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米粒妈

不知道大家最近有没有看过一些“虐待孩子”的视频,米粒妈说的“虐待”,并不是“虐身”,而是“虐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许多短视频里,父母会故意把孩子的宠物杀掉端上餐桌,还要录下孩子的反应。

一位爸爸将孩子精心照顾的宠物螃蟹煮了,眼睁睁看着孩子端着盘子里被煮熟的螃蟹,哭得撕心裂肺。

那画面米粒妈简直不忍看第二遍,而父亲还将蟹肉递到孩子面前,举着手机拍摄着孩子亲口吃下宠物的瞬间,嘴里还好似故意挑逗似的不断问着:

“什么味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孩子流着泪吃着螃蟹,还回复爸爸:“香的味道。”

得到孩子的肯定,拍摄视频的爸爸甚至还有一丝得意。而这类视频也在“萌娃”的标签下爆火,但米粒妈怎么看都头顶冒火。

吃掉被孩子当成宠物养的螃蟹犯法吗?不犯法,但有病。

吃掉孩子的宠物,一点也不好笑

有了一个先例,就会不断涌现跟随者。米粒妈随手一搜,就能看到很多家长吃掉孩子宠物的新闻。

7岁男孩看到姥姥送的兔子被杀,一边拎着兔子的尸体,一边崩溃大哭。

这场景着实让米粒妈惊悚,不知道故意杀死孩子的小宠物,还要把孩子一脸伤心惊悚的表情拍下来的家长,到底是什么心态?

还有一位父亲把孩子从小养大的鸭子杀了,原因竟然是要给孩子补营养。

小男孩坐在鸭子的尸体旁,边哭边重复着:“是我喂大的,是我喂大的。”

想吃鸭子太容易了,但为什么一定要吃孩子亲手喂大那只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有一个女孩,放学回来就发现爷爷奶奶把她的小白兔杀了,坐在地上伤心大哭。

可是她也知道一切都已经无济于事,只能拼命阻拦着家人吃掉它,想给它一个被埋葬的结局。

可是父母却只觉得不耐烦,语气里还透露出“孩子不懂事”的意思。

更让米粒妈感到心凉的是,这类视频的点赞量都很高,而且评论里也有很多人看笑话般嘲讽孩子吃得香。

米粒妈只想说,这哪里好笑了?

有人发帖说,他有一位朋友从来不吃鸡肉,饭桌上有一点鸡肉都无法下咽。

原来,他小时候在农村养了一只大公鸡,每天都悉心照顾,大公鸡也懂得这个小主人的好,总是追着他玩耍。

直到有一天,他在饭桌上吃完饭打算去喂大公鸡,结果家人却笑着告诉他:“你刚才吃的鸡腿,就是那只大公鸡的。”

听完这句话,他先是愣住了,然后全部吐了出来,发了整整两天高烧,自那以后,他再也没吃过鸡肉,甚至后来不吃任何禽类。

只有他自己,才能体会到当时的错愕,甚至有被欺骗、被出卖的感觉。

浙江的一个小女孩吃鱼吃到一半才被父母告知这是自己养的宠物鱼,她一边嚎啕大哭,一边摸着盘子里的鱼心痛地说:

“这是我最好的朋友啊。”

当米粒妈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感受到的只有深深的绝望。

他们被蒙在鼓里,吃下了“朋友”的肉,既无力又自责,身旁的父母却在看笑话,又怎么能怪孩子对父母失去信任呢?

可在这时,父母蛮不讲理地吃掉孩子的宠物,就是在明晃晃地欺负孩子,对,米粒妈就是用了“欺负”这个词。

因为孩子没有能力反抗,就可以肆意地让他们痛苦、悲伤,还无需付出任何代价。

殊不知父母的形象早已在孩子心中轰然倒塌,再也无法回到过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伤害孩子的“朋友”,是控制欲在作祟

在这条新闻下,米粒妈看到很多网友讲述了类似的童年经历。

家长不由分说地杀掉了自己的宠物,当自己哭闹反抗,家长一开始只会觉得好玩,可慢慢地就会不耐烦。

演变到最后,就会开始责怪小孩子不懂事。

等到孩子长大,还会时不时以此为笑料拿出来反复讲。

每一个成年人都知道,不应该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可当这个“别人”变成了自己的孩子,就完全无需顾忌了。

说到底,就是控制欲在作祟。

他们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所有物,自然孩子的宠物自己也有权处置。

在米粒妈看来,这就是在剥夺孩子作为家庭成员最起码的权利。

这让米粒妈想起了一部青春电影——《狗十三》,讲述的是女孩李玩和宠物狗爱因斯坦的故事。

小时候爸妈离婚,被寄养在爷爷奶奶家的她,只有爸爸送来的小狗爱因斯坦陪伴。

可是一次爷爷不小心弄丢了狗,家里人都在劝李玩不要在意,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出门寻找。

李玩决定自己寻找,爷爷奶奶却因为担心她而意外受了伤,但这一切都被父亲归结于李玩的不懂事。

李玩不再找自己的小狗,因为她明白在父亲的权威下自己只能听话。

后来,爸爸有了新的家庭,继母送了她一只和爱因斯坦很像的小狗,李玩再次试着相信父亲和这个友善的继母。

但没多久,因为弟弟调皮捉弄小狗被咬伤,继母不依不饶地要将狗送到狗肉店,无论李玩如何哭着求饶,父亲依然不顾女儿的感受将这只狗送到了狗肉店。

故事的最后,长大的李玩彻底屈服于父母的权威,在他们的注视下,也能毫无顾忌地吃下狗肉。

但没有人知道,李玩的心里已经空了一块。

不管是得到小狗作为玩伴,还是两次失去小狗,李玩从来都在父母的控制之下。父母让她怎么做她就只能怎么做,否则就是不听话、不懂事、不孝顺。

而当看到女儿痛苦的样子,父亲也只会说一句:爸打你也是因为爱你。

听起来多么可怕,用一切手段体现身为家长的权威,让孩子不情不愿地服从,反过来还要说“这都是因为爱你”。

可是孩子早已烦透了这一切,甚至内心已经变得格外叛逆。

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没有任何权利,就连释放的情绪都被当成大人的娱乐节目,视作童真垮塌的笑料。

但这种宣誓地位的方式,无疑会让孩子的心理承受着巨大的创伤。

小小的孩子,还不懂得自我排解,留在心里的伤疤,只会以另一种方式反噬自身。

他们用尽全身力气去对抗父母,与父母唱反调,可这种方式下,父母和孩子,没有赢家。

而那些以为自己赢了的家长,也只有看到遍体鳞伤的孩子,才会知道自己输得彻底。

尊重孩子的感受,是教育中的必修课

其实,在宠物被杀这件事的背后,真正令人悲哀的是,很多父母不重视孩子的情感需求。

其实许多人的成长过程中,都遭遇过或大或小的情感忽视。

例如非要逼着孩子在爸爸妈妈之间选一个,让孩子手足无措;要么就是逗弄着孩子,“你是爸妈捡来的”。

直到孩子信以为真大哭起来,引得大人们哄堂大笑,才算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米粒妈觉得这些家长或许对孩子并没有多大的恶意,但这种做法却实实在在地伤害了孩子的情感。

孩子的归属感来源于父母,当这种情感被粗暴切断,孩子会害怕、无措,甚至失去安全感。

但是逗弄孩子的家长并不会介意,因为他们从未把孩子视作独立的人,换句话说,他们从未尊重过孩子。

但这种不尊重,换来的不只是孩子对亲子关系的不信任,更是对自己的不信任。

一位网友说,他从小无论做什么选择,母亲都会粗暴地否定。

慢慢地,他开始讨厌做选择,因为不论做出怎样的选择,都会被母亲以一万种理由否决,他也因此习惯做一个听话的儿子。

可当他渐渐长大,母亲却对将“随便”二字挂在嘴边的他愈发不满。于是在一次吃饭时,母亲强迫他点菜,试图激发出孩子的“主见”。

然而就在他战战兢兢地点完菜之后,母亲又如同小时候一样,抹去了他的选择,换成了其他的菜。

即便那顿饭是在他成年之后,依然给他留下了巨大的阴影。

因为母亲的所作所为就是在告诉他:你的选择都是错的,你没用。

自那以后他彻底失去了主见,就连在恋爱中也永远只会说一句“随便”,终于,这一次嫌弃他的人变成了女朋友。

仅仅是看到这短短的几行字,米粒妈就已经感觉到了窒息。

当孩子的感受得不到尊重,他们就会失去向上生长的勇气,就像树的枝桠被粗暴砍断,又怎么能期望他茁壮成长呢。

儿童行为心理学家戈登·诺伊费尔德说:父母看到的是孩子逆反、攻击等行为问题,但却并未看见行为隐藏下的内心渴求、方向迷失。

米粒妈觉得,每一位父母眼中孩子的问题都有其原因,而一切的根本都离不开“情感”二字。

大人希望问题被解决,孩子却只希望情感被看见。

然而面对孩子的心灵创伤,漠视或嘲笑是某些大人最常见的处理方式。

在他们看来,孩子还小,根本算不上独立的个体,但他们却忽略了,再小的孩子也有尊严,也有自己的思想。

身为父母,我们或许有很多成熟的经验,却无法对孩子的内心感同身受,所以唯一能做的,就是引导他在人生大事上做出正确的选择。

但值得注意的是,正确的选择并不只有一个。人生只有一次,每个人都有权力去追寻属于自己的风景。

相反,如果父母从不尊重孩子的感受,教育就会被扭曲成一种惩罚,让孩子在错误的探索中变成父母眼中的“陌生人”。

到那时,父母一句“你怎么变成这样了”,或许换来的,也只有孩子的无声嘲讽。

作者简介:@米粒妈爱分享(欢迎关注哦),美国海归,海淀家长,当当新书总榜第一名《影响孩子一生的亲子英文书》作者。专注于0-5岁宝贝的科学养育、学习启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荐,欢迎关注!(5-12岁宝妈请关注:@米粒妈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