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时间进入2023年1月,自2023年1月8日起,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总体方案。而1月8日零时起,中国取消了入境核酸检测和集中隔离、优化内地与港澳人员往来等政策正式生效,各地都在喜迎新春佳节的到来。

快过年了,虽然因为国家仍然鼓励就地过年,以降低因人员流动造成的潜在风险,但备年货、购衣服、包红包等等都需要钱。都说知识分子谈钱俗,那是没钱连俗人吃喝拉撒等俗事都做不了,我等科研社畜钱袋子还好吗?因为很多人今年年终奖励里都少了一份:论文奖励。

曾几何时,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医院对SCI论文奖励不可谓不丰厚,对在CNS等顶级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奖励更是单篇以百万计。

2017年6月,四川农业大学对该校发表在Cell上的一篇论文开出1350万元的天价奖励,一时间全网惊呼:原来做science真的可以暴富!而在Nature、Science上单篇发文奖励100万元似乎已成为共识。更有江苏某发达地区三甲医院,对一篇发表在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的150个字Clinical Image论文累计奖励150万,真正实现了一字万金,不禁让人咂舌。而对于SCI论文按照影响因子1分1万的奖励,似乎已经拿不出手、说不出口,因为奖励力度比较“寒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某一线城市大学论文奖励政策

某南方一线城市三甲医院论文奖励政策

都说2020年是人类历史的转折点;更有媒体称,人类历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2020年前和2020年后。至少2020年中国学术界,对学术规范和科研管理的要求提到了新高度,更有明文规定不再允许对科研论文加以物质奖励。

2020年12月,教育部发文,明确了全国教育系统不允许高额奖励论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0年2月,科技部、教育部联合下文,要求要取消直接依据SCI论文相关指标对个人和院系的奖励。

2020年2月,科技部下文,明确提出:不允许使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专项资金奖励论文发表,不允许将论文发表数量、影响因子等与奖励奖金挂钩。

国家一系列文件的出台,一时间让指望通过发表SCI论文获得科研奖励而改善生活的科研社畜们大呼“狼来了、肉没了”。而向来看热闹不嫌事大的Nature立马发表New文章跟进报道:中国将禁止对SCI论文进行金钱奖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家出台相关文件后,各个省份马上跟进。2020年5月,江苏省科技厅会同财政厅联合下发《关于改进科技评价破除“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不允许使用省科技计划项目省拨经费奖励论文发表;更为严厉的是,严禁论文语言润色服务费用在省科技计划项目省拨经费中列支。这意味着,今后投稿到SCI期刊上语言关又成了闹心事。

2020年12月,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下发《关于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学风与科研诚信建设的实施意见》,强调不允许使用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专项资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课题、工作任务)资金奖励论文发表。

这个冬天有点冷。

2021年4月29日,为贯彻落实科技部《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精神,破除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价中“唯论文”的不良导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办公室发布了《关于破除“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

《措施》明确:在项目申请和验收环节实行代表作制度,合理确定代表作数量,限定所提交论文、论著等代表作数量合计不超过5项,代表作的数量多少、影响因子高低不作为量化考核评价指标。

《措施》还明确对于“三类高质量论文”的研究成果,可按高质量成果进行考核评价,发表支出可在市基金经费按规定据实列支,其它论文发表支出均不允许列支。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完善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中提出了三大重点任务,11项子任务,主要围绕工信领域“评什么”“怎么评”“谁来评”“怎么用”展开。其中一条为:破“四唯”立“五元”。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全面准确评价科技成果的科学、技术、经济、社会、文化等“五元”价值。

短短几年间,SCI论文从各家单位趋之若鹜的宝贝疙瘩到如今政府破除的对象;从单篇奖励动辄上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印钞机,到如今禁止奖励。到底是中国科技的进步还是转向,是高质量发展还是弯道超车,各家自有公论。

阿旺想说的是:SCI论文本身并没有错,用金钱等物质奖励SCI论文也没有错,但若利用SCI论文作为赚钱的工具则错了。发表SCI论文是把我们辛勤劳作的结果用国际通用的科研产出方式展示出来,实现知识贡献和科学传播,这才是我们的初心。

版权声明

本文由阿旺原创

并不意味着代表本公众号观点

公众号转载请后台留言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