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历史上,一生战功显赫的名将往往没有好的结局。古人将这种现象归纳于功高震主,因而受到统治者的猜忌,所以最终结局都以惨淡收场。然而还是有一些名将虽然有着功高震主的显赫战绩,但他们却能够在上位者的猜忌下全身而退,这里面的故事非常耐人寻味。战国末年的秦国上将王翦就是这样的名将,他有着平灭六国的功绩,也有着统领六十万秦军的兵权,这种权柄和地位可谓举世无双。但是他能在以狡诈猜疑著称的秦始皇面前保存自己,其人生哲学值得当代人借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秦国历史上,有着显赫战绩,也掌控着全国军权的名将不多。除了王翦,也只有秦昭襄王时期的武安君白起。两位名将都在千字文的四大名将中,也都是武成王庙名将榜单的常客,可是他们的结局却截然不同。从功绩和对手的强度来讲,很明显白起在王翦之上。白起面对的是东方六国巅峰时期的强大军队,特别是秦赵长平之战,可谓是他一生武功的巅峰所在。以秦国的举国之力,歼灭赵国除代郡以外的所有精锐部队,坑杀四十五万降卒,这样的功绩在中国历史上也是非常罕见的。然而如此大功却不能保住白起的平安,最后被秦昭襄王夺权处死。

对比两位名将的人生结局,里面有不少地方可以给我们启示的。白起在长平之战前就已经是战国数一数二的名将,一生领兵作战攻城略地,取得了无数战绩而未尝一败。在长平之战前,赵孝成王找赵括谈话的时候,赵括对白起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如果对手是王龁,那还有取胜的机会。而如果对手是武安君白起,那动用赵国的举国之力也胜负未知。事实上赵括的预测很准确,在秦昭襄王以白起替换王龁之前,赵国还夺回了一些土地。在秦昭襄王暗中以白起替代王龁后,赵括应对起来就有些困难了。再加上秦军增兵不少,赵军战败并不意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取得长平之战的胜利后,白起力压范睢成为秦国朝堂第一人,同时也开始受到秦昭襄王和范睢的猜忌。于是在灭赵的战略规划上,白起与范睢发生矛盾。燕国大夫苏代正是利用这种矛盾挑拨白起与范睢的关系,才导致秦昭襄王撤换了准备攻打邯郸的白起。范睢对白起的猜忌是有道理的,当时白起掌控秦国全国兵权,这与攻打楚国时候的王翦相当了。而以白起居功自傲的性格,把身为丞相的范睢都不放在眼里,自然会受到范睢的猜忌。若一旦被白起灭了赵国,那他手中的数十万秦军极有可能成为秦国巨大的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范睢和秦昭襄王剥夺了白起的兵权,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秦国国家安全的考虑,也兼顾自身权位利益的考量。白起面对这种无理的安排,他采取了与秦昭襄王刚正面的态度。一方面他称病在家拒不上朝,另一方面积极与军中亲信联系,秘密谋划。然而王翦却与白起不同,他面对来自嬴政的猜忌时是逆来顺受的。在王翦灭了赵国,攻占了燕国大片土地后,主动停止了进军。利用燕王喜以太子丹头颅请降的机会,主动的辞去统帅大印,要求回老家养病。当时王翦也是统帅秦国的举国之兵,但他的主动交权,让嬴政减小了猜忌。

从这点可以看出,在对朝堂政治风向的判别上,王翦比白起高明不少。白起固然功勋显赫,但是却失去了对周边事务的警觉。尤其是作为朝堂上的政治人物,失去最起码的警觉性,那危机就跟着出现了。对于危机的处理白起也远不如王翦,因此他最终越陷越深。在王陵与王龁攻打邯郸受阻后,白起本来可以临危受命挽回在秦昭襄王面前的信任度。但是他任性的拒绝了秦昭襄王的任命,称病拒不前往邯郸前线。这种与上位者斗气的行为是极不理智的,也加深了两人之间的误解。而范睢正是利用这种误解,才成功的冤杀了白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翦则与白起不同,他隐居在家决不私下过问军务。每当嬴政派人对他进行咨询时,他都摆出谦卑的态度,这让嬴政对他猜忌渐销。不论嬴政是否采纳他的意见,他对此并没有怨言。王翦的态度不仅消除了嬴政的猜忌,也赢得了嬴政的信任。在李信攻打楚国失败,被楚国大将项燕重创后,嬴政首先想到的就是起用王翦。面对嬴政的召唤,王翦并没有像白起那样耍脾气,而是积极的回应。他向嬴政分析了李信战败的原因,自己之前对战事的预测,以及如果伐楚需要准备多少兵员等等。

王翦通过这种开诚布公的谈话获取了嬴政的信任,也说服嬴政同意派出六十万大军伐楚。这样的兵力也是秦国的举国之兵,嬴政自然对于兵权的掌控者有着疑虑,这是统治者的习惯。为了打消嬴政的疑虑,王翦一方面请求大量封赏来表明自己不在乎权位。另一方面将自己的子孙后代委托给嬴政,这就有点人质入朝的意思。而且王翦在与项燕对峙的一年中,每月都按时向嬴政上奏征战的过程,这使得嬴政有种全盘尽在掌握的感觉,也就消除了对王翦的猜忌。在灭楚之后,王翦又主动交出兵权,这种态度让嬴政对其非常信任。

王翦用自己的行动获得了嬴政的信任,打消了嬴政的疑虑,自然能够保全自身,全身而退。而白起依仗自己的功劳对上位者的猜疑采取正面对抗的态度,甚至利用自己在军队中的影响力掣肘上位者的安排,自然会加深上位者的猜忌。功高震主而下场凄惨的武将往往在面对猜忌时采取了白起一样的态度,自然获得白起一样的结局。在我看来,如果没有造反的心思,那最好还是积极的加强双方的互信,见少猜忌带来的误判。当然如果白起在长平之战后就积极组织谋反,那就没有必要向秦昭襄王和范睢低头。在失去兵权后才想着谋反,这就是取死之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