安全面改革创新试验区」为牵引,以推动资源创新、开放共享为突破,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迈出更大的步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全国“两中心”分布图◎制图/城记智库

这其中,“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地位极高。

2016年12月《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明确:要建设“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设施水平先进、多学科交叉融合、高端人才和机构汇聚、科研环境自由开放、运行机制灵活有效”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它的使命,是打造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平台以及带动国家和区域创新发展的辐射中心”,推动实现重大原创突破,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增强国际科技竞争话语权。

因为,原始创新能力是买不来!换句话来说,科研就是未来发展的“新原点”,带动产业转化和升级的“源动力”,也堪称区域协同的“新圆心”。

趋势:西安的发展方向

在时代发展和大环境变化下,“十四五”规划更强调科技自强自立、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实际上,国际和国内大环境变化惊人。比如国内,广域意义上的“人口红利”正逐步消失:16~60周岁劳动年龄人口已减少一千多万;从国际看,新兴市场竞争力在上升,发达国家体在进行新一轮变革:

比如,美国“工业互联网”和德国“工业4.0”为代表的制造业升级。近些年,中国也不断遭遇“科研雷区”。

真正科创城市有几个重要指标,比如:研发经费投入、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1》◎来源/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

研究与试验发展(R&D):其规模和强度,通常被用来反映一个地区的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R&D经费投入越高的城市,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会有更大的潜力。

2021年,西安R&D经费投入强度达5.05%,稳居全国第三,经费为538.74亿

同时,西安和陕西的科技转换已有可喜的变化。科技部火炬中心的《2021年度全国技术合同交易数据》中,就能看出这种趋势。

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居前十位的省市依次为北京、广东、江苏、上海、山东、陕西、湖北、浙江、安徽和四川。2021年,陕西省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金额和技术交易额,分别增长32.5%、33.2%和31.2%。

对西安而言,增长超30%达到6.5万项,仅次于北京。从成交额上来看,这个数字达2209.49亿,同比增加亦超30%,位列副省级城市第二。

科技部火炬中心发布公告数据◎制图/城记智库

科研,可以突破时间、空间和距离限制。因此,它就具备一定的影响力。

世界知名科学杂志《自然》增刊《2022年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全球科研城市100强榜单中,西安位列第29名。榜单显示,西安在2021年的贡献份额为430.31,论文数1006,占地区贡献份额比重为2.6%。

除研发投入外,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也是衡量科研产出和自主创新能力重要指标。目前,北京、深圳每万人发明专利突破100件;南京、杭州、苏州、上海、武汉、西安均超过40件。

曾经“孔雀东南飞”难题,如今在“东西部差距”日益拉小、尤其是西部呈现特大中心城市特征,问题开始得到实质解决。

载体: 西安未来的空间

每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都有不同的重点。

以同属长三角的上海张江和安徽合肥来看,上海张江主要研究方向是生命科学、医药健康;安徽合肥,主要面向能源科学、材料、信息等领域。事实证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对“产学研”带来极大的促进。

比如张江,形成“硅谷+药谷+医谷”集群,中国三分之一1.1类新药原创成果在此诞生;合肥近些年突飞猛进的发展,离不开科研的助推。

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都有其核心载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情况◎制图/城记智库

▶北京怀柔科学城:规划100平方公里,在基础研究和前沿领域抢占世界制高点,定位“世界级原始创新战略高地”。

深圳光明科学城:规划99平方公里,围绕信息、材料、生命三大科学与技术方向,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

上海张江科学城:规划95平方公里 ,以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为重点的主导产业,打造世界级的高科技产业集群。

合肥滨湖科学城:规划491平方公里 ,建设若干世界级和国家级产业集群,催生一批未来先导产业。

从已公开信息,西安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基底包括:

聚焦空天、能源、信息、材料等优势领域,高水平建设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国家分子医学转化中心和西安科学城等重大创新载体,加强空天地海无人系统综合试验、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阿秒光源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对西安来说,载体在哪里?就在 “ 高新+西咸+航天+航空+大学城”等 ,形成国家创新自主示范区、国家级新区、 战略平台和开发区等矩阵。

事实上,2022年陕西科技成果转换“三项改革”也初见成效,全省75所高校院所实施改革试点,3.8万项科技成果单列管理,3449项成果实施转化,科技型中小企业增长超过40%,国家级专精特新总数达162家。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动力。事实证明,科创既是经济动力,也是发展之源。

事实证明,发达经济体的发展和崛起,决定性作用皆来自知识积累、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等。“双中心”的获批,这不仅仅只是一顶帽子,更是西安基于自身基底和发展的一次巨大可能性。

文=城记智库城城

©版权声明:部分信息和图片来自公开网络,

转载请注明

发现脚下这座城

最近,我们谈了很多城市规划的事情

也谈了不少产业的发展

也重点分析关于交通的提升

一起聊聊西安,说说未来

让我们一起读懂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