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新中国的诞生。在欢呼的浪潮声中,没有人注意到:天安门城楼上的一名男子,早已是泪眼婆娑。这个已经40岁的中年男人,正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的长子——李葆华。

此刻,他站在天安门城楼上,远远地望着东南方向的东交民巷。那里,正是他与父亲李大钊最后一次见面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葆华晚年照片

追忆往昔,李葆华感慨万千,不由地念道:"试看将来之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父亲,您看到了么… …"

李大钊与李葆华的革命之路

随着电视剧《觉醒年代》的热播,我们在荧屏上常能看到李大钊为了革命奔波呼吁的镜头,作为国内第一个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先驱,李大钊对革命工作事无巨细,身先士卒,但也因此丢掉了爱女的性命。

1923年夏天,李大钊的女儿李钟华突发高烧,但李大钊和同志们正在开紧急会议。李大钊的妻子赵纫兰知道丈夫的脾气,所以没敢通知李大钊。

开会剧照

后来,小钟华的病情加重,迫不得已之下保姆推开房门对李大钊说:"钟华病得很厉害,她妈急得一点儿办法也没有,想跟你商量商量。"

但此时李大钊正在情绪高亢的演讲,便随口的对保姆说:"你告诉她妈,开完会我就去,你先回去吧。"

结果那天会议一直持续到深夜一,两点钟。因为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小钟华在第二天离开了人世。面对爱女早逝,李大钊心如刀绞,自责懊恼,他为女儿买了一口小棺材,亲自为她收殓。在墓碑前,李大钊读完悼念亡女的诗后,已是泣不成声。

可女儿的离世并没有让李大钊回头,他依旧为传播马克思主义革命事业不断奔走。她的大女儿李星华曾这样说:"他爱我们,可是在他坚强的心中,革命事业所占的位置,却要比妻子、儿女、个人的安危重一千倍、一万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大钊在共产国际演讲

虎父无犬子,在父亲的影响下,李葆华的思想也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他时常阅读一些进步刊物。

1925年6月3日,为反对帝国主义的暴行,李葆华、李星华参加了市民大游行。他和几个同学,打起小旗子,走上街头宣讲,并号召大家抵制日货、英货。

25日,到了全国总示威日,一向随和、内敛的李葆华,慷慨激昂地参与到游行队伍中,这个青年热血,让不少爱国人士刮目相看,而此时的李葆华刚满16岁。

这一年的7月,在北京团地委书记刘伯庄的介绍下,李葆华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李大钊在得知儿子加入共青团后,十分欣慰。此时的李大钊开始深入地和儿子讲革命工作。李大钊领导的一些活动,李葆华也积极参与。

李大钊当北大图书馆主任时照片

但革命哪有一帆风顺的。刚参与革命没多久,李葆华便认识到了革命的残酷性,正应了毛主席的一句名言"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 …"

1926年3月18日,李大钊、徐谦等人领导5000多人在北京召开了"反对八国最后通碟国民大会",并提出了"驱逐八国公使,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等要求。

原本合理的诉求,却遭到了段祺瑞政府的残酷镇压,"三一八"惨案发生时,李葆华也在请愿的人群中,当时他不慎跌倒,几个不幸中弹的人压在了他的身上,让他逃过一劫。

"三一八"惨案导致46人遇难,200多人受伤。李大钊不愿退步,也遭到殴打,致使头部和手部受伤。

参加游行的学生

这次经历,给李葆华带来极大震撼。原来,革命是真的要流血、牺牲的。也许是想通了这点,在后来面对父亲李大钊遇害时,李葆华才表现出超乎常人的坚韧。

李大钊慷慨就义,李葆华"子承父业"

对于牺牲这件事,李大钊其实早有预料。

在段祺瑞垮台之后,占领北京的,是绿林出身的奉系军阀张作霖。对于他的为人,北京城内的仁人志士,其实早有耳闻。

李大钊的好友沈尹默,就曾郑重告诫过李葆华:"转告你父亲,一定要小心,张作霖这个红胡子是杀人不眨眼的啊!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军阀张作霖

李葆华回到家,自然向父亲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对此,李大钊不为所动。

随着局势的紧张,赵纫兰也为丈夫的安危担心起来。在李大钊遇害之前,她不止一次劝丈夫暂时离开北京避难。

可李大钊的回答是:"不是跟你说过吗?我离开了,北京的工作交给谁?"

1927年4月6日,张作霖向李大钊挥起了屠刀。李大钊、赵纫兰以及李星华、李炎华等人,相继被捕入狱。

李星华(右)、李炎华(中)、李光华(左)姐弟三人合影

按照《顺天时报》的报道:"(李大钊)态度极为镇静,自称为马克思学说之崇信者,故加入共产党。对于其他之一切行为,则谓概不知之,关防甚严。"

面对反动当局的威逼利诱,李大钊立场坚定,并未低头。见此情形,敌人用竹签钉进他的指缝,拔掉他的指甲,妄图以酷刑让李大钊屈服。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此时的李大钊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十几天后,李大钊被送上了审讯庭,对于这次见面,女儿李星华在回忆文章里这样写道: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起来了。

李星华照片

"不许乱喊!"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这是我的妻子。"他指着母亲说。接着他又指了一下我和妹妹,"这是我的两个女孩子。"

"她是你最大的孩子吗?"法官指着我问父亲。

"是的,我是最大的。"我怕父亲说出哥哥来,就这样抢着说了,我不知道当时哪里来的机智和勇敢。

"不要多嘴!"法官怒气冲冲的,又拿起他面前那块木板狠狠地拍了几下。

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法官命令把我们押下去。我们就这样跟父亲见了一面,匆匆分别了。想不到这竟是我们最后的一次见面。

28日下午,李大钊被疯狂地反动当局处以绞刑,牺牲时年仅38岁。《晨报》报道:"首登绞刑台者为李大钊,闻神色未变,从容就死。"

李大钊牺牲的刑场

就在李大钊遇害的当天,赵纫兰母女被释放出来,京师警察厅勒令她们在限定时间内离开北京。

5月10日,赵纫兰带着几个孩子返回故乡。路上,赵纫兰频频向北望去,心里还在担忧着不见踪迹的长子李葆华。

此时的李葆华,在哪呢?

说来也巧,李大钊以及妻女被捕的当天,长子李葆华因清明放假,正在沈士远教授家中作客。在得知李大钊被捕的第二天,他的好友沈尹默便打了招呼,把李葆华送到了李大钊挚友周作人家中藏身。

4月29日,沈、周二人得知李大钊遇害,极为震惊,悲痛之余,他们纠结了许久,以"令尊为主义而牺牲,本是预先有觉悟的"来安慰李葆华。

但李葆华对父亲牺牲的消息,很是镇定,周作人后来回忆道:"及至说了,乃等于没有说,因为他的镇定有觉悟,远在说话人之上。听了之后又仔细看报,默然退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作人照片

革命,是需要流血、需要牺牲的。李葆华尽管在"三一八"惨案认识到了这一点,但面对父亲的离去,他又怎能不暗自悲痛呢。这种失去至亲的痛苦让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敢再看相关报道。

但是,李大钊的慷慨就义,并没有改变李葆华对革命的态度,反而让他更加坚定地沿着父亲的理想继续走下去,因为他深知父亲探索的道路是一条彻底改变中国的光明之路。

毛主席点名要见李葆华

李大钊对李葆华的影响不仅仅是父亲对社会主义救中国理念的坚持精神,也是人格,品性上的言传身教。

电视剧《觉醒年代》中,有这样一幕:李大钊为了救一个工人的孩子,他不惜变卖了自己仅有的衣服、鞋子,换得四元大洋。随后,李大钊又向友人借了三十元大洋,将这些钱拿给了工人。

《觉醒年代》剧照中李大钊当衣服换钱

这里面有一个细节,他并非首先去问友人借钱,而是先将自己的衣服当了,钱不够这才去借,这便是他为人处世的原则,尽力所能及之事,但又很讲规矩。

历史上真实的李大钊,也是如此。当时,李大钊在多个高校担任兼职教授,每个月都有一笔丰厚收入。可他的家庭条件,非但不富裕,还有些拮据。

要知道,李大钊不抽烟、不喝酒,在吃穿住行这方面,更是从不讲究。李大钊的收入,除了每个月交给家里的三五十元之外,剩下的钱全都花在了党的活动经费,救助贫困工人,学生上。

正是这种乐于助人,清廉的风气,让李大钊受到了很多同仁和同学的尊敬。以致于他后来遇害之后,很多人都甘愿冒着生命危险,替他照顾家小。

更加难得的是,李大钊的夫人赵纫兰,也是一位贤妻。对于丈夫的慷慨,她从未有过不满意见。受丈夫的影响,赵纫兰也会主动帮助人。

李大钊和妻子赵纫兰

有一年的深秋,一个青年即将到外地工作,临行前来向老师李大钊告别。赵纫兰见他身上穿得单薄,便把刚为李葆华所做的棉袍送给了他。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耳濡目染之下,李葆华也继承到了这些优良品质。

1937年"九一八"事变后,李葆华毅然放弃在日本的学业,回到祖国,辗转在上海、北平等地从事地下工作,在这段岁月中,李葆华没有利用父亲的光环,化名"赵振声",默默的为党奉献着。

抗战胜利后,李葆华的弟弟李光华被组织委派到冀东工作。路上,李光华特意到张家口见了哥哥一面。无事不登三宝殿,李光华想要去城市工作,希望时任晋察冀中央局任组织部部长的李葆华助他一臂之力。

李光华表达了自己对城市工作的渴望,可李葆华始终都没有接这个话茬。见此,李光华便知道了:自己这个大哥,与父亲李大钊一样,讲原则,不会为自己"开后门"。

李葆华(左二)、李星华(左三)、李光华(左四)、李欣华(左一)合影

事实上,李葆华当时还没有恢复身份,仍以"赵振声"自居,即便他这样做了,也没有人知道他是李大钊之子。但是李葆华紧紧牢记着父亲李大钊对他的教诲,不将个人感情掺杂到工作中。

1949年1月31日,北平宣布和平解放之后,因为要担任北平市第二副书记,李葆华这才恢复了自己的真实身份。

和他工作多年的同仁们,先是一愣,随后又露出一副果不其然的神情。怪不得,这个"赵振声"如此清廉高尚,原来是李大钊之子啊!

事实上,李葆华的同事所言非虚。早在上海负责《留日学生会会刊》编辑工作之时,李葆华就总是率先垂范。

生活中,李葆华艰苦、朴素,和大钊先生一样,不讲究;可对待革命,他们父子二人又是同样的勇敢、不屈,每当在集会、游行、示威活动中,李葆华总是大义凛然地走在最前列。

多年的革命生涯结束之后,李葆华恢复真实身份,走上台前,成为了我党的高级干部。在担任央行行长、党组书记的时候,李葆华依旧以身作则,对子女言传身教。

李葆华和夫人合影

在全国住房紧缺之时,他殚精竭虑,时刻为人民群众而考虑;后来,大家的生活好了起来,一座座高楼平地而起,李葆华却仍住在一间旧房之内。

"墙是石灰墙,地是水泥地,家具皆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旧物,老旧的三合板家具、人造革蒙皮的椅子,客厅的沙发坐下就是一个坑。"

后来,房管部门免费服务为住户铺设地板,李葆华的孩子趁着父亲不在家,便拿钥匙偷偷开了门。李葆华知道后,大发雷霆,批评他浪费国家财产。

这样的李葆华,与当年的大钊先生,可谓是一脉相承。革命烈士的后代国家,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1965年,毛主席乘坐的列车路过安徽蚌埠,说道:"一定要让李葆华来见见我。"

这时的毛主席,回想起自己当年与李大钊见面的场景。作为国内第一个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李大钊的演说《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给青年时期的毛主席带来极大的影响。

后来,毛主席回忆道:"我在李大钊手下担任国立北京大学图书馆助理员的时候,曾经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他是我真正的老师,没有他的指点和教导,我今天还不知道在哪里呢!"

毛主席视察照片

正是这样的经历,让毛主席对于李大钊的后人,也十分关心。李葆华到来之后,毛主席先跟他谈了工作上的事情,然后又关切问道:"家里还有什么人?"

李葆华一一说明了自己几个弟妹的去向,毛主席听了之后很是满意。

家风代代相传,李大钊孙子获"七一勋章"

李大钊与赵纫兰共育有6个子女,除了早逝的李钟华,其他孩子也都低调,简朴的生活,继承了家父的风范,堪称一门清廉。

长子李葆华,身为大哥,他继承了父亲未完成的革命事业。在抗战时期、解放时期以及新中国时期,都表现突出,为人所敬重。在安徽工作时,他一度被誉为"李青天"。

李葆华在水库指挥工作

长女李星华,李大钊遇害后,李星华随母亲返回家乡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从此担起了家庭的重担,1932年,李星华加入共产党,也参与了地下革命工作。

在与丈夫贾芝结缘后,李星华辗转来到延安,并长期在此地教书。她的学生,大多是烈士子女和前线将士的家属。对于这些孩子,李星华不辞劳苦,甚至自己补贴,对他们照顾有加。

李星华还写有一篇文章《十六年前的回忆》,记述了她与父亲之间的点滴,以及父亲遇害的当天经过。最初发表于1943年的《解放日报》上,后被收录到小学语文课本中,相信不少读者还有印象。

次子李光华,李光华的女儿李虹曾回忆:父亲长得很像爷爷李大钊,就连周恩来、刘少奇都颇为感慨。当然,不仅是相貌,自从被哥哥拒绝到城市工作后,李光华也在反省,以父亲的标准要求自己。

李葆华陪周总理视察

在唐山工作时,李光华和工人们的关系十分融洽,有很高的威信,当年李大钊积极资助工人群体,而李光华也把自己的住所搬到了工人宿舍,吃穿住行皆与工人们一致。

此外,李大钊的次女李炎华、幼子李欣华,也和父亲,姐姐一样在教育事业默默耕耘。李炎华曾长期在教育一线工作,而李欣华在教育系统中有所成就,曾任北京门头沟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兼教师进修学院校长。

李大钊去世时,李炎华8岁、李光华4岁、李欣华更是在襁褓之中,与父亲接触不多。

所以,只能从哥哥,姐姐口中得知父亲的点滴生活,在了解到父亲李大钊的经历后,姐弟几人也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以父亲为榜样,勤恳工作,不给父亲抹黑丢脸。

1983年,李大钊后人全家福,后排左二为李宏塔

无独有偶,李大钊的孙辈,虽然从事于各种行业,但也在生活中简朴,低调,工作上兢兢业业。

对此,李葆华的女儿李乐群回忆道:"父亲工作繁忙,哪有时间和子女讲大道理,更多的是身教重于言传。自己从小生活便是如此,习惯了。"

正如前面提到的,李葆华虽然曾担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但对于各种日常花销,则是能省就省,不浪费国家财产。而且,一生清廉。

在安徽工作时,有人给李家送来了几包葡萄干。李葆华的小儿子不清楚葡萄干的来历,便吃掉了小半包。李葆华回到家,知道了这件事后,将李宏塔狠狠批评了一顿,并且退了葡萄干的钱。

1990年,李宏塔(左)陪父亲李葆华(右)在家中下棋

有些人劝说李葆华,未免对孩子太严格了。但李葆华反而郑重说道:"虽是小事,但我不愿孩子从小沾染坏习气。"

这件事,也让李宏塔记忆犹新。在日后的工作、生活中,李宏塔都牢记着祖父、父亲的光辉历史,保持清廉作风,他还曾任安徽省民政厅厅长、安徽省政协副主席。

今年的6月29日,李宏塔荣获"七一勋章",他坦言道:"老一辈人一直在给我做榜样,我做得还远远不够。"

“七一勋章”获得者李宏塔

李大钊牺牲时,家里的财产只有一块钱;李葆华去世时,也没有留下值钱的财产。但他们父子二人,都留下了最为宝贵的精神遗产,以此激励着子孙后代的前行。

正如李宏塔的姐姐李乐群曾说的:"我们不需要什么遗产,李大钊的子孙有精神遗产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