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2月7日,日本帝国不宣而战,轰炸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12月8日,美国正式对日本宣战,民间反日情绪空前高涨。

彼时,在美国西海岸,还有113000名日本人生活在各大城市,其中75000人是日裔美国人,已充分融入美国社会。珍珠港事件,如激流般将他们冲向了历史的风口浪尖。

珍珠港事件当天,美国总统罗斯福就下令调查起因。有关人员经过调查后得出结论:日裔美国人疑似有通敌行为,他们应该为事件负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方之所以得出这个结论,是因为日裔社区长期存在一个“橘”间谍网,为日本帝国提供情报。早在1941年7月《洛杉矶时报》就报道:“(日裔)有的肆无忌惮地搜集美国军事经济情报,有的公开或秘密为日本政府工作,吹嘘日本的伟大成就和在东亚的崛起,煽动日裔侨民群体中的忠君爱国思想,有的以日语教师为掩护,以弘扬日本文化为名,利用种族信仰等文化差异,挑拨日裔侨民与美国的关系。”

至于这个间谍网到底与珍珠港事件有多大联系,发挥了多大作用,美方其实也没调查清楚。

不过,美国人既然咬定日裔“通敌”,就不是空穴来风。珍珠港事件中,还真有一个日裔“通敌叛国”的铁证——“尼豪岛事件”。尼豪岛是距离珍珠港200公里外的一个小岛,岛上有136名居民,其中130人是夏威夷土著,6人是日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2月7日,日本海军“飞龙号”航空母舰一等飞行兵曹西开地重德完成轰炸任务后,油箱被击穿,迫降到尼豪岛。西开地迫降后孤立无援,仅用几句话就说服岛上的日裔原田义雄为自己修飞机,并拨枪胁迫岛上的土著,13日晚,土著趁机反抗,在搏斗中打死了西开地,原田义雄畏罪自杀。

尼豪岛事件在美国引起极大震动。美国人认为,原田义雄是一个生在美国,从没去过日本的日裔,可几句话就被策反叛国,日裔的忠诚度可见一斑,必须重拳出击。14日美军当局知晓原委后,立即动用战时法令,临时拘留了1.5万名日裔美国人。

事发突然,12月15日,美国最大的日裔组织——日裔美国公民联盟,紧急向美国政府提交备忘录,解释道:我们与残忍和贪婪的敌人并无瓜葛,只是由于血统和身体特征的原故,才成为了焦点。为了证明我们的“忠诚”,联盟愿意尽一切力量帮助美国消灭敌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裔联盟的反应相当迅速,言辞也相当恳切。但如此谄媚的“表忠心”却没有使美国人买账,1942年2月13日,太平洋国会委员会给罗斯福提交一封信件,建议立即驱逐所有日本血统的人,包括美国公民。1942年2月19日,罗斯福颁布9066号行政命令,授权陆军部长将日本人排除于军事战略区域之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罗斯福总统的命令如下:

“现在,作为美国总统,我将我的权利赋予给陆军和海军的总司令,本人授权陆军部长和军事指挥官,强制迁移居民中所有可疑分子。特此授权陆军部长为此类被驱逐的居民提供必要的资金、运输、食物、住所、和其他住宿。本人进一步授权,所有行政部门和其他联邦机构,要协助陆军部部长或军事指挥官执行这一行政命令,包括提供医疗援助,住院治疗,食物、衣服、交通、用地、住所、以及其他用品、设备、公用事业、设施和服务。”

所谓“可疑分子”,针对的就是日本人。1942年3月2日,海军中将德威特发布一号公告,定义了“第一军事区”(华盛顿州、俄勒冈州、加利福尼亚州和亚利桑那州),要求上述地区所有日本人必须撤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这样,11万日本人在美军的催促下远走他乡。限时48小时内收拾好行李搬走,且不准携带相机和收音机。搬到哪去呢?美军用废弃牧场改建了10个安置中心,花费7个月时间把日裔都赶了进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是安置中心,其实更像是集中营。在营区内,日裔不能随便走动,更不能随便离开。四周建有瞭望塔和岗哨,全天对日裔进行监视。营内被分为数个区域,按照家庭的人口数来分配面积,一个六口之家只能分到30平米。数个家庭共用一个餐厅和厕所,拥挤异常。

佐藤回忆,他们一家迁移到杰罗姆中心后,发现该中心并没有完工,风从木板夹缝中呼啸而过,使来自夏威夷的他们感到非常寒冷。为了保暖,四个孩子只能蜷缩在一起。还有的日裔更倒霉,被分配进牲口圈里,四周都是牛马的粪便,臭气熏天,真是苦不堪言。

由于卫生条件极差,日裔大量染病。为了防止传染病蔓延,中心规定所有日本人必须接种疫苗,如果拒绝将被视为逃犯。尽管如此,到1945年,11万日本人还是因为各种原因死掉了1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粗放的管理模式,使日裔对美国当局大失所望。1942年4月9日,日裔联盟给艾森豪威尔写信,信中说:日裔并没有不忠诚的想法,此次撤离行动会给日裔带来不好的影响。希望美国当局能权衡利弊。

1942年10月,由于对工资、食物和生活条件的不满,日裔爆发了总罢工。此举引起了美军的高度关注,他们自然地认为,日裔骨子里还是“亲日”的,行动很可能受到日本帝国的指使。

事实上,大多数日裔从小接受美国教育,信仰美国价值观,并不“亲日”。只是不适应集中营的生活方式,才奋起反抗。但在特殊时期,任何不满的情绪都被上升到“亲日”或“亲美”的立场问题。日裔的反抗,反而加重了美国当局的不信任。

在严厉的打击下,不少日裔的信念开始动摇。约藤·北佐说:“我经历了撤离的痛苦,对民主的信念受到了攻击,但还没有被摧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东京山根更进一步,他在遭到管理人员殴打后,彻底放弃了对美国的信仰。紧接着策动了图尔湖中心的骚动,随后又遭到关押。事件传到日本后,日方认为美国是在虐待日裔,将以虐待美国战俘的方式予以报复。东京山根听说后大受感动,认为日本才是自己的祖国,随即在图尔湖建立了一个青年组织,表示愿意放弃美国公民身份回到日本。山根的想法并没有得逞,这个组织很快被美军解散,成员全被隔离审查。

当然,除了闹事的日本人,大多数日裔还是选择面对挫折,苦中作乐。他们互帮互助,把营区打扫干净,开荒种地,并建立学校和体育比赛,渐渐使冰冷的安置中心有了人情味,成了温暖的日裔之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仅如此,为了证明对美国的忠诚,11万日裔中还有8000人请愿入伍,为美国而战。尽管有议员认为“卑劣”的日本人没资格参军,但罗斯福还是力排众议,授权日裔组成442兵团赴欧洲作战。

这些矮半头、黄皮肤的“美国人”来到战场后,备受盟军歧视,但他们却奋不顾身,每次战斗都冲在最前面。最终成为二战中美军伤亡率最高和获得荣誉最多的步兵团。经此一役,民间对日裔大为改观,也为战后日裔回归社会做出铺垫。

到1945年,二战结束,日裔重获自由。442步兵团也获批前往华盛顿接受检阅,时任总统杜鲁门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你们不仅仅要和残酷的敌人作战,还要面对友军的歧视,然而你们战胜了这一切”。1988年,美国总统里根宣布,给予每个曾被“安置”的日裔美国人2万美元补偿,并就此事代表美国政府向日裔道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战中,日裔美国人遭受了远比德裔、意裔更不公正的待遇。同为轴心国,德意裔美国人受牵连者不过千人,日裔美国人却不分老幼遭受囹圄之灾。究其原因,是美国一直以来的种族主义和偏见作崇,亚洲人的勤劳习性引起了其他族裔的恐慌,和对日本战后地位评估的安排。

正是各种因素合成的政治推力,导致了驱逐政策的形成。美国虽自诩“上帝的坩埚,伟大的熔炉”,但在关键时刻,还是执行“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有罪推定。可见人类是缺乏安全感的动物,永远对不熟悉的族群保持敌意。另一个逻辑是,共同体的壮大,本质是先来者与后来者的聚合,熟悉者对陌生者的接纳。投靠者立功心切,皈依者信仰狂热,并非无知无畏,而是为子孙谋划未来。共同体,从不是没有门票的大众广场,而是交上投名状的血盟。罗马人箴言“公民死国,奴隶偷生”。意思是任何公民,只有付出鲜血和勇气,才能赢得尊重。对于中国人来说,如果因为偷生背弃祖国,远走海外,最终也同样会付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