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人星光原创
作者:华人星光
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有这样一大国绝密重器,
若有一天,地表核力量损失殆尽,
那它就是最后让敌人陪葬的杀手锏,
有此威慑,谁都不敢对我们轻举妄动。
这一最隐秘最突然的力量背后,
站着一位同样神秘的巨星,
为了守护全中国人民的安全,
他33岁就白发满头,
刚刚噩耗传来,
然而举国有几人知道他的名字:
张金麟。

从贫瘠的河北沿海农村走出,
幼年目之所及就是打鱼的木船,
四方方的天,四方方的海,
挡不住他拥有乘风破浪的志向。
于是这个穷人家的孩子,
靠自己努力走进了海军大院,
走进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走进核工业第二研究设计院。
1951年,
一个巨大的“黑色水怪”潜入太平洋,
游过墨西哥,
来到南美洲,再横穿大西洋,
最后回到美国东海岸,
而这一切所消耗的全部动力,
仅仅是来自一块高尔夫球大小的铀燃料!
“大水怪”的出现令举世轰动,
这就是原子弹之后,
再度让世界震惊的,
美国核潜艇“鹦鹉螺”号。
从此,世界进入“潜海”时代,
九年后,
中国一项“前无古人”的绝密事业启航,
张金麟被点名加入海军科研部,
当看到那个庞然大物的照片,
他明白了前路是怎样的难关,
毛主席说:“核潜艇,
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年轻的心热血澎湃,
张金麟的任务,
是研究反应堆一回路里的稳压器。
反应堆是整个核潜艇的心脏,
一回路系统主要安装核动力装置,
稳压器则是最为关键的,
安全一级的主设备。
他没见过真正的核潜艇,
连稳压器是什么东西都不知道,
国内也没人研究,怎么办?
一手抓着地瓜啃,
一手翻阅美国航母的资料,
资料少得可怜,零星的只言片语中,
他恨不得从字缝里看出字来,
这是他重复了一年多的事情。
有些傲慢者最大的错误,
就是低估了中国人的聪明智慧,
1962年,
从来没见过稳压器的张金麟,
将稳压器功能和运行原理全部摸透,
并写出了一本完整的资料。
一个难关搞定了,国家下了调令,
要他去四川组建一回路系统实验室。
在那偏僻的“三线”山区,
日子是真的苦,
阴暗潮湿的环境、毒蛇蚊虫肆虐,
每天起来浑身的包,抓破了就流脓。
张金麟和实验室的人,
是吃着窝窝头搞科研的,
连窝窝头都吃不上时,
就挖野菜和白菜根吃,
也没有电脑,仅有一台手摇计算机,
大家就拉计算尺、打算盘,
核潜艇那样庞大,
涉及到的成千上万的数据,
都是靠这些工具一点点算出来的。
关键技术是真的难,
他索性把自己关在实验室,
日夜值班三个月,
等他出来,同事快不认识他了,
满头黑发皆熬的雪白,
他才只有33岁!

可张金麟是真高兴,
关键系统怎么运行的,
他全都了如指掌了。
一次讨论会上,
潜艇在安装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困难,
领导就远远指着他说:
“让一回路实验室那个白头发的过来处理。”
如此年轻,却被十分器重,
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彭士禄,
更是把张金麟作为接班人培养的。
彭士禄带着他,
参与了整个调试安装到水下试验,
还有很多重要的工作,
都交给了他主持负责。
1970年,我国第一艘核潜艇,
做水下全航满功率实验,
便是34岁的张金麟在艇上亲自指挥,
十年磨一剑,他眼含热泪宣布:
核动力装置的最后瓶颈,
终于得到突破了!
1974年8月1日,
我国第一艘核潜艇加入海军战斗序列,
被命名为“长征”一号,
在所有科研人员的努力下,
我国只用十三年,
走完了美苏三十年的核潜艇研制之路!
那天,总设计师彭士禄,
拉着副总设计师张金麟,
足足干了一斤白酒,
借他热血铸剑,
还中国碧海蓝天!

第一代核潜艇成了,
但对张金麟来说,报国之路永无止境。
经过攻关关键技术,
处理重大事故难题,
他已经成长为当之无愧的技术权威。
担任研究所副所长后,
他和彭士禄一起完成了,
30万千瓦核电站的初步方案,
力推我国第一座核电站建设。
他的能力被所有人看在眼里,
我国第二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
也来“抢人”,
专门写信请张金麟到武汉主持工作。
能得中国两代核潜艇总师器重,
可见张金麟承载了多么厚重的期望。
二十年后,新的年月,起新的风云,
战略导弹核潜艇作为镇国重器,
虽然出镜率不高,
被称为最隐秘的“深海幽灵”,
但其威慑力却是最大的。
八十年代,
我国装备了第一艘战略核潜艇,
但从严格意义上讲,
只是解决了核潜艇有无问题,
却不能证明我们拥有真正的反击实力,
会不会被视为“纸老虎”?
在安全问题上,
其实面临着一个危险的局面。
拥有一只是量的开始,
拥有二才是质的提升,
关键时刻,54岁的张金麟,
成为我国第三代核潜艇总设计师,
负责第二代特殊型号装备研发。
这条路甚至比当年还要难走,
因为之前20年的产品断线,
经验的匮乏、人才的流失,
加上技术上没有预研储备、
生产设备陈旧,
致使工程上马后走过的每一步,
都是步履艰难。
张金麟同当年的彭士禄一般,
扛起了一切。
新型重器由多个系统组成,
仅非标设备就达几百项、
上万台套之多,
主要协作厂家多达几百家,
这一切都需要他从中协调安排,
案头总是资料堆积如山,
生产厂家分散于各个城市,
他行李随身方便说走就走。
大家称他是“解决问题专家”,
每一个影响进度的重大问题出现时,
首先想到的就是张金麟,
所有人等着他“拍板”。
大国重器,至关重要,
非学识渊博者不能拍板,
非胸怀坦荡者不能拍板。
被他视为老师的彭士禄,
当年怎么承担起巨大压力的,
张金麟而今如出一辙。

研制核潜艇的3任总师(左起:张金麟、彭士禄、黄旭华)
岁月匆匆东流去,
深海蓝天皆是见证,
从54岁到71岁,
新产品的每一项重大技术进步,
每一项课题攻关,
都渗透进了张金麟的心血。
2007年,在他主持下,
新一代装备产品,
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
如期交付使用,
并实现多项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
开创中国研制事业多个“第一次”!
他荣获国家重大贡献奖和金质奖章,
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第二年,被授予“船舶设计大师”称号。
自此,中国拥有了真正意义上,
保家卫国的深海重器,
史册之上这辉煌伟业的灿烂一笔,
书写者:张金麟!

人生古稀年,
他为人才接力的担忧愈加迫切,
其实过去的20年,
在忙碌的总师工作外,
他已经不遗余力,
为中国培养出一支高水平团队:
300多名产品主任设计师以上的骨干,
他们中四十多岁的总师、
副总师已担当大任,
三十多岁的主任设计师也挑起重担。
可是他是个拿得起放不下的人,
自和核潜艇结了缘,
这一辈子就被责任二字驱赶,
不息不止,殚尽竭虑。
2005年腊月二十八,
一位部门主任把300多页的平台方案,
交给72岁的张金麟把关,
已经是春节假期,
他完全可以节后翻阅,
部门主任也是这样以为的。
可是节后上班第一天,
部门主任就收到他送来的厚厚资料,
翻开完全愣住了,
300多页,
每一页都是他工整写的详细建议,
甚至连标点符号的错误都没有放过。
部门主任谈及此事感慨良久:
我估计张总师他这么多年,
是一个春节假期都没有休息过。

将人生装进核潜艇的茧壳,
从参与第一代核潜艇的研发设计,
到第二代核潜艇的掌舵主持,
张金麟拼尽一生守候。
这位伟大的先驱,
托举起了中国梦,
将一辈子都献给了中国人。
他的过往都和最高的机密一起,
隐藏于深深未名,
直到前几年才公开他的名字,
而当我们揭开他所有的故事,
已然是最沉痛的时刻:
2023年1月9日,
中国痛失巨星张金麟!

“巨龙”出水,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佑我百姓扬我国威。
风起云涌,
不世伟业,旷古一英杰,
超乎技而近乎道。
今日沉痛送别张老,
先生乘风而去,
化作永恒的光辉,
流至遥远的彼方,
淌于陨落的星河。
而世人终将铭记,
究竟是什么样的大国脊梁,
庇护了14亿中国人,
为我们奏响中华和平的凯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