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0年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位置被中国取代后,日本与中国经济体量差距越来越大。 2021年中国GDP达到17.82万亿美元,而日本则为4.93万亿美元。

1995年以来,日本的GDP一直围绕5万亿美元左右上下波动,至今已经有27年的时间。

追根溯源,日本经济的停滞与其在“广场协议”后逐渐加剧的产业空心化问题关系紧密。

所谓产业空心化,指的是一国的基础生产能力方面出现了广泛的资本撤退。日本经济学家高野邦彦认为,产业空心化是某一特定区域的传统产业出现衰落,同时该地区新兴产业的发展不能弥补这一空缺,进而导致该地经济全面衰落的现象。

随着制造业在中国经济中的占比开始出现下滑迹象,产业结构出现明显转变,相关“产业空心化”、“过早去工业化”等讨论也逐渐升温。

理解日本产业空心化的深层原因,也有助于探讨中国该如何避免产业空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为中国的产业升级和转型过程提供启发。

是什么导致了日本的产业空心化?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团队认为,日本的产业空心化现象主要有4层原因:

  1. 产业转型是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工业产值比重在人均 GDP 上升到一定程度后呈现出下降趋势是必然的;
  2. 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在1990年后不断加深,企业对外投资意愿不断增强;
  3. 日本特有因素,如国内自然资源匮乏、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公司所得税税率较高以及日元大幅升值;
  4. 地产泡沫破灭后,企业资产负债表受损令其研发支出不足、原有“吸收—消化—模仿”的产业升级模式失效、产业政策实施中的失误等因素,导致日本在传统产业向外转移后并未培育出能够替代传统产业的新兴产业,加重了日本制造业的空心化程度。

按照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也会随着人均 GDP 的上升,必然呈现出倒“U”型趋势。这一点不难在OECD国家中观察到。在工业化转型初期,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呈现上升趋势,但在人均 GDP 上升到一定程度后,又呈现出下降趋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令日本企业加速将制造业向海外尤其是东亚国家和地区转移。

80年代,日本提出“东亚经济圈”战略,进一步推动其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移的步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日本国内制造业的竞争力。

除了这些客观因素,日本国内的条件也为其国内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限制。

长期以来,自然资源匮乏是困扰日本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日本具有储量的矿种仅十余种,且多数不具备经济开采价值。 日本国家石油天然气和金属机构(JOGMEC)统计数据显示,其消费矿产资源的铁矿石、铜、铝全部依赖海外进口。在工业化早期,日本能源自给率尚处较高水平,但自 1960 年代开始,日本的能源自给率便迅速下降,由 60% 左右一度降至 1770 年代中期的不到 10% 。此后,日本能源自给率虽然有所回升,但近几十年来基本在 10%-20% 之间。
自然资源匮乏导致日本国内原材料价格高企,提高了工业企业的生产成本。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省 2021 年进行的《工业品和 服务的国内外价格调查》,日本工业原材料价格平均相当于中国的 1.52 倍,其中纤维制品、木制品、土石制品等原材料的价 格更是超过中国的 2 倍。同时,日本能源对外依赖度较高,国内工业用电价格与德国、英国等欧洲国家相近,明显高于我国 及一众东南亚发展中经济体。总的来看,日本国内自然资源匮乏决定了其工业生产成本相对更高,企业存在更强动力向外转移,以获取更高的利润。

由于自然资源匮乏,大量依赖进口,日本的工业原材料与工业用电价格都在主要经济体中居于高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并且,日本政府对企业征收的高额所得税以及人口老龄化引发的内需不足,都进一步刺激企业向海外转移,从而更靠近终端市场。

平安证券钟正生团队还认为,日本既往用于创造战后经济奇迹的“吸收—消化—模仿”模式,随着与欧美技术差距缩小,已经不再有效。且日本政府在90年代后产业政策过于宽泛、缺乏重点,导致其错过了培育新兴产业的良机。

日本产业空心化的影响

制造业不断向外转移大大削弱了日本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

钟正生团队认为:

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 编制的制造业竞争力指数(Competitive Industrial Performance Index ),1990 年代早期日本制造业竞争力与德国相近,明显高于美国及中国。但1990 年代中后期开始,日本制造业竞争力持续下滑,并在 2014 年被我国反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分析师指出,日本由于过早去工业化,致其制造业占比过快降低,“强而不大”,影响经济绩效,损害了日本的长期经济增长动力。

日本产业空心化对中国的启示

综上,分析师指出,制造业转型升级仍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尤其需要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发展。

从日本的经验来看,虽然其制造业整体衰败已成定局,但得益于早年的研发投入,日本在高端装备制造业仍有较强竞争力。

以半导体行业为例,1988年日本企业在半导体市场的占有率为 50.3% ,而到了 2019 年仅有 10%。尽管市场份额下滑严重,但在2019日韩贸易冲突中,由于在多项关键半导体材料制造中全球领先,日本仍有能力通过出口管制严重限制对韩国半导体芯片的正常生产、测试等环节。

除此之外,分析师进一步指出:

需要进一步优化我国 FDI 结构,吸引海外研发、设计环节向国内转移。

同时合理引导传统制造业向我国东北及中西部地区转移。此举不仅可以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升级腾出空间,实现国内产业的梯度升级,避免空心化,也可以促 进东北及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还需尽快出台看得见、获得感强的政策, 推动企业家信心恢复。企业家作为创新的主体以及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 推动力,其信心修复需要看到实实在在且预期可以持续的政策。只有先稳定制造业投资,才谈得上进一步助推我国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低碳化的方向转型升级。

本文主要观点摘自平安证券《“日本启示录”系列(四):日本产业空心化现象再审视》,分析师钟正生等。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