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早上翻了一下《北京青年报》,有整整一版关于阅读的照片。

其中有一个云南某地少数民族的老太太在她的庭院里阅读;老太太坐在矮凳上,旁边有两只鸡在啄食。还有一群戴红领巾的孩子在台阶上阅读,很像是三联书店里的情景;还有一个年轻人躺在路边的长椅上阅读;还有一个人坐在沙发上阅读。这仅仅是日常阅读生活中的几个场景。

在我们的生活中,实际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阅读方式。

《三字经》也曾经给我们列举了很多古人阅读的榜样:有的把邻居家的墙壁凿一个洞,偷光阅读;有的人趴在雪地上借着雪的光阅读;有的人骑在牛背上,把书挂在牛角上阅读;有的人捉了很多萤火虫用布包起来,借萤火虫的光阅读。

但后来证明很多方式都是不可行的,有人捉了数百个萤火虫包起来,发现这集中起来的光不足以照亮书上的字。

我趴在雪上看过书,书上一片模糊。而把书挂在牛角上阅读更是不可行,那还不如骑在牛背上捧着书阅读。只有把邻居的墙壁凿开一个洞借光阅读比较可行。

《三字经》上这样说,是告诉我们不要怕艰难,只要有可能就要尽量读书,然后通过读书改变命运。

当今的阅读,其实也不仅仅是指捧着一本书读。我们上网浏览是阅读,去观察社会、欣赏自然风光也是一种阅读。阅读跟我们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写作的人更离不开阅读。
中央电视台和新闻出版总署共同主办的一个节目叫“书香中国”,我与麦家、迟子建被邀请参加了这个节目。

主持人在向观众介绍我们的时候说,“请三位读者上场”。我被人家称为作者称习惯了,一时还反应不过来。上去之后我才意识到说我们是读者很准确,因为我们的写作是从阅读开始的。

我们在阅读别人的书籍的过程中萌发了写作的兴趣,然后才开始了写作;我们在阅读别人的书籍的过程中得到了知识,提高了写作技巧。

节目要求我们每个人举出一段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文字,然后当众阅读。我选的是《儒林外史》第一章里描写画家王冕给人家放牛学画画的一段文字,一场暴雨过后池塘里的荷花和天上的云霞的描写。我为什么选这一段呢?

因为这段对大自然的描写,有非常强烈的画面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且和童年阅读有关。

骑在牛背上阅读确实是很美的回忆,我们这种农村孩子大多都有这种体验。

迟子建选择的是她的故乡的一个女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里面一段关于天上的云彩描写,这在过去的小学课本里叫《火烧云》。

麦家选的是海明威的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里面的一段,在海拔数千米的雪山之巅上有一只冻僵了的豹子的尸体。

这肯定是一个象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豹子为什么要爬到这么高的雪山上去,它去上面找什么?那上面并没有食物。所以我想那豹子实际上是在行走,豹子实际上是要到一个高的精神境界寻找一种精神追求。这乞力马扎罗山上被冻死的豹子,也是我们人类追求更高境界的一个象征。

关于阅读的话题,是说不尽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一句老话儿。

用现代化的方式行走,十万里都不算困难,去一趟南极就是几万里,但是读一万卷书确实是非常不容易。

就算一天读一本书,一年读三百六十五本,读一万卷书差不多要三十年,而我们从有阅读能力到失去阅读能力的时间,也就五十年左右。

谁能一天读一本书呢?谁能每天都读书呢?

但是阅读确实是我们人类一项重要的活动。

我们的社会能够进步,人类能够发展,生活能更美好,离开了这项行为是不可能的。

在我们的财力、物力和时间允许的前提下,睁开我们的双眼多读一点。

等将来我们看不动了的时候,躺在床上回忆我们看过的书,也是一种幸福。

*摘自我的演讲集《贫富与欲望》,写于2011年4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