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是个注定要载入史册的年份,这一年有南方冰雪灾害、汶川大地震等牵动国人的天灾,但也有北京奥运会、神七飞天这样的举世瞩目的盛事。同一年,在江西南昌发生了一件相比之下,无足轻重的小事——一栋老楼失火了。

这一年的11月,江西省政府大院的一栋三层老楼失火了,家中无人,消防员破开门窗,这才及时救火。万幸的是,房间受损并不严重,只有书房被烧毁了,其余房间只是被烟浸染熏黑了,而这栋老房子的主人此时正住在医院,所以说这次火灾并没有什么大的危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这堂堂省政府内的房子却让消防员们目瞪口呆。整个房间几乎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沙发、桌椅、书柜都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东西,上面数不清的坑坑洼洼似乎在向外人诉说他们的悠久历史。

这家里的窗帘都花花绿绿、五彩斑斓,仔细一看原来是由各种各样的补丁拼接而成的。在2008年的南昌,可以说这些家具扔到大街上可能都不会有人去捡。

消防员们扑灭着火点后对这个房子大感奇怪,省政府大院怎么还有这么破的房子,就是2008年时的普通工人家庭也不会如此简单、朴素,甚至可以说是寒酸。

有的人在客厅上两幅已被熏的乌漆麻黑的老照片上发现了一些端倪,一副是抱着一个孩子的男人,有的消防员认出了,他是毛主席的弟弟毛泽民,另一幅许多人则认不出来,他其实是方志敏烈士的胞弟方志纯。

毛泽民抱着儿子照片

那这个房子的主人究竟是谁?现在我们可以揭晓答案,她是传奇女革命家,毛主席的弟媳——朱旦华。

少年刻苦,勤俭为家

1911年,朱旦华出生于浙江慈溪的一个普通家庭,本名姚秀霞。她的父亲很有生意头脑,在那个旧社会里也能保证妻女吃喝不愁。但随着妻子接连生产,朱旦华最终共有十个兄弟姐妹,她是老二。

由于孩子的增多,家里的开销陡然之间大了起来,没办法,为了能够养活全家人,她父亲与人合作,前往上海开了一间土布铺子。

但吃人不吐骨头的大上海十里洋场岂是同慈溪县城里一样好做生意,她父亲既没有撑腰的后台,又不愿意请送吃喝,很快地土布店就陷入了经营危机,面临着歇业走人的危险。也正是在旧上海长大的童年,让朱旦华知道了明与暗,善与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年轻时的朱旦华

一边是朱门酒肉臭,一边是路有冻死骨。一边是神色倨傲、飞扬跋扈的租界洋人,一边是受尽欺压、历经苦楚的底层百姓。这时的朱旦华已经察觉这样的生活不应该,但她此时还没有勇气走上革命的道路。

1925年,朱旦华小学毕业了。家中的日子每况愈下,她得不到上中学的支持,于是她发奋读书,考上了上海一所免费的女子中学——上海务本女子中学。

不但如此,为了减少家庭的负担,她刻苦学习,在毕业之后直接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留校任教,这充分证明了朱旦华的聪慧、勤俭。或许朱旦华本该过着这样平平淡淡的生活一辈子,可是国难的到来,使她的人生发生了巨大的转折!

朱旦华中学毕业后工作了将近十年,这十年间她的工资统统交给了父母,以补贴家用,养育弟弟妹妹们。这十年朱旦华表面上过得十分平静,但报纸上国家的动荡不安却常常刺激着她报国的心。

她有一种迫切的冲动,不再是只在讲台上宣传革命思想,而是立刻投身革命,为这个国家独立富强而努力。

可每当她有这些冲动的时候,她又必须忍住,否则年幼的弟弟妹妹们该如何生活?父亲的店铺早已倒闭,只能做些杂活,巨大的家庭负担是朱旦华不敢轻易离开自己的岗位。但“七七事变”彻底改变了这一切。

青年朱旦华知书达理

投身革命,远赴新疆

1937年7月7日,日寇悍然发动“七七事变”,妄图三个月灭亡中国。为了救亡图存,许多大学生或投笔从戎,或知识报国。而朱旦华则选择了第一条路,她去了延安。

日军开始侵华,靠近上海后,学校被迫关闭。失去了生计的朱旦华又担心家人的温饱,又对国家前途命运感到十分迷茫。就在这时,她从友人的书信中得知了革命圣地延安。

她拜读了我党宣传革命思想的一份刊物《解放周刊》。读完这本薄薄的杂志之后,压抑在朱旦华心里十几年的情感终于爆发了,她知道现在弟弟妹妹开始长大了,她不止要照顾自己的小家庭,更应该为了这四万万人的大“家庭”而奔波。

她写信给已在延安的同学,表达了打算参加革命的迫切愿望,他在信中是这样写的:“我同所有的热血青年一样,无比向往着革命圣地延安,请组织上允许我动身前往。”

革命圣地延安

朱旦华克服了一切苦难,离开上海之前,她告别了老泪纵横的年迈父母,决心为民族、为国家作出一番贡献。由于战乱她辗转多地,到了1937年11月,延安已经刮起了刺骨寒风的时候,她总算到达了这里。

到达延安的朱旦华被编入陕北公学学习,这里当时汇聚了来自各个地区的有志革命青年。在这里,朱旦华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以前许多使她困惑的问题迎刃而解,她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逐渐有了希冀。

她凭借着优异的表现,三个月后就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正式党员,这不得不说是她努力的结果。在陕北公学的学习生涯结束后,她被分配到新疆迪化女子中学担任中学教导主任一职。

在离开延安之前,她给自己取了一个新名字——朱旦华。这名字取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的“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复旦大学的“复旦”二字也取自这句诗)一句,意在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从此,朱旦华开始了她全新的革命生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延安公学

艰苦斗争,痛失所爱

抗战时的新疆处于军阀盛世才的掌控之中,这盛世才是个彻头彻尾的骑墙派,他一方面靠近我党从而获得苏联方面的好处,另一方面又与蒋介石的国民党若即若离,不闹翻,名义上不反对。

当时的共产党人并非不知道盛世才是个什么人,但为了革命事业没有一个人推托不去。

朱旦华到任后不久就以共产党员的身份编辑发行《新疆妇女》等进步刊物,宣传革命思想;同时大力推广解放妇女的运动,让农区牧区的老百姓都逐渐认识男女平等的思想;在抗战最危急的时候,她大力组织全校师生排练话剧,上街募捐演出,最终向抗战前线捐去一架飞机。

在这段时间她历任新疆宣传部长,省妇女协会主席等职务,朱旦华在革命之路上进步很快,她只要认准的事情就没有做不好的。

在新疆期间,她还遇到了人生中第一任丈夫,我党早期的经济学才子,毛主席的弟弟——毛泽民。

在一次财政会议上,当时的财政厅长周彬提出了一项社会主义财政政策,现场的其他人都觉得困难很大,难以落实。于是很多人说了理由,类似什么新疆条件特殊,民族、宗教等情况复杂,又贴近苏联,靠近中东、中亚等国外部环境也十分复杂。

周彬沉默着等他们说完,可就在此时,朱旦华站起来掷地有声的发言:“大家说得有道理,但是作为共产党人,明知有困难更要解决困难。对于民族政策,我认为……”她豪迈的发言,和条理清晰的逻辑令在场许多人佩服,自然也包括了,财政厅厅长周彬。

这个周彬是谁呢?其实周彬是化名,他正是毛主席的亲弟弟毛泽民。

毛泽民照片

不久后,我党驻新疆代表邓发来找朱旦华,他很轻松地说道:“小朱啊,你也二十多了,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有没有找一个对象的打算啊?”

此时的朱旦华已经二十八九了,放在那个时代,确实老大不小,该解决终身大事了。但此时的朱旦华一心扑在革命工作上,根本无暇顾及个人感情方面的事,她沉默地摇了摇头。

“小朱啊,我知道你肯定有你的想法,但是呢,女同志早点嫁人肯定没有坏处嘛。你找对象,人品上和政治上都要过硬。”

邓发顿了一顿“你看周厅长怎么样?我告诉你啊,他其实是毛主席的亲弟弟,毛泽民。”

“原来如此”朱旦华这才恍然大悟。其实她对毛泽民的本事和人品十分敬佩,只是她还没有考虑个人感情问题。可经过邓发这么一撮合(那个时代的人婚恋主要靠人介绍撮合),毛泽民和朱旦华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近,不久后二人总算成就了一段姻缘。

1940年5月,两人在新疆省政府大礼堂举办了一场西式婚礼,不办酒席,不收礼金,只有朋友、同志们的祝福相伴。次年,毛远新出生了,这时的朱旦华想必沉浸在美好的喜悦和欢乐之中,可她不知道的是,巨大的灾难即将到来。

1941年6月22日,德国闪击苏联,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战况最惨烈的苏德战争爆发,此时的苏联再无力给与盛世才好处,自然共产党人对盛世才就“无甚大用”了。

与此同时蒋介石加大了对盛世才的拉拢,最终盛世才叛变,抓捕了包括毛泽民、朱旦华、邓发、方志纯等一百多名同志,迪化掀起了一阵腥风血雨。

盛世才照片

毛泽民等人虽然被捕,屡遭酷刑,但始终拒绝在伪证上签字,这让盛世才十分恼怒,毛泽民还在狱中多次鼓舞战友们:“战斗到底,决不投降!”

毛泽民在狱中曾和好战友方志纯说过:“为了革命,你的哥哥方志敏、我的弟弟毛泽覃、嫂子杨开慧与妹妹毛泽建都牺牲了,这深仇大恨我们要永远记得,才对得起逝去的烈士!如果你能够顺利回到延安,请帮我转告兄长毛泽东:我此生无愧为一名共产党员。”

方志纯被毛泽民的无畏和英勇感动,他也为这位好战友照顾了家人整整半生。

在多番威逼利诱不成的情况下,1943年9月27日,盛世才下令绞杀毛泽民等人。毛泽民等三位烈士被害,不幸牺牲。

毛泽民牺牲时,朱旦华与他刚刚结婚三年,而他们的孩子毛远新才刚满两岁。面对丈夫的死,朱旦华熬干了眼泪也换不回逝者生还,但爱人毛泽民对革命的满腔热枕和忠诚却永远留在了她的心里。

对于新疆这被捕的一百多名同志,党中央也一直在想办法解救。终于在周总理带领的队伍多方斡旋下,毛泽民牺牲三年后的1946年6月10日,131名同志被全体释放,重获自由。

毛泽民一家三口团聚的照片

再结连理,相伴终生

人生最难不过生离死别,与丈夫死别的朱旦华,同还不到7岁的儿子毛远新一起回到了延安。她化悲痛为力量将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革命工作上。

她在延安的中央妇女委员会工作时,哪里苦哪里累她往哪里走。最贫苦的老乡家里常常能看到她的身影;群众宣传工作常常是她走在前头;纷繁复杂的地方土改她往往敢为人先。朱旦华的工作表现让所人对她赞叹有加。

1947年,毛主席自费送给侄子毛远新一条崭新的毛毯,这在当时的延安是非常珍贵的物资,就连毛主席自己还一直盖着旧棉被。朱旦华知道这是毛主席特别照顾她们母子俩,因此怎么也不肯把这条毛毯收下,最终被大家反复劝说总算是收下了礼物。

这条毛毯见证了毛远新从刚会走路的伢子变成青年,见证了美丽坚强的朱旦华变成了历经沧桑的睿智老者。直到朱旦华逝世,这条已经打满了破补丁的毛毯仍然放在同它一样破旧的衣柜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旧毛毯

朱旦华昂扬的工作精神令人感动,但她的个人情况却让妇委会的几位大姐操心,一个女人在物资匮乏的战争年代又要带孩子,又要干革命工作,这其中的苦累只有自己知道啊。

当时许多家庭都是烈士的遗孀重组的,因此康克清(朱德之妻)、杨之华(瞿秋白遗孀)等大姐极力撮合朱旦华结成新的家庭。

正巧,在渡江战役快要结束的时候,朱旦华的老战友方志纯受命南下工作,临行前他前来看望朱旦华。方志纯是毛泽民和朱旦华的好朋友,他原来的妻子楼曼文和朱旦华也是至交好友,可惜后来因病去世。

因此,方志纯和朱旦华两人都是独自一人,方志纯即将前往江南地区工作,很有可能再也见不到朱旦华,因此特意来见一眼。而朱旦华心里也清楚方志纯的想法,但她自己总迈不过那个坎儿。

方志纯与朱旦华

方志纯因为马上就要去南方工作,所以心里很着急,他知道一旦错过这个机会,他和朱旦华的缘分也就此无疾而终了。

对此,看在眼里的几位大姐也都为朱旦华担忧,明明既是战友又是同志,常年在一起工作学习,双方也有感情基础却因为一些老旧思想作祟不能在一起,大姐们纷纷上阵劝说。

康克清大姐对朱旦华说:“现在啊,我们妇联有不少女同志的丈夫为革命献出了生命,但是呢,迫于老思想又不能与别人再婚。这是不对的嘛,婚姻自由是我党一直提倡的,你是比较年轻的同志,你不但不应该有思想包袱,反而该带头打破这些封建思想。”

康克清(右)在延安

康克清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而蔡畅大姐说的更是直接:“小华啊,你还等什么呢?毛泽民同志是十分伟大的同志,但他牺牲了,毛泽民同志回不来了!”

在大家的极力劝说下,朱旦华总算是逐渐打开了内心的大门,同方志纯产生了更深刻的感情,本身二人就长期接触,一同度过最艰难的囚禁时光,现在两人在工作、生活上的想法又十分相近,终于慢慢走到了一起。

1949年6月1日,恰巧是这一年的端午节。周围的大姐们同朱旦华一起做了个重要的决定两人条件成熟了就在新中国建立之前把婚结了吧。

于是在众人帮助下,朱旦华叫来身在江南的方志纯,两人举办了简单热闹的婚礼,从此成为了一对相濡以沫,相伴终生的夫妻,他们二人相伴相依、相携相随44载,直到方志纯生命结束的那一刻。

从现在人的角度来看,革命时代的爱情真是轰轰烈烈又平平凡凡。不久后,完婚的二人就坐上火车前往了江西。

方志纯,朱旦华和孩子们合影

艰苦朴素,两袖清风

1949年9月30日,江西最后一个大城市石城解放,这宣告着江西全省解放。而此时的朱旦华已经到江西开展妇联工作有两个多月了。1951年,朱旦华带着儿子回到北京,正巧毛主席与侄子聊得十分开心,后来就留在了毛主席身边。

朱旦华在地方工作的几十年里一直保持着同一种作风:“艰苦朴素,廉洁奉公。”她的爱人方志纯同志历任江西省党、政、军各方面的一把手职位,她自己也是江西妇女工作方面的一把手,可他们夫妇二人的“一贫如洗”,是众人皆知的。

朱旦华常常和周围的同志们说:“现在革命的胜利是用烈士们的鲜血换来的,我们有很多地方还很贫困,我们要钱做什么?”对于方志纯用工资捐献给老家弋阳县修建水库等好事,朱旦华举双手赞成。

晚年的朱旦华

晚年经历过风风雨雨的朱旦华更是将“艰苦朴素”这四个字发挥到了极致。2000年开始,江西为老干部们修建了一批福利房,只要拿出一小部分钱就可以分到宽敞明亮的大房子,许多人笑还来不及,可朱旦华拒绝了。

在2005年10月,朱旦华老人写信到省里表达了自己不需要这套房子的意愿,其中有这样几句原话:“最近得知,省委要以低廉的价格为一些老同志,包括我,提供新房子,我理解并感谢省委对我们这些老同志的关心和照顾”,“趁我现在头脑还清楚,正式向领导表明:我不要买新房子,请组织上把这个指标留给那些比我更需要的老同志吧!同时,也请领导监督,不许任何亲属打我的旗号,利用这个指标。”

而这一封信的最后一句话,道尽了一位老共党员一生的风骨:“这是我认真思考后作的决定。也是我一个老共产党员的遗嘱吧。”

当时许多人听说了朱旦华的这一封信之后,无不感叹,江西许多领导,群众对朱旦华作出了高度评价:“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

晚年的朱旦华非常低调,但2008年她在医院住院时家中起火,这本是不幸,但一位进过她老房子的人写出了《一次火灾引发的心灵震颤》一文。

一位正厅级干部住所的“里子”可谓“朴素至极”,居然连普通老百姓的都远远不如。江西地区许多网友为朱旦华老人的高风亮节所折服,许多人评价朱旦华老人:“不忘初心,是一个大写的人!”

朱旦华一生两袖清风,艰苦朴素

正如方志敏烈士的《清贫》一书中写到:“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朱旦华让一方百姓真正认识到了什么是“清贫的革命者”,什么是“传奇的革命家”!

2010年5月29日,朱旦华于江西南昌逝世,享年99岁,她的传奇一生到此落幕,她离开了我们。可她真的离开了我们吗?她的勇气、她的热爱、她的精神,她将近百年的革命生涯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将永远在中华大地,乃至于人类文明中发光发热启迪后人!

借此文,向传奇女革命家朱旦华致敬,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永不过时,永远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