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人星光原创内容
作者:华人星光
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1955年钱学森回国,
一位美国将领说:“钱学森一个人,
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
2009年,
当又一位传奇人物回国,
国际惊呼:
“他的回国,美国航母后退了100海里。”
这个人叫黄大年,
他是谁?为何有如此大的威慑力?
又为何背负不忠不孝的骂名,
忍受十几年的误解?
1月8日,又是寒冷彻骨的一天,
在这个冰冷的日子里,
中国永远失去了他。

硕士毕业那年,
黄大年给同学的赠言写下九个字:
“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
做一朵奔腾的小小浪花,
呼啸着加入为祖国献身的滚滚洪流中,
这样的志向,
荡涤心扉而豪情万丈。
1992年,
黄大年被选送至英国利兹大学读博,
那天很多老同学来送行,
他使劲挥着手:
“等我,
我一定把国外的先进技术带回来!”

四年后,他以排名第一的成绩,
获得利兹大学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
为了掌握世界最前沿的技术,
他加入英国剑桥ARKeX地球物理公司,
带领包括外国院士等的300人“高配”团队,
实现了对地穿透式精确探测的技术突破。
这项技术对于陆地和海洋探测而言,
尖端而敏感,
是当今世界各国科技竞争,
乃至战略部署至关重要的制高点。
凭此卓越成就,
他成为地球物理公司研发部主任,
更是世界地球物理领域,
被仰望、被追赶的传奇人物。
在2004年,
美国有一项极为重要的技术攻关,
要在1000多米的大洋深处,
进行“重力梯度仪”,
而黄大年,
是参与这次行动的唯一一位中国科学家,
若不是他的声望和实力,
美国方面,
断然不会让中国参与其中。
18个寒暑弹指而过,
黄大年已经是国际,
首屈一指的地球物理专家,
拥有高薪和别墅,
妻子还在伦敦开了两家诊所,
女儿在英国上大学,
一家人生活优裕、事业骄人。
可他的心里,总有一处空落落的地方,
直到有一天,他为此从英国“落荒而逃”。

黄大年一家
2008年,中国开始引进海外人才,
他当即动身回国。
这是一个相当艰难的决定,
妻子的诊所已经小有名气,
这一走,她将失去清晰美好的人生;
而黄大年在英国,
有18年的人脉,有先进的实验室,
有大好的事业,
这一走,必将前程尽失。
黄大年说:“我会放弃这一切。”
他卖掉了所有的房产,
诊所也卖了,剩下的一大堆药品,
全都凌乱地堆在地下车库。
在2009年国外欢度平安夜的时候,
他带着妻子,
把来不及卖掉的车丢在了停车场,
匆匆登上了回中国的飞机。
他说:“来不及收拾的都不要了,
什么都不管了,必须立刻走,
看起来像是一场落荒而逃。”
国外学界为他离开英国的举动,
而感到震惊和不可思议,
这看起来就像,
明明可以在繁华大城市出人头地,
却非要回到贫瘠的农村挥洒汗滴。
外媒这样报道:“因黄大年的回国,
某国航母舰队后退了足足100海里。”

无论如何议论,
这一切都与黄大年无关。
回国后,
他出任吉林大学全职教授、
博士生导师。
没多久,科技部相关人士闻名找来,
当时国内地球勘探项目缺一个领军人物,
他们希望黄大年可以主持,
但这个上亿元的项目,
他分不到一分钱……

黄大年的回答痛快而简短,
“没问题。”
三个字,让对方愣了很久,
他们本以为这位回国的“洋教授”,
会谈谈职称之类的条件,
或者再争取一下报酬。
他一天都没有等,
当天就向吉林大学打报告,
任“深部探测关键仪器研制项目”负责人。
这个项目对中国来说,
是迫切需要攻克的尖端技术,
可以称作高级“CT机”,
只要这项技术能够实现,
那么我们不光能探测到地下几公里,
锁定地质灾害的发生,
还可以用于探测海底的潜艇,
用于我们国防军事的保护。
早在上世纪90年代,
美英等国已使用这项技术,
进行军事防御和资源勘探,
其重要战略作用不言而喻,
而我们,整整落后了国外20年。
从接受攻关任务这一天起,
同事们眼中,黄大年“疯魔”了。

他把时间用到了极致,
干起工作来就不要命。
他在吉林大学地质宫的一天,
通常是这样度过的:
早起冷水洗脸以尽快清醒,
早饭随便对付两口,
再灌一大杯黑咖啡,
转头就埋在小山似的资料中。
中午吃饭,他盯着电脑喊一声:
“给我带两个烤玉米。”
烤玉米3元一个,
吃这个只需要一只手拿着啃,
另外一只手可以继续翻阅资料,
不会浪费研究时间。
按照管理制度,
地质宫每晚11点清楼锁门,
但黄大年几乎没有准时离开过。
他要么在凌晨才走,要么干脆留下,
办公室里他准备了一床棉被,
一张蹬不开腿的旧沙发,
就是他蜷缩睡觉的“床”。
在他的作息时间里,
清楚地写着每晚两三点睡,
没有周末,
好的时候一天休息五个小时,
时间紧张了就只能休息3个小时。
就连出差他都不放过一分一秒,
总是一身疲惫赶半夜的航班,
好为白天的工作留出时间。
时间卡得这样紧,
曾经负责接送黄大年的司机刘国秋说:
“一开始我真不愿意拉他,
因为他总是坐后半夜的航班回来,
我比他年轻,我体力上都受不了。”
然而,无论出差回来有多晚,
第二天,
黄大年又会准时出现在办公室里,
这样周密而紧张的日子,
一过就是整整七年。


为什么要这样拼命?
黄大年的科研助手说:
“他太知道中国在航空地球物理领域,
同世界的差距了,
他急切地希望,
中国追赶的脚步可以快一些,
甚至可以走在世界科技的最前沿!”
人们说他是“科研疯子”,
他不在意:“中国要由大国变成强国,
需要有一批‘科研疯子’,
这其中能有我,余愿足矣!”
不曾想,
他竟这样的执着背负了十几年的骂名。

黄大年(左二)带领科研团队成员研究问题(2010年11月22日摄)。新华社发
曾在2004年,
父亲病危,他没有回国。
那时他正置身于北大西洋深处,
参与航空重力梯度仪军转民用试验,
如果该仪器不能转为民用,
祖国就没机会接触到这一战略尖端技术。
他没有办法停下去见父亲最后一面。
两年后,
母亲去世,他仍没有回国。
那时他正在万米高空,
是进行这项研究的关键一步。
“我不能前功尽弃。”
他望向遥遥的东方,
眼泪吞进肚子,坚持做完试验。
因那时他身在国外,
被指责不忠不孝,
承受了长达十几年的误解。
直到回国后,
他在两位老人的坟前长跪不起,
弟弟哭着告诉他:
“父亲说,你可以不为父母尽孝,
但不能不为祖国尽忠!
母亲临终前嘱咐我和妹妹不要怪你……”
为国尽忠,为这四个字,
黄大年不疯魔,不成活,
在他带领下,
7年间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
固定翼无人机航磁探测系统工程,
样机研制成功;

黄大年(左二)和团队成员在极寒天气下进行无人机试飞
万米大陆科学钻探专用钻机,
“地壳一号”投入应用;

黄大年在深部探测项目年会上的照片,身旁是他率领团队研发的“地壳一号”展示模型
首个国家“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
野外试验与示范基地”顺利建成;
超高精密机械和电子技术、
纳米和微电机技术、
高温和低温超导原理技术等等,
全部攻克瓶颈,
突破了国外的重重封锁!

黄大年教授团队自主设计研制的万米大陆科学钻机。
到了2016年,我国“巡天探地潜海”领域,
多项技术空白就此填补,
因为黄大年,我们只用了短短5年,
走过了西方30年走过的艰难路程,
我们只用短短5年,
实现了本该20年才能赶上的国外步伐!
国际学界发出惊叹:
中国正式进入“深地时代”!
因为黄大年,
全中国人的豪情宏愿得到“弯道超车”: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谈笑凯歌还!

黄大年在松辽盆地大陆科学钻探2号井现场(2014年8月8日摄)。新华社
中科院院士施一公说:
“黄大年,
他是最赤胆忠心的海归科学家。”
他的生命,一直为中国而澎湃,
他对科研,“疯魔”般的执着,
然而最后,
这种执着耗尽了他的生命......
其实一切早有预兆,
他不止一次地昏倒在工作现场,
腹部时不时的疼痛,更为他敲响警钟。
但他不肯停歇,一旦自己停下,
那么科研怎么办?中国怎么办?
他对大家说自己只是太累了,
私下里,
给自己包里偷偷装了速效救心丸,
可是,情况越来越不妙了。
2016年11月在出差的飞机上,
他因为腹部疼痛昏倒两次,
救护车呼啸而来。
醒来第一件事,
他急着要去参加会议,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专家们,
强行把他留在医院,
检查证实了他的病情:胆管癌,
令人最担心的事发生了!

黄大年在病房里给王泰涵讲课。王泰涵本想着,等老师出了院,就把这张照片送给他,但黄大年,却永远也没有机会看到这张照片了……
生命最后的一个月里,
黄大年恨不得把自己所有的知识,
都传给学生们,
他在病床上为学生答疑、
指导论文、写推荐信,忙个不停。
劳累使他的身体迅速恶化,
两天后内脏大出血,
并出现肝脏衰竭。
2017年1月8日,
年仅58岁的黄大年心脏停止跳动,
中国失去一位赤胆忠心的伟大科学家。
学生们围在他的身边,心凉如冰,
那是中国最冷最冷的一天......

黄大年生前,说过这样一句话:
“对待科研,我没有敌人、
也没有朋友,只有国家利益。”
七年一梦,
起而疾行,做中华伟大复兴业;
斗转星移,生命之光照亮星际。
他悄悄地来,又悄悄地走,
却改变了我们所有人的命运。
拼命黄郎黄大年,
倾其毕生所有,
一步一步将中国推上世界的顶端。
他的满心赤诚和热忱,
已经撒在了这片土地的每一个角落。
心有大我,志诚报国。
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今天,2023年1月8日,
是黄大年离去6周年祭日,
让我们一起向这位深沉的爱国者,
致敬!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