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米粒妈

困扰鸡娃家长的一大问题: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

有个老爸,给出一个“离经叛道”但效果奇佳的法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江苏连云港一位“神仙爸爸”老唐,带着十级厌学的15岁儿子,踏上了一场说走就走的骑行。

父子俩,两辆单车,轻装出发,从家乡开始骑行游中国。

经过7个月的跋山涉水、风餐露宿,爷俩谁也没露怯,一起实现了这个“男子汉的约定”。

父子俩一路把骑行经历制作成短视频分享到网络上,引来不少人围观。

小唐对着镜头扬起下巴骄傲地说:“既然爸爸带我骑行,我就要让爸爸看看,我是一个厉害的小男孩,我想证明自己能行。”

比起小唐的底气十足,老爸的心路历程就有点复杂了。

唐爸爸本来是看孩子抵触学校,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不得已出此“下策”,想借骑行让儿子感受一番生活的辛苦。

没想到,这一招非但没把儿子吓唬住,还把自己累够呛。

可曲折不少,成果也是满满。

骑行这一路,唐爸每天带儿子读书两小时,过了两百多天“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生活,让小唐从内而外地变了个人。

现在的小唐,早就不像在家时那般叛逆厌学,而是展露出活泼开朗的少年意气,整个人积极又乐观,劲头十足。父子俩的关系也从出发前的剑拔弩张,发展到现在的“哥俩好”。

看了这对父子的骑行见闻,米粒妈心里挺感慨的。

这场堪称大冒险的骑行有什么魔力,让这个厌学的“吊车尾选手”,蜕变成现在的阳光少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吃不了学习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

首先顶锅说一句,学习是件反人类的事。身处宇宙鸡WA中心海淀,米粒妈见过太多学霸学神以及超级学霸学神。能长期坚持又自律,自鸡的娃真是少之又少。

孩子为什么会厌学呢?

最表层的原因是,孩子觉得学习是件苦差事——堆成山的作业,被限制的自由,日复一日被成绩追着跑,都是他们的压力来源。

所以要让孩子们懂得,吃不了学习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

米粒妈之前看过纪录片《18岁的流水线》,片子的主角是一群辍学打工仔。

他们在二十出头的年纪,就被工厂流水线磨平棱角,磨去斗志,像个螺丝钉一样没命地转,直到滑丝。

女孩杨玉金是工厂里的女焊工,她打工是想给家里人盖座新房子。

因为焊接芯片对精度要求极高,她工作时不能戴手套,一天下来,双手被飞溅的液态金属烫的满是燎泡,天长日久后留下了一层层的疤。

996算什么?在这一天加班工作超过12个小时,都是常态。

在一个萝卜一个坑的流水线上,他们甚至连上厕所的时间都要分秒必争。

班长说一句再快点,所有人就要铆足劲赶工,手指被工具扎伤冒血,草草裹上创可贴就成,半分钟工期都不能耽搁。

这里不少人曾是学校里的问题少年,校园里攒架斗殴的刺儿头,来这用不了两天就被磨得没半点脾气。

一位工人在镜头前唏嘘着感叹:“没学历你只能卖点力气,你们读书的、还没出社会的,体验不到我们这种底层的感觉。”

短短30分钟的片子,撕开了残忍的生活真相——吃不惯学习苦的孩子,未来一个也逃不过生活的苦。

可学习的苦有限且回馈巨大,而生活的苦夜以继日,是让人绝望的茫茫无期。

老成的年轻人们苦笑着说“看不到未来”,其实是因为他们的未来一眼就看到了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幸运的少数人认清这一点,还有机会勒马回头,阿威就是其中之一。

阿威曾经上过大学,但他沉迷游戏接连挂科,最后肄业了。

没拿到文凭,走上社会后他被大多数工作拒之门外。

先是给学生辅导功课,但学历经不起考究;又去制衣厂搬货,每天累得直不起腰;后来开始送外卖,在烈日炎炎的夏天汗流浃背,日复一日人重复着随时可以被别人取代的工作。

处处碰壁的生活让他明白,学历才是硬通货。

于是阿威决心从头再来。重新备战高考的他,以623分的好成绩考入西南财经大学,开启自己的第二人生。

接受采访时,阿威颇有感触地说:“知识和学历对普通人来说还是很重要……我还是想有一个过硬的学历,人生也会有更多选择。”

体验过没有选择的艰辛,才知道坐在课堂里读书有多幸福。

对独木桥上的千军万马来说,“读书改变命运”不是空话。

被“无意义感”绑架

李玫瑾教授说,孩子厌倦眼前的学习,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对未来迷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青春期迷茫感加剧,厌学便多发生在这一时期。

在心理学上,青春期被称为“心理断乳期”,孩子这一时期的厌学,往往伴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

作家麦家曾在《朗读者》节目上讲述过儿子青春期的“巨变”,他说,儿子在初二的某一天关上了房门,往后三年,再也没打开过。

麦家形容陪伴青春期的孩子,就像是陪伴一头老虎,你得小心翼翼。

尝试和儿子推心置腹的父亲搞不懂,孩子心里哪来那么大的怨愤,怎么没说几句话,就摆出针尖对麦芒的架势。

没别的办法,麦家只能谨慎周全地相伴在旁,度过如履薄冰的三年后,儿子的性情慢慢缓和了下来,一切才回到正轨。

青春期孩子厌恶学习,身上逐渐出现戾气、封闭的特征,都源于他们心里时时刻刻的“无意义感”,他们不知道枯燥的校园生活,会将自己带到何处。

这时候,看清自己的位置,找准未来的方向,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还记得电影《银河补习班》吗?邓超饰演的那位另类老爸,值得所有家长学习。

马飞的妈妈是很传统的家长,口口声声为了孩子好,逼迫他去做许多不情愿的事。

但马飞好像是个扶不上墙的阿斗,学习成绩垫底,自己也丧得毫无信心。

就在他堕入自怨自艾的深渊时,曾因事业失误坐牢的爸爸马皓文出狱了。

这个半生已过却一事无成的爸爸笃定地告诉马飞,你是地球上最聪明的孩子。

为了帮儿子找到未来的“靶心”,他带儿子逃学、旷考,置班主任的阻拦和无数人的非议于不顾,跑去看航天展。

他对儿子说,不知道靶子在哪,拉弓又有什么用?

跟着爸爸一同停下脚步思考人生的马飞,终于看见了心里的灼灼火光,他无比清晰地意识到,将来要远航至星辰大海。

循着梦的轨迹前行,马飞从自暴自弃的学渣,变成了斗志满满的少年。

几年后,他逆风翻盘,从飞行员做到航天员,飞到了属于自己的宇宙。

马飞的蜕变,是对那些骂马皓文“不会当爹”的人的最佳回击。

在最迷茫最无助的时刻,是爸爸包容而坚定的态度,扭转了儿子的人生。

其实每个厌学时被巨大的无意义感绑架的孩子,都需要这样一盏明灯。

这盏灯不一定要照见未来的模样,但能照亮那条通向未来的路。

有位学者说,“厌学是心灵的癌症”

最可怕的不是厌恶去学校这件事,而是厌倦了吸纳知识、自我成长的状态。

学习一门功课也好,一项技能也罢,都不轻松,只靠外力的规划和驱使走完这条漫长的路行不通。

作为家长的我们,要试着疏导孩子的心理闭塞,带他们找到学习的内驱力,赋予学习以独特的意义。

陪伴是沟通的前提

落到行动上,米粒妈发现,不少家长解决孩子厌学的方法都很直接,除了威逼,就是利诱。

米粒妈有个朋友,她儿子今年正是“中二病”的年纪,前几年挺活泼爱闹的小孩儿,最近几次见到都郁郁寡欢。

一提起孩子,老母亲就满面愁容,她说孩子弃学数学英语之后,连最擅长的语文都不肯学了。

她不明白孩子怎么一夜之间就变成这样,但米粒妈作为旁观者,却切实看到了孩子改变的一些苗头。

孩子上小学的时候,米粒妈这位朋友正处在创业最关键的时候,很少有时间和孩子相处。后来因为工作需要,朋友又两次给孩子转学,从丰台到朝阳,再到西城。环境接连变化,小孩心里越来越没有安全感,第二次转学后甚至长出了几根白头发。

这些事朋友看着心疼,却无暇顾及,她觉得孩子长大就会坚强起来,现阶段只要好好学习,总有一天能明白她的良苦用心。

为了孩子的学习,她制定了严格的作息时间表,自己半夜陪读,又在每次考试前跟孩子约定,把成绩和愿望挂钩。

这些方法最初有用,但随着孩子进入青春期,一切都失灵了。

按套路出牌的妈妈之所以无能为力,是因为她对孩子的心理需求忽视已久。

被一步步挤牙膏一样催着走到现在,这个孩子从来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做什么,那天跟米粒妈聊天时还脱口而出:“送外卖太累,小区门口做保安挺好的。”

听这话米粒妈也觉得无力。我们做家长的,一旦错过最佳的陪伴时期,再想改变都不知从何下手。

但解铃还须系铃人,真要弥补,恐怕还得靠长时间的相处。

和前面提到骑行的父子俩类似,去年辽宁丹东的徐爸,在儿子14岁厌学的时候,放下了自己看得比命还重要的工作,给娃也办了休学,买一辆二手房车就去“穷游”了。

徐爸说,自己想用朝夕相处的陪伴,从思想上改变孩子对学习、对人生的看法。

四千多公里的公路旅行,父子俩在房车上看风景、谈理想,把宽广天地变成课堂。

日夜相伴的生活,打开了孩子的心防,也卸下了家长的负担。

徐爸表示,如果孩子变得更爱学习就回去读书,如果孩子喜欢摄影旅行的生活,就继续走这条路。

很多家长觉得自己工作很忙,能留给孩子的时间太有限,更不可能放下一切只围着孩子转。

山东一位离家打工的父亲的做法,值得一个大拇指。

在外打工的小王,在一次聊天中发现儿子居然萌生了像爸爸一样辍学挣钱的想法。

他心里着急不已,于是从那天起就开始视频陪读,每天都陪着孩子写作业、聊天。

久而久之,孩子养成了学习的好习惯,重新拾起学习的兴趣。

你看,其实陪伴也有很多形式。可又有多少家长,明明与孩子咫尺之距,却只顾着自己刷手机呢?

养娃这件事,是否用心,孩子百分百感受得到。

有效陪伴是打开沟通之门的钥匙,遇到难题的时候,沉默而有力的并肩,比一万句加油打气都管用。

学习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事,任何时候,孩子都期待与家长同行。

作者简介:@米粒妈爱分享(欢迎关注哦),美国海归,海淀家长,当当新书总榜第一名《影响孩子一生的亲子英文书》作者。专注于0-5岁宝贝的科学养育、学习启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荐,欢迎关注!(5-12岁宝妈请关注:@米粒妈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