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战争时期,随着三大战役的顺利进行,蒋介石还妄图以长江天险为屏障,继续负隅顽抗。

怎料得,短短几个月的工夫,我人民解放军就以虎跃龙腾之势,横渡浩浩长江,吹响了冲向胜利的号角。

正所谓:“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浩浩荡荡的人民军队乘坐着一艘艘渔船木舟,谱写了解放战争最后的壮美画卷。

不过,在看到我们的解放军战士奋勇杀敌的英姿的同时,也不能忘记在这场伟大战役中付出了巨大努力与牺牲的人民群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渡江战役照片

正如陈毅同志所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而如果将这句话化用一下,也可以说:渡江战役的胜利,同样是沿岸的人民群众用渔船荡出来的。

在当时的安徽无为县,就曾有过一个名为马毛姐的小姑娘,她曾在渡江战役期间最先驾驶船只靠岸,其队伍因此被冠以“渡江第一船”的荣誉,她自己也被授予“渡江英雄”和“支前模范”的荣誉称号。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她才仅仅只有十四岁。后来,毛主席还曾邀请她参加国庆典礼,给她留下了:“马毛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题词。

2021年的6月29日,在人民大会堂,国家为已经八十六岁高龄的英雄马毛姐授予“七一勋章”荣誉。那马毛姐是怎样成长为一个英雄人物的呢?

马毛姐获得“七一勋章”

红旗飘飞在无为

马毛姐是安徽无为县人,于1935年出生在马坝村一个贫苦的渔民家庭。她本来并不叫马毛姐,而是叫做马三姐,之所以会有这个名字,是因为她在家中排行第三。

马毛姐的父母一共生育了十三个孩子,但其中的七个都夭折了,马毛姐幸而长大成人。

本身作为旧社会的渔民家庭,马毛姐的家境就十分地寒苦,再加上家里兄弟姐妹众多,父母肩头的担子很是沉重。

在旧社会,穷苦人家的孩子如果养不下去,如果是女孩,往往都会被送给大户人家做童养媳。在马毛姐九岁的那一年,她也遭到了这样不幸,母亲把马毛姐送给了当地的一户人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身为童养媳的姑娘大抵都很难在婆家得到正眼看待,不被虐待都已经是幸运了。马毛姐的婆家对她就十分苛刻,她不仅要在婆家干各种各样的活,更是经常受到婆婆的打骂。

要知道,当时的马毛姐还只是一个九岁的孩子,放在现在也就是小学的年纪,正是承欢于父母膝下,受爷爷奶奶疼爱的年纪。

而在旧社会,穷苦人家的孩子是没有机会感受这份童年幸福的,留待他们的只有这个社会的冰冷与残酷。

在婆家的日子里,马毛姐就已经要做饭刷锅,这对她来说是一个不容易做到的事情。因为灶台往往都很高,而马毛姐这时候的个子还是太矮了,刷锅对她来说很是吃力。

有一次,因为凳子没站稳,马毛姐摔倒在了厨房里,额头撞到了灶台上,顿时血流不止,这次的意外也在她的额头留下了一个永久的疤痕。

这真是一段苦痛的经历,对于一个正是青春妙龄的姑娘来说,额头的伤疤或许可以痊愈,但留在心底的伤痕却是抚不平的。

马毛姐是一个不幸的人,但同时她又是幸运的,因为在她十三岁那一年,也就是她作为童养媳的第四个年头,解放军来到了安徽无为。

解放军是人民的军队,其目标就是解放中国社会所有的劳苦大众,打碎一切的不平等与压迫。

解放军在解放无为县之后,很快就着手实施土改工作,在打击土豪劣绅,给农民分配土地,解放妇女群众等方面积极作为,终于将压在当地人民肩头的这座“大山”移平了。

马毛姐回家了,再次做回了那个天真烂漫的少女,她也不用担心家庭的生计问题,解放区的人民已经拥有了一个新生活。

不仅如此,在解放军到来之后,他们不仅不会像旧军队那样对人民巧取豪夺,反而会帮群众做事情,种田、插秧、捕鱼......什么活都会帮着做。

插秧

至此,那些本来还满怀戒心的群众终于明白了,这是一支有别于任何旧军队的军队,是一支值得信赖与拥护的人民军队。

人民总是淳朴的,他们或许没有太高的知识文化,但他们也懂得那些朴素的道理:谁依靠人民,服务人民,为人民着想,人民就拥护谁。

这一点,蒋介石做不到,他手下的军阀豪强也做不到,但共产党以及人民军队可以做到,那人心的归属自然是可以想见的。

小小机灵鬼

因为解放军的到来,马毛姐的人生命运得到改变,她对解放军的作为也是看在眼里,小姑娘打心眼里崇敬与爱戴我们可爱的人民子弟兵。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瑶”,在马毛姐的心里,解放军为她们做了这么多事,她也想着能够为解放军做一些事情,这个想法一直就放在她心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准备渡江战役

转眼间来到了1949年的开春时分,在马坝村的村头,突然贴了一张告示,一大群人围着观看,好奇的马毛姐也凑了上去。只不过,因为没有读过书,马毛姐并不能看懂告示的内容。

马毛姐转头问自己的哥哥告示上写了啥,她的哥哥回答说:“解放军要征用村子里的船,过江打蒋匪军。”听到这,马毛姐顿时一脸兴奋,难道她一直期待的事这就可以做成了吗?

不等哥哥再说一句,马毛姐已经飞快地跑回了家。“砰”的一声,家里的木门被猛地推开,屋子里的马家爹娘抬头看见自家的姑娘风风火火的闯进了门,也不知道发生了啥。马毛姐一脸兴奋地对父母说:“我要过江去,去总统府抓蒋介石。”

一句话把父母都给说愣住了,这姑娘莫不是在说胡话,哪怕是她哥说这话,父母都只当是犯傻,更何况是一个只有十四岁的小姑娘。

马毛姐告诉父母,解放军要过江,需要征用村里的船只,同时还要村里会划船的老百姓帮忙送他们过江。马毛姐自认是在江边长大的,摇个船那自然不在话下,因此对此事十分上心。

渡江战役的船只

对此,做父母的当然不能赞同,这哪里只是摇个船那么简单,那是要上战场,子弹又不长眼睛,出了事可怎么办。

马毛姐一再央求父母,但始终没能获得准许,她灵机一动,对父母说:“那我帮着解放军运几天的粮食总可以吧?”

被她磨了这么半天,父母也早已不胜其烦,想想运粮食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就随着她去了。

得到准许的马毛姐,兴高采烈地拉着哥哥一起去了凤凰井村,解放军在那里设立了报名点,想要参加渡江行动,都要在这里参加报名选拔。

很显然,马毛姐是瞒着父母偷偷来这报名的,她的哥哥也去,而宠溺妹妹的哥哥也拗不过这个小丫头,只能把她也带上。

紧接着,又一个难题摆在马毛姐面前:参加选拔要年满十八周岁。不过,马毛姐倒也不担心这个问题,当轮到她的时候,工作人员问她多大了,她毫不生怯地回答:“十八岁啦!”工作人员一脸疑惑地打量着面前这个瘦小的姑娘,看起来一点都不像十八岁的样子。

马毛姐回忆当年的往事

面对工作人员的疑惑,马毛姐鼓起勇气说:“今年刚满十八岁,你别看我个子小,驾船可厉害了呢!”这下,工作人员都被她给逗乐了,这才把她的名字写了上去。

看到自己已经顺利入选,马毛姐的心里别提多么开心了,她已经想象着自己驾着船在枪林弹雨中横渡长江时意气风发的模样了。

然而,尽管这个小姑娘满怀热情,但因为毕竟是上战场,周围的村民一个个心里还是有畏惧情绪,报名的人并不是很多,致使征工工作进行地很不顺利。

解放军想要横渡长江,就必须赶在汛期到来之前进行,否则等到长江涨水,渡江作战的难度就要增加很多。想到这,马毛姐和哥哥心里都很着急,他们两个也积极行动起来,跟着工作人员一起在当地挨家挨户的做宣传。

马毛姐送解放军过江的雕塑

因为兄妹俩毕竟是当地人,和本地渔民关系熟,别人一看一个小姑娘都敢去,自己一个大老爷们还能缩在家里不成,一个个也都踊跃报名。

一周的时间里,解放军就完成了征召指标,募集了两百条船只以及船工。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们就在江边组织培训,由船工教解放军战士游泳和驾船,而解放军战士则教船工怎么打枪和扔手榴弹,甚至包括文化课。

和首长顶牛的小姑娘

时间很快就来到了1949年的4月20日,在那天的下午,两个解放军战士来到渔村通知船工们一起在解放军驻地开会,马毛姐兄妹俩人也都来了,马毛姐心里已经有预感,自己期盼已久的时刻终于要到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一天,部队里杀了一头猪,请大伙饱餐一顿。在饭后,部队的首长对船工们宣布,渡江的时间就在当晚,这让马毛姐为之兴奋。

不久,首长又宣布了另外一件事情,部队里要求由四条船只组成突击船,为后续部队开路,至于船工则自愿报名。开在最前头肯定是一件颇为荣耀的事,但同时也意味着是最危险的。

就在大伙都踌躇的时候,马毛姐又站了出来,她兴冲冲的跑到前头对首长说:“我家全愿意参加突击队!”

一看妹妹喊了出来,哥哥也赶紧举起了手,紧接着就又有三个渔民举了手。部队首长对此大为惊讶,没想到带头举手的竟然是一个小姑娘,他不由得赞叹说:“真是人小胆不小!”

很快,突击队的人选已经确定好了,大家都各自回去做好准备,当晚要在码头集结。到了晚上的时候,马毛姐和哥哥一起来到了约定地点,她按捺不住心里的激动,早早就跳上了船,只等军令发出。

没成想,等到快开船的时候,一个首长来视察工作,他看到突击船队的船头居然站了一个小姑娘,不由得脸色拉了下来:“你这小姑娘,在这干什么?”

渡江战役前准备船只

马毛姐赶紧回答:“送你们过江嘛!”马毛姐没想到,首长突然发起了脾气:“胡闹!你这小姑娘才多大啊,怎么能够送战士们过江,一会动起枪炮来,你吓哭了可就暴露目标了,那不是耽误事情吗?”

首长说完了话,立即吩咐自己的警卫员,把马毛姐从船上带了下来,要送她回家。

自己期盼了这么久的事情,突然生了这么一个变故,马毛姐哪能愿意,她对首长说:“我全家都是渔民,我打小就在江边长大,长江里的门道,我可比你们清楚。”

部队首长也是没想到,这小姑娘人看起来不大,脾气倒是不小,他收起此前的冷脸,转而笑着说:“你要是不走,我就不要你家的船了,让战士们换个船坐。”

首长的这句话可把马毛姐急坏了,部队马上就要出发了,这时候换船肯定耽误事。看着这个首长固执的态度,她知道自己是拗不过了,她说:“哼,走就走”,马毛姐紧接着下了船。

看到马毛姐已经下船,首长瞅瞅时间也不早了,等到令旗向船队发出出发的信号,他也转身离开了。

等首长一转身,马毛姐环顾四下,终于看到了一根竹篙,她赶紧捡起来,趁着船只还没有走远,一个撑杆跳就稳稳地落在了船尾。因为是夜间,四下里一片漆黑,而马毛姐人又十分瘦小,所以她落在船上后,大家都没有察觉。

马毛姐运送解放军的船只

等到船到了江心,马毛姐突然从船舱里钻了出来,这可给哥哥吓了一跳,但这时候就是想送她回去也办不到了,只能就这么带着她。

十四岁的一等功臣

船队依旧在静悄悄地向前摸进,四下里一片寂静。突然,敌人向着夜空打了几发信号弹,刹那间夜如白昼,上百条船当即暴露在了敌人的视野里,与此同时,敌人也开始疯狂倾泻火力,炮弹不断在江中炸开,掀起阵阵浪涛。

不一会儿,就有两条船被击沉了。见此情景,考虑到哥哥视力不太好,马毛姐赶紧让哥哥在前舱升船篷,自己则跑到后舱划桨掌舵。

在马毛姐的耳边,不断有子弹飞过的呼啸声,而炮弹的轰鸣震得她耳朵里嗡嗡直响,但她没有丝毫惧怕,镇定自若地继续划船,那副沉稳的模样让人很难相信她只是一个十四岁的姑娘。

渡江战役战场

前进的过程中,一颗流弹飞过,击中了她的右臂,马毛姐感到一阵剧痛传来,但她那时也分不清胳膊上流淌的是血还是水,只管向前划船。

终于,船只靠岸了,船上的战士们纷纷冲出船舱,向着碉堡发起冲击。但是,敌人的火力十分凶猛,他们不仅构置了碉堡阵地,还布置了地雷阵。

此时,马毛姐又冲了出来,她对着士兵们喊:“这些碉堡我们熟悉,我知道地雷埋在哪,都跟我走。”听她这么一喊,大家都尾随着她的脚步,迅速绕过地雷阵,挺进到碉堡之下。

战士们迅速行动,使用各式武器攻击敌人的碉堡。不一会儿,敌人的碉堡就一个接一个地被摧毁了,这其中有一个还是马毛姐用手榴弹炸掉的。

在这之后,马毛姐回到了江边,继续驾驶船只救护落水的士兵。那还是初春时节,马毛姐身上还穿着薄棉袄,在水里游来游去,棉花吸了水就变得异常沉重,更何况她还负着伤。

马毛姐渡江时穿的棉袄

可就是这样,她一连从水里拉起好几个战士。在终于失去体力之后,哥哥把她从水里捞了上来送到岸边。

在经过休息之后,恢复了体力的马毛姐继续加入战斗。在一个晚上的时间里,她和哥哥一起往返长江六趟,将九十多名战士送到了对岸。

天终于放亮了,已经累得精疲力尽的马毛姐看着恢复寂静的长江两岸,不由得心满意足。她尽自己所能,做到了自己想做的,还做得十分优秀。

战后查明,马毛姐所驾驶的船只,是中路军突击队之中第一艘抵达对岸的船只,是“渡江第一船”。

在渡江战役结束后,马毛姐回到了家中,又回归了自己平静的生活。此时的她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人生已经随着这场战役的进行而再次改变。

不久之后的某一天,马毛姐正在和家人在田里插秧,突然听到一阵锣鼓喧天,乌泱泱的一群人涌到了她家门前。

原来,华东野战军司令部给马毛姐授予了“一等渡江功臣”和“支前模范”的荣誉,大家都是来报喜的。

马毛姐获得的奖状

紧接着,无为县政府也组织了庆功大会,专门表彰了马毛姐,还让她骑着高头大马戴着大红花,在县城里游行庆祝。

对于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来说,这可能是几辈子都没有过的荣耀,此前还不允许女儿参加渡江作战的马家爹娘,此时也都乐呵呵地听着别人对自己家的赞誉。

去北京看毛主席

很快,安徽无为有个十四岁的一等功臣的事迹传遍国内,毛主席也听说了,鉴于不久之后就要举行开国大典,毛主席亲自提笔,写了一封邀请函,想要亲自见见她。

当邮差带着信件来到马家的时候,父母亲看着邮差递过来的信件不由得纳了闷,自己家可没有书信来往的亲戚,怎么会有一封写给他们的信呢?

再三确认之后,马家人接过了信件,但是因为不识字,又拜托邮差讲给他们,这才得知这是毛主席亲自写给他们女儿的信,想要邀请马毛姐去北京。这个消息在全村都引起轰动,大家都在慨叹马家此时的殊荣。

马毛姐的军功章

但是,在收到这封信之后,高兴之余,马家人却愁了起来。马毛姐毕竟是一个只有十四岁的姑娘家,家里人不放心她一个人去北京,而马家家境贫寒,也是实在没有能力送她过去。

最终,几经权衡,马毛姐选择放弃了这个机会,尽管她是那么的想去。对于她来说,这可能是一辈子的遗憾了,且不论普通人想见毛主席是一件多么难得的事,开国大典这样的伟大历史事件也不会再有第二次,这实在让她痛心。

不过,马毛姐是一个朴实勤恳的人,她觉得她能拥有现在这样一个平稳而有尊严的生活,已经是人生最大的幸运,也已经感到知足。

命运女神没有就此忘记这个孩子,在两年后又给了她一个圆梦的机会。时值1951年的国庆典礼,毛主席回想起上次的疏忽,也觉得颇为遗憾,一直还想再见见这个小姑娘。

于是,毛主席再次提笔,给马毛姐写了一请柬,邀请她参加今年的国庆典礼。这一次,马毛姐将随着安徽省的领导一起前往北京。

当马毛姐在家中,在一群人的围观下,听村支书读毛主席的邀请函的时候,她的心里早已是翻江倒海般地激动与兴奋。

是啊,自己为国家所做出的的贡献,能够一直被国家领导人所铭记,对谁来说都是一件幸福的事。

终于,马毛姐在全村的护送下,坐着省委的车子离开马坝村前往省城,并踏上了去北京的列车。在1951年的9月29日下午,毛主席在中南海的怀仁堂宴请来自全国的,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的代表们,马毛姐就位列其中。

马毛姐参加表彰大会

当马毛姐被安排去给毛主席敬酒的时候,毛主席故作神秘地说:“我猜你就是那个我请了两次的小姑娘吧?”

马毛姐脸涨得通红,赶紧回答:“就是我。”毛主席开怀一笑:“这可是英雄敬的酒,我得喝”,说完,他就一饮而尽。

毛主席给她起名字

马毛姐的北京之行还没有结束,她在三天后又和毛主席等人以及全国的代表们一起去看京剧,她当时就坐在毛主席和周总理中间。

也是在这次,毛主席问起她的名字,马毛姐颇为紧张地回答:“我没有名字,因为排行老三他们都叫我马三姐。”毛主席笑了笑说:“我们的小英雄,怎么能没有名字?”

而在第二天,毛主席又派人邀请马毛姐去他的家里做客,并向自己的两个女儿介绍了她。

这时,毛主席想起小姑娘还没有名字的事,这才提议说:“你还没有名字,不如就叫马毛姐怎么样?马是你的姓,第二个字跟着我的姓。”

毛主席和马毛姐合影

也是从那时开始,马三姐才改名叫马毛姐,这也成为她光辉历史的见证。

那一天,毛主席留马毛姐在家里吃了饭,饭桌上摆了四菜一汤。因为毛主席是湖南人,湖南人嗜好吃辣,但马毛姐是安徽人,安徽人吃辣椒不是很厉害,心思细腻的毛主席特地把不辣的菜放到马毛姐的面前,给她夹菜的时候,也会把辣椒挑出来。

在看到马毛姐身上穿着夏衣之后,考虑到天气慢慢转冷了,毛主席还特意吩咐人给她做两套衣服御寒。

在饭桌上,毛主席问马毛姐:“你识字吗?”

看到马毛姐摇了摇头,毛主席又问她:“想不想留在北京上学啊?”

马毛姐想了想,她摇头拒绝了,她还没做好离开家乡的准备,而且在安徽,她现在也有学可上。

见此,毛主席也没有再劝她,而是转身从书架上拿了一个笔记本,并郑重地在上面写下“马毛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毛泽东”,然后把这个本子送给了马毛姐。

这之后,马毛姐回到了家乡,她先是在家乡上学,毕业后进了工厂做工人。

马毛姐在工厂工作照

从学校走进工厂,马毛姐始终都对毛主席对她的教诲铭记于心,不论是在学业上还是在工作上,她都勤勤恳恳,认真踏实。更难能可贵的是,马毛姐也将毛主席那般克己奉公的精神也学习了下来。

她从不以一等功臣自傲,更不允许自己的家人乃至后来的她的孩子借着她的名声谋私利,更不会为他们走后门。所以,马毛姐一家始终都是以一个普普通通却又正直努力的方式在生活。

毛主席留给马毛姐的礼物,在1954年因为一场洪水被冲走了,但毛主席留给马毛姐的精神财富却让她受用终身,乃至成为她留给下一代的宝贵财富。

马毛姐在毛主席照片前留影

时至今日,马毛姐已经从工作岗位上离休,但她依然积极参与社区工作,为社会贡献着她的一点力量。

马毛姐的故事只是一个缩影,她是一个经历过旧社会的黑暗,认识到我党的伟大,并因之拥护我党。她深刻地爱着这个国家,并愿意为最终实现这一切而奉献自我。

这样的人,在当时何止万千,正是这亿万人朝着同一个梦想而奋进,才使得中国历史揭开了一个崭新的篇章。

谨以此文向为新中国成立,富强而奋斗的伟大革命先烈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