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思维“乱麻”

2022年重庆市中考数学A卷第25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通常情况下,几何题的线条多寡直接决定了其复杂度,虽然一些优秀的几何压轴题,线条不多,思维却很有深度,但是以学生角度来看,图形复杂度增加之后,理清其中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的难度却是直线上升的。在整理思维的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出发点的选取,不是套用方法和模型,而是从条件本质出发,这意味着读题这一关,得认真,每读到一个条件,立刻进行前后关联,进行发散,从而迅速组成知识网络。

分析题意并非总是一次成功,也会经历失败,但是这些失败的思考过程,总有它存在的价值,不可完全放弃,它们中的某些闪光点,就是在垫定成功的基础,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失败乃成功之母。

题目

如图,在锐角△ABC中,∠A=60°,点D,E分别是边AB,AC上一动点,连接BE交直线CD于点F.

(1)如图1,若AB>AC,且BD=CE,∠BCD=∠CBE,求∠CFE的度数;

(2)如图2,若AB=AC,且BD=AE,在平面内将线段AC绕点C顺时针旋转60°得到线段CM,连接MF,点N是MF的中点,连接CN,在点D,E运动过程中,猜想线段BF,CF,CN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

(3)若AB=AC,且BD=AE,将△ABC沿直线AB翻折至△ABC所在平面内得到△ABP,点H是AP的中点,点K是线段PF上一点,将△PHK沿直线HK翻折至△PHK所在平面得到△QHK,连接PQ,在点D,E运动过程中,当线段PF取得最小值,且QK⊥PF时,请直接写出PQ:BC的值.

解析:

0 1

(1)条件∠BCD=∠CBE,再加上公共边BC,可组成的全等三角形比较多,最为简单的莫过于截取CG=BE,如下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延长CD至点G,使得CG=BE,连接BG。

我们很容易证明△BCE≌△CBG,得到∠BEC=∠G,CE=BG,而条件中给出了BD=CE,于是得到BG=BD,所以△BGD是等腰三角形,所以∠G=∠BDG,注意到∠BDG是△BDF的外角,∠BDG=∠BFD+∠DBF,而∠BEC也是△ABE的外角,∠BEC=∠A+∠DBF,比较这两个等式,可得∠BFD=∠A=60°,所以∠CFE=60°;

还可以分别过点B,C向CD,BE作垂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或在BE上截取BH=CD来构造,解法类似,不再重复;

0 2

(2)探索三条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第一反应就是两条较短线段之和等于最长线段,然而这道题中的最长线段BF,显然不会是另外两条线段的和,甚至可以通过测量线段长度来验证这一猜想是错误的,得另想办法。

在猜想之前,必要的证明少不了,通过条件BD=AE,再加上等边△ABC提供的∠A=∠DBC=60°,AB=BC,我们很容易发现一对全等三角形,如下图:

△ABE≌△BCD,由此可得到∠ABE=∠BCD,顺便可得∠CBE=∠ACD,∠CFE是△BCF的外角,利用外角定理,得∠CFE=∠BCD+∠CBE=∠ABE+∠CBE=∠ABC=60°,这说明无论点D,E如何运动,∠CFE=60°这个结论不变,在动点环境下,找到一个位置不断变化,角度却是定值的结论殊为不易,这一定是个很有用的结论,留待后面思考使用;

利用特殊角60°,则构造等边三角形是极为容易的事情,我们可尝试将BF“搬”至和CF在一处,延长FD,使FH=BF,如下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在BF+CF=CH,那么剩下的CN和CH如何关联,我们可利用点N为中点这个条件,延长CN至G,使NG=CN,再连接GH,FG,如下图:

提醒:线段GH是否经过点A暂未可知,证明时要避开。

由中线倍长法可得△CMN≌△GFN,这一对全等可得结论非常多,也很有用;

结论一:CM=GF,由于CM是线段AC旋转得到,而AC又是等边△ABC的边长,所以AB=BC=AC=CM,留待备用;

结论二:∠CMN=∠GFN,可得FG∥CM,留待备用;

对于△BFH,由于我们是通过作辅助线使FH=BF,并且在准备工作中得到了∠BFD=60°,所以△BFH是等边三角形,再结合等边△ABC,于是△HBC≌△HFG就很好证明了,如下图:

首先在证明全等前,有两个条件容易得到,分别是HB=HF和BC=FG,这在前面准备过程中已经证明了,现在只需要它们的夹角∠HBC和∠HFG相等即可完成;

∠HBC=∠HBF+∠CBE=60°+∠CBE,而利用FG∥CM,∠HFG=∠FCM=∠ACD+∠ACM=∠ACD+60°,前面证明过∠BCE=∠ACD,于是∠HBC=∠HFG,所以△HBC≌△HFG;

所以CH=GH,∠BHC=∠FHG=60°,又得到等边△CGH,于是CH=CG=2CN,因此我们得到了本题结论BF+CF=2CN;

0 3

(3)最后的备用图,要求根据描述作图,在作图过程中要注意到动点的处理,在没有得到结论之前,作图仅供参考,如下图:

上图的点D位置不确定,同样点K位置不确定,而这两个动点决定了整个图形如何变化,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即线段PF取最小值是什么位置;

由于点P是定点,点F是运动的交点,在前面的证明中,我们已经得到了∠CFE=∠BFD=60°,则∠BFC=120°,这就给了我们思维突破口,对于△BFC,BC是定长,∠BFC是定角,这令人联想到圆周角,说明点F一定在某个圆周上,这个圆是△BFC的外接圆,我们作出这个圆心O,再连接OP,那么点P与点F距离最近处,是OP与圆的交点,如下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对前面的图进行了调整,因为条件中有QK⊥PF;

先解决点F所在圆心O的问题,过点B,C分别作AB,AC的垂线,交点即为点O,理由是△ABC是等边三角形,∠ABC=∠ACB=60°,作垂线之后∠OBC=∠OCB=30°,于是∠BOC=120°,以O为圆心的圆中,∠BOC是圆心角,它所对的弧是劣弧BFC,而优弧BC所对的圆心角是240°,于是它所对的圆周角是120°,即∠BFC;

由于P,Q关于HK对称,且QK⊥PF,△PKQ为等腰直角三角形,而∠PKH=45°,这为我们构造新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创造了条件,过点H作HG⊥PF,则△HGK也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我们再连接OA,如下图:

设GH=a,则GK=a,OA是△ABC对称轴,则∠BAO=30°,再根据对称性可知∠PAB=∠CAB=60°,于是得∠PAO=90°,所以△PGH∽△PAO,对于△PAO,它的两条直角边OA和AP存在数量关系,我们先探索它们,显然Rt△ABO为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AB=√3OB,OA=2OB,而AP=AB,于是AP=√3OB,可求得AP:OA=√3:2,由相似可得PG:GH=√3:2,可表示出PG=(√3/2)a,则PK=(√3/2+1)a,PQ=√2PK=(√6/2+√2)a;

在Rt△PGH中利用勾股定理表示出PH=(√7/2)a,于是AP=√7a,所以BC=√7a;

最后求PQ:BC的比值为(√42+2√14)/14.

解题反思

这道几何压轴题原图线条并不算多,但是在第2小题中猜想出BF+CF=2CN确实不容易,得经历好几次失败,并且其中还隐藏着H,A,G三点是否共线的“坑”,尽管我们后面可以证明它们的确共线,然而证明很不容易,也没必要,但贸然将之作为已知条件使用,是不合逻辑的;

成功猜想需要构造出等边三角形△HBF、全等三角形△CMN≌△GFN,并且得到CG=2CN,通过观察CH和CG,发现它们可能相等,才会去连接GH,从而构造出最后的拼图,等边△CGH;

第3小题作图十分复杂,在完成作图之后,估计会劝退不少学生,更何况还要在其中探索最短问题,比值问题,非常考验学生的学习意志;须知学生作图不同于几何画板拉一拉,拖一拖,纸上作图永远只是运动的瞬间结果,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如何通过纸上作图培养学生思考动点问题,非常值得研究,从七年级开始,通过课堂语言引导学生思考,从最简单的动点问题开始,作图不同限制条件下的动点位置,然后将之连贯起来,最后用几何画板来验证脑子里的运动是否符合,这个过程不能颠倒,切忌用软件替代学生思考。

求线段比值类的问题,多半是用字母来表示线段长,最为关键的是寻找这些线段间的关系,可通知全等、相似、三角函数等建立联系,这是通法,在具体某道题的解题过程中,需要灵活运用它们,由条件出发,不断推导出可能的结论,并在其中寻找有利于推理的部分,进行下一步推导。

理解和掌握通法,才是解完题后应该学会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