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从摆地摊儿、开小店起家,后来成为了全国著名的纳税大户。

她的公司从几人、几十人,发展到如今拥有5000多人的知名企业。

她从42岁开始创业,在短短几十年里建立起了一个“辣椒酱帝国”,而且产品远销美国、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30多个国家。

她就是著名的“老干妈”创始人陶华碧,一个拥有90亿元身家的女人,被网友们誉为“国民女神”,一个“商业传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说,十个中国人里就有九个半人吃过“老干妈”。甚至许多人出门旅行,不远万里都要带上几瓶“老干妈”。

一个目不识丁、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的农村女性,如何创立了一个“辣椒酱帝国”?而且这么多年经久不衰?

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陶华碧一直秉承的“不打广告、不上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经营理念,经受住了市场经济的考验吗?

1.出身贫寒,突遇变故

陶华碧原名陶春梅,1947年1月出生在贵州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家里共有姐弟8人,她是老小。

那是一个重男轻女的年代,家里仅有的钱都让哥哥去读书了,陶华碧从小就没有上过一天学,她从五六岁开始做饭、砍柴,照顾家人的生活。

那时家里缺油缺粮缺肉,唯独辣椒一点儿也不缺。小小年纪的陶华碧,在炒菜时经常把辣椒切成丝儿或者颗粒,放到菜里,让家人可以多吃一点饭。

小华碧还是一个勤快的喜欢动脑子的孩子。那时因为吃不饱,她经常跟其他小伙伴去山里挖野菜。

当她把山里一种特殊的中药材,跟自己家里种植的辣椒,按照比例自制了一种风味独特的辣椒酱后,家人们吃了都赞不绝口,餐桌上也多了更多的欢声笑语。

终于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当时外表清秀的陶华碧,根本不愁嫁。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年轻时的我也是一朵花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有一句古语,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可是面对前来提亲的人们,陶华碧却对父母说:“婚姻大事我要自己做主。”

不久之后,19岁的陶华碧跟地质队的一个20岁的小伙子认识了。他是地质队的一名会计,人品好业务佳,两人一见倾心。

谈了一年多的恋爱后,20岁的陶华碧就跟对方结婚了,婚后又有了两个儿子。

当年丈夫所在的单位,要经常在外面跑。于是,为了照顾丈夫,陶华碧便离开了乡村,跟随丈夫下崇江赴贵阳。

也许,美好的时光都是短暂的。正当陶华碧很享受一家四口的幸福生活时,她却遭遇了人生的第一个变故。

丈夫虽然端的是铁饭碗,可是身子骨却不争气,年纪轻轻地就体弱多病,后来不得不病退在家休息。

就这样,照顾家庭的重任,全部落在了陶华碧一个人身上。

那时候,为了让儿子吃饭念书,为了给丈夫看病吃药,没有文化的陶华碧,不得不去外面做苦力挣钱。

做了一段时间的苦力,陶华碧认为,靠出卖体力挣钱,还不如自己开小店。于是,她决定卖米豆腐。

那时候,陶华碧每天磨豆腐到凌晨两点,然后天蒙蒙亮就去摆摊设点。好在她的米豆腐既干净又卫生,而且好吃不贵,每天100多斤的米豆腐很快就卖完了。

虽然这样的日子很辛苦,但是毕竟家里还有丈夫、有孩子,陶华碧还是感觉苦中有乐。

然而,不久之后,丈夫去世了,留下了两个年幼的孩子和一屁股债。

看着孤儿寡母的一家人,有好心人想给28岁的陶华碧介绍一个新婆家。可是她却说,不想把自己的苦难让别人来承担。

处理完丈夫的后事,陶华碧决定留在城里,她认为城里机会更多一些。

有一句话说得好:人不是因为有希望才努力,而是努力了才会看到希望。

于是,陶华碧檫干眼泪,准备用自己的双手,度过人生的这个至暗时刻。“我不坚强的话,孩子就没得饭吃,没得书读。”

因为常年劳作,陶华碧严重的营养不良,体重90斤还不到。但是,她却乐观地说,“我可以挑起100多斤的担子”。

或许是每天磨豆腐太累了,陶华碧决定去学校附近卖凉粉凉面。于是,她用和儿子们一起捡来的废弃砖头和油毛毡,搭建了一间小平房,取名为“实惠小吃店”。

陶华碧一定没有想到,正是这家不起眼的小吃店,后来却成了“老干妈”辣椒酱的孵化地。

2.“老干妈”辣椒酱,原来师出有名

小吃店开张后,为了吸引顾客,陶华碧再次发挥自己的特长,自制了一种辣椒酱。有了这个辣椒酱,小吃店每天门庭若市、生意火爆。

每次人们吃完凉粉,陶华碧还会免费送给客人一小瓶辣椒酱,包括那些货运司机们。她说“吃了辣椒酱,免得开车打瞌睡。”于是,这些人后来都成了小吃店的“铁杆粉丝”和宣传者。

后来,慕名而来的人越来愈多。品尝了这种“舌尖上的美味”,人们感觉生活也变得美味了。

而且大家吃完了凉粉,还可以免费领取辣椒酱,用四川话来说,简直就是“巴适得板”!

或许穷人更加理解和心疼穷人,亦或是天生的心地善良,陶华碧就是看不得孩子挨饿。当年小吃店有一些家境贫寒的学生,经常来这里吃凉粉,陶华碧就少收或者不收他们的钱。

其中有一个叫欧阳的男孩,因为常年靠哥哥接济才能吃饭上学,陶华碧知道后,经常主动给他免单。

有一次,欧阳吃了凉粉后,不知是被感动了,还是太喜欢陶华碧了,突然喊了一声:“干妈!”于是,小店里的其他学生一起跟着喊:“干妈!干妈!干妈!”

“干妈”的称呼,就这样悄然传开了。

陶华碧做梦也没有想到,孩子这句亲切的“干妈”,不仅表达了对她的爱和赞许,还成了她日后创立“辣椒酱帝国”品牌的名字由来。

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原以为自己小店的生意好,是因为大家爱吃凉粉和凉面。结果陶华碧发现,原来人们来这里吃饭,都是冲着辣椒酱来的。如果客人看到桌子上的辣椒酱没了,转身就走。

一个周末的早上,学生们都回家吃饭了。这天的客流量不大,陶华碧决定关门歇业,出门走走看看,顺便去别人家的餐馆参观参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般饭馆的生意在周末都不错,陶华碧看到人们在各个饭馆进进出出的,并不感到惊讶。

可是,连续走了几家饭店后,她发现那些生意好的饭店,桌子上摆放的,居然都是她平日免费赠送的辣椒酱!

陶华碧心想:怪不得我的辣椒酱根本不够,原来都跑到别人家的餐桌上了!

一个小老板看到她讶异的表情,有点不好意思地对她说:“你还是开一家调味店得了,我们也就不会老找人去你那里拿辣椒酱了……”

图七: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速联速删

听到这句话,陶华碧豁然开悟:原来自己正在“为人作嫁”。于是,回到家里,她思前想后,决定改弦易张,生产辣椒酱了。

1996年8月,陶华碧跟村委会商量,借用了他们的两间房子,简单装修后,重新成立了一个新公司,开始售卖“老干妈”辣椒酱系列产品。

公司刚成立时,仅有40名员工,没有如今气派的生产线,而是全部工艺都是采用最原始的手工操作。

尤其是切辣椒的工序,是所有员工都不愿意做的苦差事。因为切辣椒时,飞溅的辣椒末和刺鼻的辣味,会让人不停地掉眼泪,甚至睁不开眼睛。

知道了员工们的畏难情绪,陶华碧决定亲自上阵。只见她两只手分别拿起两把菜刀,在菜板上轮番飞舞。她一边切,口里还一边还念念有词:“我把辣椒当苹果切,这样想着就不会辣眼睛了。”

看到老板主动冲在前面,员工们也不再退缩,于是便纷纷效仿。一时间,工作现场顿时变成了一首首此起彼伏的“切苹果交响曲”……

生产出了合格的产品,“老干妈”的销售情况如何?

3.实行规模化生产,实现利润翻番

作为一个公司的小老板,陶华碧在建厂初期,啥事都必须亲力亲为,包括跑材料、跑销售等。这也为她后来实行企业产供销一条龙的现代化管理,积累了方法和经验。

当年为了有足够的瓶子来装货,陶华碧主动来到了贵阳市第二玻璃厂,希望对方给予帮助。

要知道,当时该厂可是当地年产1.8万吨的知名企业。看到这个不起眼的客户,他们根本不在乎,直接拒绝了陶华碧的请求。

然而,好胜而倔强的陶华碧岂可甘心?她跟对方说:“你们今天不给我瓶子,我就不走了”。

看到陶华碧的架势,也许对方也没有时间跟其纠缠下去,只好同意她每次到厂里拿几十个瓶子用。

第一次谈判就顺利达成目标,陶华碧满意而归。

不过,有了这些产品,仅仅卖给周边的几个小吃店,还不足以养活几十个员工,还必须扩大销售渠道。

可是,公司当时并没有专业的销售员,也没有固定的销售渠道。于是,陶华碧再次主动带领大家,用篮子装上辣椒酱,开始了走街串巷的“扫街式”推销。

起初,一些单位食堂和大饭店都不肯接受,毕竟这个辣椒酱尚名不见经传。于是陶华碧就耐心地跟对方说:只要同意把这些辣椒酱摆在对方的柜台上,卖掉了再给钱,卖不掉就全部退货。

然而,不到一周,这些食堂和饭店的人就纷纷打电话给陶华碧,要求她尽快补货,而且多多益善。

于是,陶华碧很快又送去了第二批货,可是很快又卖脱销了。

初战告捷,陶华碧的内心暗自窃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陶华碧在第二年开足马力,企业产值达到1400万元,上缴税金86万元,人员也增加到了200人。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陶华碧要面对的事情越来越多,不仅仅是厂里的生产、销售等工作,还要面对工商、税务、城管等很多事务性工作。连厂名都不认识的陶华碧,真是一筹莫展。

这时,大儿子李贵山看到母亲的难处后,准备辞去在地质队的工作,帮助她一起渡过难关。

知道儿子的想法后,陶华碧起初坚决不同意,毕竟那可是“铁饭碗”呀!无奈,李贵山只能先斩后奏,辞去工作,直接来“老干妈”报到了。于是,李贵山成为了“老干妈”的第一任总经理。

之后,陶华碧又陆续聘请了一些有文化、懂管理的人士加盟。就这样,老干妈逐步走向了现代化管理之路。

1999年,“老干妈”的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2005年,企业产值高达10亿元,日产量达到120万瓶辣椒制品。

之后,“老干妈”一路高歌猛进,不仅成了贵州省的纳税大户,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成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知名品牌。

4.诚信经营,不打广告不上市不融资

虽然“老干妈”的发展如日中天,企业的利润也是翻了几十倍,但是陶华碧一直勤勉律己,对自己亦是高标准严要求。

她认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首先不能当懒人。而且她说到做到。

她每天吃住在厂里,早上七点准时上班。对于当天发现的问题,她必须当天解决,否则就睡不着觉。

虽然她不识字,但是记忆力很好,尤其是心算能力极强。只要财务人员跟她说一下数据,她就知道当月可以盈利多少。

她对待员工也如母亲对孩子一般和蔼可亲,厂里有几千名员工,她可以叫出大多数人的名字,甚至在员工过生日时,都可以收到陶华碧亲自做的“长寿面”。

这么多年,她坚持依靠口碑营销,坚持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不打广告、不融资、不上市”的“三不政策”,是她的经营原则和主心骨。

当90年代“三角债”盛行的情形下,陶华碧也没有欠过辣椒农户们的钱,当然,那些供应商们也不能拖欠她的钱。

正是因为她的诚信经营和不跨界营销,她的企业一步步走向了辉煌:“老干妈”系列产品荣获“中国名牌”,连续十几年上税金上亿元。

2012年,老干妈还登上了美国奢侈品网站,价格从2美元一瓶上涨到12美元一瓶。许多美国人对这个“神奇的辣椒酱”赞不绝口,竞相抢购。

在国内只卖不到10元一瓶的辣椒酱,在国外却卖到了七八十元一瓶,陶华碧就是这么有底气。

虽然“老干妈”的销售如此火爆,但是陶华碧始终坚持诚信经营,绝不让客户无端蒙受损失。

有一次,一个代理商有25000瓶产品出现了漏油现象。陶华碧知道后,果断地将这批产品全部召回,并全部销毁,以保证供应链中的产品质量。

还有一次,一个河南的代理商,说要实现年销量“老干妈”辣椒酱3000万元的目标。陶华碧听了,笑着说:“如果你完成了3000万元的销售量,我奖励你一辆车。”

当时这位代理商听了,觉得根本不可能。因为他知道陶华碧非常节俭,当时她自己还没有配车呢。

结果到了年底,这位河南代理商的销售额真的超过了3000万元。陶华碧知道后,力排众议,当年就奖励了这位代理商一辆汽车。

不过,也许是太出名了,从1998年开始,市场上假冒的“老干妈”越来越多,仿冒品也越来越多,比如“老干爹”、“老干爸”、“老干妈”等。

不过,这些产品后来都因为口味等问题,只是在市场上“昙花一现”。硝烟弥去之后,没有一个成为“老干妈”的对手。

不过,倒是有一个“华悦”食品生产的“老干妈”辣椒酱,口味跟陶华碧家生产的非常相似。如果不是外包装上的头像不是陶华碧,味道几乎可以“以假乱真”。而且对方还抢先注册了“老干妈”商标。

对于这件事,陶华碧找到了国家工商局,想要讨个说法。结果得到的答复是“两家都可以用”。

听到这句话,陶华碧气愤得拍桌子:“那你把你家儿子分成两半儿试试!这是我创造的牌子,他们为什么要来侵占?我不同意!”于是,陶华碧决定跟对方“死磕到底”,即使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

结果,官司打了五年,陶华碧终于赢了,拿回了“老干妈”商标权。

之后,老干妈每年都要投入3000万元左右来打假,以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老干妈”成为了贵州省的知名企业。陶华碧不仅带领200多万农户致富,还创造出了市值90亿元的“财富帝国”,成为了该行业响当当的著名品牌。

为了感谢陶华碧对贵州税收做出的巨大贡献,政府奖励她四个8和四个6的车牌号。她本人也被当选为人大代表、全国“三八红旗手”和“中国百名企业家”等。

不过,或许真是应了“花无百日红”这句话,大概从2015年前后,人们发现“老干妈”销量和口味也不如之前了,豆豉的量也比之前少了。

这是怎么回事?要知道,产品的质量和口味可是“老干妈”的核心竞争力。

原来,“老干妈”后期由陶华碧的两个儿子联手管理。其中大儿子李贵山主管销售,小儿子李妙行主管生产。

本以为两个儿子分工协作,可以做到珠联璧合、其利断金,可是大儿子李贵山并未起好带头作用。

刚开始李贵山毅然辞掉“铁饭碗”,帮助母亲打理企业,还给她念文件、教她写自己的名字,让陶华碧签字时再也不用“画圈”了。

可是后来,李贵山不再潜心研究辣酱的销售,而是贸然把资金投资了房地产。结果造成了“烂尾楼事件”,让晚年的陶华碧蒙羞。

小儿子李妙行也不争气。为了节约成本,把“老干妈”一直采用的原材料“贵州辣椒”,换成了便宜的“河南辣椒”,而且豆豉的量也减少了,造成了“老干妈”的口味改变,以至于销售量直线下降。

原来,打败“老干妈”的不是“老干爹”和“老干爸”,而是自己的亲儿子。

看到两个儿子都这么不争气,陶华碧非常痛心。面对业绩急转直下的现状,2019年,72岁的陶华碧不得不再度“出海”,再次掌舵“老干妈”。

目前,虽然“老干妈”的口味已经恢复跟之前一样,且推出了20多个品种,在2019年的业绩提升到了50亿元。但是,面对同行业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老干妈”明显已经力不从心。

近日,有网友发现,从不打广告的“老干妈”,也开始在天猫开店,并入驻抖音。而且为了挽救“老干妈”的颓势,2022年下半年,75岁的陶华碧也亮相直播间,开始了直播带货。

不过,眼尖的网友发现,这个视频不是直播,而是录播。因为采用的视频片段,是陶华碧之前的采访视频。

看来,为了跟上时代步伐,为了“老干妈”的重新崛起,陶华碧也是“拼了”。

或许,“老干妈”正在悄然告别“陶华碧时代”。

毕竟,时代的大潮滚滚向前,各种好东西层出不穷,“一招吃遍天下”的时代,再也回不去了。

但是,陶华碧身上那种面对困难永不退缩、永不言弃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欣赏和敬佩。

她奉行的“不上市、不融资、不跨界”,“实实在在的做人,实实在在的做生意”的原则,跟那些一有钱就跨界、就上市、就融资,最后一地鸡毛、背离创业初心的企业相比,愈发凸显真诚与可贵。

尤其是她说的“要为我们自己争气,为国家争气”的话语,依旧那么振聋发聩、铿锵有力,让人油然而生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