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景德二年,即1005年,北宋河南府(现今洛阳)下辖的一个县衙,突然来了一群人,其中有个小和尚神色凄惶,衣衫褴褛,身上满是尘土,还沾染了斑斑血迹,被五花大绑,押在最前头。而其余人则个个神情悲愤,对和尚怒目而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县令接到报案后,便升堂问案,“堂下何人,状告何事?”

那群人异口同声地说道:“小的们是附近村庄的村民,这个奸僧入室盗窃,诱拐妇女,又将其杀害弃尸,请大人严惩奸僧!”

县令一听,劫财害命乃是重罪,竟发生在自己所辖之地,如何得了!当即喝问众人,令他们将详情说明。村民中有一人正是被害者的家属,于是上前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详细禀告给县令。

小和尚是个行脚僧,昨天刚云游到这个村子,当时天色已黑,僧人便找了一户看起来相对富裕的人家,想要借宿一晚。

僧人敲开这户人家的门,对主人说道:“阿弥陀佛,小僧云游到此,天色已晚,不知可否容小僧借宿一晚?”

主人见小和尚是个生面孔,便果断拒绝了小和尚的请求,“去去去,我们家不收留和尚。”

小和尚行走一天,早就精疲力竭,再也走不动了,看见这户人家门前停了一辆马车车厢,便恳求道:“小僧行走一日,疲惫不堪,如今天色已晚,难寻别处歇脚,能否让小僧在施主的马车上休息一夜?”

主人又拒绝了小和尚,小和尚反复乞求,主人才不耐烦地答应了。小和尚感激不已,当晚便宿在了马车厢内。

谁料,次日天刚蒙蒙亮时,主人发现家里丢了大量金银首饰,媳妇也不知所踪,满屋子找不见人影。突然,主人想起昨夜有个陌生和尚借宿在门口,于是赶紧跑出去查看,结果掀开车帘,发现小和尚不见了!

主人便怀疑是小和尚盗窃财物,趁夜逃走了,媳妇的失踪肯定也与这个小和尚有关,于是立刻召集亲朋搜索小和尚下落。

众人发现路边的荒草地里有踩踏的痕迹,猜想小和尚肯定是朝这个方向逃了,便循着足迹一路追踪,很快就找到了一口枯井。枯井里传出阵阵哭泣声,众人往里一瞧,小和尚正蜷缩在井底,而小和尚的对面竟躺着一具鲜血淋淋的女尸!

众人忙放下绳索,将一僧一尸拽上来。主人家赫然发现那死者正是自己的媳妇!再看小和尚满身血迹,惊惶无措,便认定是小和尚谋害了自己的媳妇,当即与亲友将小和尚扭送到县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县令听了主人家的哭诉,也认为小和尚有重大嫌疑,一面派仵作去现场检验尸身,一面呵斥小和尚:“大胆奸僧,胆敢谋财害命,如今有尸体为证,你还有什么可说的?”

小和尚又惊又怕,结结巴巴地喊冤:“小僧没有杀害那名女施主啊,小僧是着急赶路,不慎滑倒,才掉进枯井里,小僧也不知道井中为何会有一具女尸!”

“三更半夜你不在车上休息,赶什么路?本官看你分明是做贼心虚,连夜跑路!还不快将你盗取财物,谋害妇女的实情招来,小心本官大刑伺候!”

小和尚听说县令要动刑,霎时涕泗横流,哭喊道:“小僧说的都是实情,没有半句虚言。人真的不是小僧杀的,小僧也没有偷盗任何财物,小僧是冤……”

县令见小和尚一直狡辩,不肯招认,顿时火大,不待小和尚说完,就下令让衙役上刑,打得小和尚皮开肉绽,叫苦不迭。

过了一会,县令命衙役停手,问道:“你是如何盗取财物,又是如何绑架那妇人再将她杀害的?”

小和尚有气无力地回道:“小僧没有盗窃财物,更没有绑架谋杀。”

“继续打!”县令怒喝一声,衙役们继续动刑。

又过了一会,县令见小和尚的后背已经血肉模糊,便挥手示意衙役停手,再次问道:“你把赃物与凶器藏在何处?”

小和尚命若游丝,声若蚊蝇,道:“小僧不知。”

县令气得火冒三丈,喝令衙役继续打,打到小和尚招罪为止。

小和尚见县令根本不听自己辩白,只一味用刑,心想自己没有人证物证,又和女尸共处一井,当真百口莫辩,谁也不会相信自己。横竖都是一死,与其受尽折磨,不如死个痛快。

于是,小和尚无奈认罪,说自己与死者早就暗通曲款,两人商量好一起私奔。案发当晚,小和尚故意到这户人家借宿,谁知主人不愿斋僧,他只好退而求其次,借宿在这户人家的马车内。

等到夜深人静,主人熟睡后,小和尚便翻入院中,引诱女人与他一起逃走。女人打包了一些金银首饰,两人便趁夜黑风高连夜私奔。

行至半路,天渐渐亮了,小和尚心想,一个和尚带着一个女人赶路,必然会引人怀疑。小和尚担心女人拖累自己,于是一不做二不休,狠心用刀将女人给捅死了,然后把尸体丢进枯井里。

岂料一时用力过猛,小和尚脚下一滑,身子一歪,竟也摔进枯井里。而盗窃的财物与凶器则遗落井边,不知被何人拿走。事已至今,他自知无可抵赖,便愿意认罪伏法。

此时,仵作回来禀告县令,死者是被利刃刺中要害而死,死者的死因与小和尚所说一致。县令便认定小和尚所说便是案件的事实,于是依律将小和尚拟为死罪,并整理案卷,拟好通详文书,递交给上一级官府进行复审。负责复审此案的官员乃是河南府长官向敏中。

向敏中像

向敏中是北宋名臣,深受宋太宗赵炅青睐,赵炅评价说“向敏中乃当世名臣,须重用之”。宋真宗赵恒更是对他赞不绝口,称“重臣中,唯向敏中真正关心民生,了解百姓疾苦”。《宋史》也称赞向敏中是“勤政、明察、善断之能臣”

因此,向敏中一路平步青云,在宋真宗咸平四年,即1001年时,官拜宰相。可惜,后来因在购宅争妻事件中,对皇上撒了点谎,被罢相。几经周折,到了洛阳。

在探案这件事上,向敏中虽不及包拯、狄仁杰、宋慈有名气,但也是有几把刷子的,因此成了史学家司马光《涑水纪闻》里的“非著名神探”。

小和尚本以为自己即将命丧黄泉,却没想到案子到了向敏中这却发生了惊天逆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案子从表面上看,似乎没有什么大问题,僧人行为异常,有重大嫌疑,且与尸体待在一起,被当场抓住,所有证据都指向小和尚。再加上小和尚被送到官府后,又坦诚罪行,伏法认罪,完全可以批复定罪。

然而,向敏中详细阅卷,仔细分析后,却发现案件中有4个疑点难以解释,不能潦草结案定罪。

第一,小和尚虽然承认自己杀了女人,对作案详情供认不讳,但却无法清晰描述作案凶器,反正已经是死罪无疑,就没有必要隐匿凶器,这显然于理不合。

第二,小和尚解释说赃物与凶器遗落井边,不知被谁拿走。但是从案发到小和尚被抓获,时间并不长,枯井又是人迹罕至之处,就算有人经过,也只会贪图财物,谁会拿走一把血淋淋的刀呢?难道不怕官司缠身吗?这显然于情不合。

第三,小和尚说自己与女人有染,特意引诱她跟自己私奔,那必然会做好准备,又岂会因为天亮如此荒谬的理由,在半路上杀死女人呢?

第四,村民们甚至是受害者家属都说小和尚是生面孔,以前从未见过。而小和尚又是个行脚僧,四处云游,初到村庄的他又是如何与女人相识,如何勾搭成奸的呢?

案件中的种种巧合,都指向小和尚就是凶手,而案件中的重重疑点,却表明小和尚可能只是个受冤的倒霉蛋。那么真相究竟是什么呢?

为了探明真相,向敏中决定亲自提审小和尚。然而,此时小和尚已经心灰意冷。

向敏中第一次提审小和尚,让他讲明事情缘由。小和尚却不提案情,跟向敏中谈起了佛家因果论。

小和尚说:“今生果,前世因。是小僧上辈子欠了那位女施主的命,今生该有此报。”

向敏中一听,小和尚这是要舍身入地狱,此乃佛家至高境界,便越发觉得此案另有隐情。但小和尚却始终不肯谈案情,只一味的说自己有罪,理应偿命之类。向敏中只好暂时将小和尚收押。

隔日,向敏中再次提审小和尚,仔细询问案件细节。可是小和尚还是那句话:“是小僧欠她一条命,我已认罪,偿命便是。”

小和尚一心求死,但向敏中却不愿意冤枉无辜,他要查清案件疑点,还原案件背后隐藏的真相!

因此,向敏中不厌其烦,第三次提审小和尚,就案件的疑点反复询问。但小和尚还是依旧如故。

向敏中道:“你倒是可以一死了之,一了百了。但如果真凶另有其人,让其逍遥法外,死者的冤屈就不能伸张,你如何对得起惨死的冤魂?”

小和尚听后羞愧难当,顿时痛哭流涕。最终,在向敏中锲而不舍地追问下,小和尚终于含泪道出了实情。

原来,案发当晚,小和尚借宿在受害者家门口的马车厢内,车厢硬邦邦的,又时不时有寒风灌进来,使得小和尚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到了深更半夜,困意袭来,昏昏欲睡,却突然听到外面传出响动。

小和尚迷迷糊糊揉着发涩的眼睛,从车厢坐起,掀开车帘往外瞧,只一眼,便吓得赶紧放下车帘,缩了回去。

原来,竟是一个蒙面飞贼正搀扶着一个女人,扒着墙头从院子里往外爬。只见飞贼的身上背着一个鼓鼓囊囊的大包裹,腰间还带着兵刃,显然是个凶徒。没一会功夫,两人便翻出院墙,消失在夜色中。

这一幕让小和尚胆战心惊,心想自己一个云游僧,今夜到这家借宿被拒,苦苦哀求才得以在马车中栖身。偏巧这家当晚就发生盗窃劫人之事,主人家发现后,第一个怀疑的肯定是自己,到时候没人为自己作证,岂不是百口莫辩?如果官府抓不到飞贼,自己肯定就是官府第一个问罪的嫌疑人,只怕到时小命难保。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小和尚觉得还是趁着夜色赶紧逃离这个是非之地为妙。逃命自然不敢走大路,以免被人撞见,于是小和尚就选了荆棘丛生的小路。

月黑风高不辨方向,杂草缠脚不易行走,再加上慌不择路,小和尚一不留神,脚下一滑,便坠入一口枯井中。原以为要摔个粉身碎骨,却不料落在一个柔软的东西上,毫发无伤。

小和尚伸手摸了摸,赫然发现接住自己的竟是一具女尸!当即吓得魂不附体,慌忙缩到一边,不敢动弹。等到天蒙蒙亮时,偷眼一看,才发现枯井里的女尸竟是被飞贼拐带女人!

小和尚不可置信地瞪大双眼,天下竟有如此巧合之事!自己不过借宿一晚,不仅恰好赶上飞贼盗财劫人,连夜逃跑,竟又赶上女人被杀,自己恰好倒霉地掉进弃尸的枯井里。

一而再再而三的巧合,也难怪众人皆怀疑他就是凶手。也正因巧合甚多,使得后来小和尚认为,自己前世欠女人一条命,所以今生来偿还。

天亮时分,主人家发现媳妇与小和尚双双失踪,又有大量财物失窃,便怀疑是小和尚干的,忙召集亲友搜寻,结果在枯井里发现了小和尚和女人的尸体,便认定小和尚是凶手,将他扭送县衙。

县令听了村民所言,也认定小和尚就是凶犯,对小和尚严刑逼供,最后屈打成招。

小和尚如此一说,案件中的重重疑点便都有了合理的解释。向敏中根据以往的办案经验,觉得小和尚所言属实,他不过是目睹了一桩劫盗案,又倒霉地遇到了许多“巧合”,才深陷牢狱罢了。

可即便小和尚摆脱了嫌疑,但真凶还逍遥法外,此案依旧无法结案,也就不能立即释放小和尚。可是小和尚并没有看到飞贼的长相,也没有其他线索,如何才能查获真凶呢?

向敏中沉思片刻,便想出一条妙计,欲借用小和尚设下一个圈套,来引出贼人。随即向敏中便招来一人,如此这般那般地做了安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过了几日,案发的村子便来了一个外地人,一副商人打扮,一连在村子里待了好几天。他经常到村口的一个饭店吃饭,没事就和人闲聊,谈一些旅途上的奇闻轶事。

村里人从他的言谈中,很快便知道他来自西京洛阳。他经常讲一些西京的趣事,对当地的风土人情也表现出很高的兴趣,所以村民们很喜欢和他聊天。

这位西京先生显然是个采风高手,和当地人相处得十分融洽,常能从村民口中得到很多第一手的消息。

有一天,西京先生吃完饭,在村子里闲逛,一位老婆婆突然向他走来。老婆婆问道:“先生您既然是从西京来的,是否听闻过我们村子里发生的命案?”

西京先生答道:“当然知道啊,凶手不就是那个从井里捞出来的小和尚吗?那个小和尚早就被向大人审问完毕,就地正法了。”

老婆婆听说小和尚被杀了,很是惊讶,“那小和尚当真被杀了?”

西京先生说:“当然啦。”

老婆婆又问:“那小和尚被杀了,这个案子是不是就不会再追究了?”

“那是自然。凶犯已经认罪伏法,官府自然不会再问。”

老婆婆听后,忍不住摇头叹息。西京先生很是不解,问道:“那奸僧图财盗窃又私奔害命,证据确凿,法不能容,其罪当斩,您为什么为那奸僧叹息呢?”

老婆婆不答反问:“案子当真就这样结束了吗?”

“自然是结束了。就算那小和尚是被冤杀的,官府也不会承认自己断错了案,冤杀了无辜。就算贼人现在大摇大摆地走上街,也只能眼睁睁看着他逍遥法外。”

老婆婆撇了撇嘴,道:“我们村的那个小子也太走运了!”

西京先生听闻后,大吃一惊,莫非这个老婆婆知道真凶是谁?于是不动声色,问道:“你们村那小子如何走运了?”

老太太靠近西京先生,小声说道:“那个小和尚太倒霉了,他真的是被冤枉的,真凶乃是我们村的一个少年。”

“哦,你怎么知道是他干的?”

老婆婆神秘说道:“不是说凶器一直没有找到吗?那天晚上,我起来上茅房,正好瞧见那少年提着一把带血的尖刀匆匆忙忙赶回家,他肯定就是凶手。”

老婆婆长叹一声,面露愧疚之色,接着道:“我一开始害怕,没敢说。想着凶器没找到,县衙不会轻易结案,兴许官爷能查出真凶,却没想到会是如此结局。”

西京先生不便多说,只问道:“那少年现在何处?可曾离开村子?”

老婆婆说:“那小子一直待在家中,游手好闲。”说罢,将少年的家指给西京先生看。

西京先生又和老婆婆闲聊了一会,便借故匆匆离开了。不久便有许多捕役进入村子,将少年的家团团包围,把少年擒住,搜查他家,果然在他家里找到了被害人家中丢失的财物与一把尖刀。经过检验,确认那把尖刀便是杀害女人的凶器。

向敏中立刻升堂问案。少年见事迹败露,便主动交代了实情。

原来,那女人的丈夫因为媳妇长得漂亮,怕人觊觎,便总是将她关在家中,严加管束,不允许他与外男接触。

少年听闻后,便起了好奇心,想要一窥女人的姿容。于是趁主人不在家时,偷偷翻进他的院子,潜入女人的窗下偷看,见女人果然貌美如花,便起了淫心,竟胆大包天地推门而入。

女人刚开始见到陌生男子闯入房间,十分惊慌,但少年巧色如簧,又很懂女人心思,一番甜言蜜语便将女人哄得笑靥如花。

女人因为丈夫管束极严,又不能时常陪伴自己,让她很是苦闷无聊,便心生反叛之心。如今这少年长相俊俏,又舌灿莲花,哄得自己开心不已,便顺水推舟从了少年。

于是,这少年便时常趁主人不在家时,偷偷潜入他家,与女人厮混。后来,在闲谈中得知主人家财物藏匿的位置,便起了贪念。案发当晚,便伙同女人盗取财物,连夜私奔。

谁知,逃到半路,女人突然反悔了,觉得少年整日里溜鸡斗狗,虽会些花言巧语,但并无一技之长,担心自己跟着他,早晚坐吃山空,便要弃了少年,要回家去。

若是放女人回家,难保女人不会将自己供出,少年如何愿意?于是两人大吵一架,少年一狠心便抽刀将女人杀死,弃尸枯井,然后逃回家中。

没想到第二天一早听闻抓到了凶手,是个和尚。少年暗喜,以为有这倒霉和尚代自己受罪,自己便可高枕无忧了。谁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官差竟然假扮商人,到村里采风,还探出了实情。

如今真相大白,向敏中便依律判处少年斩首,并将小和尚无罪释放。

纵观此案,乃是缘起于“禁果效应”,亦称“亚当夏娃效应”,即越是禁止的事物,越是让人想要得到手;越是千方百计想要掩藏的东西,越是容易勾起人们的探求欲。

正是由于那家的男主人对妻子的不放心,对别人的怀疑,将妻子禁锢家中,才弄巧成拙,既造成了妻子的叛逆心,也强烈刺激了别人的探求欲,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

其实,夫妻相处之道,最重要的便是尊重与信任,如果妻子得到丈夫足够的爱护与尊重,就不会心生叛逆。从妻子后来后悔私奔,想要回家,便可知妻子不过是因为憎恶丈夫的禁锢,而一时鬼迷心窍罢了。

与人相处,交心很重要,但也要留一丝空间给彼此,否则便没了喘息之地,再好的关系也会因为窒息而逐渐消亡,夫妻之间,尤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