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车在欧美卖的便宜,在中国卖的贵,这好像是一个常识,但如今这个常识被打破了。

有一款世界知名的进口车,在中国卖的便宜,在欧美卖的贵。

最近特斯拉又又又又降价了,然后又又又又被车主维权了。

这次降价,特斯拉Model 3后轮驱动版从26.59万元降至22.99万元,降幅为3.6万元;Model Y后轮驱动版从28.89万元降到25.99万元,降幅为2.9万元;

而去年数轮降价前以31.69万元“历史最低价”买Model Y的车主,经历多轮降价后已经彻底麻木,如今只能贴个车标来证明自己实际上是比25.99更尊贵的车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特斯拉这轮降价完之后,有媒体去查看了特斯拉在美国的公开售价,惊讶的发现同样一款车,特斯拉在美国的售价居然比在中国还贵。

Model 3后轮驱动版,中国目前售价22.99万,而美国官网给的定价为4.699万美元,约合32.23万人民币,比国内贵了接近10万人民币,这是一个非常离谱的差价。

因为在美国定价比在中国贵的多,特斯拉被人送了个外号,叫中华良心特。

要知道特拉斯是正儿八经的进口车,虽然特斯拉在上海有工厂,虽然特斯拉是在中国本土生产的,但因为当初马斯克坚持要独资,不愿意和中国合资,所以特斯拉在上海造的车是一律按进口车计算的,进入中国市场需要交关税,和进口车没有任何区别。

交完中国的关税后,特斯拉在中国的定价为23万人民币,而在美国的定价是32万人民币。

你就说这离不离谱吧。

特斯拉这波一口气降三四万块钱,力度非常大,直接引爆了一波维权潮。

也不怪那些车主不爽,谁刚提车就听闻降好几万,都很不爽。

有人5天前刚提了Model Y长续航版,这个车从35.79万降到了30.99万,降幅为4.7万元,差不多相当于开一天车亏一万,你说他能爽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类似的事情,铺天盖地。

这事搁谁头上谁都会很不爽,从爱变恨只需要一夜之间。

于是他们冲到特斯拉门店那里维权了。

以前开特斯拉的都是有钱的人,现在开特斯拉的都是维权的人。

当然,这对特斯拉来说不算什么大事,我相信特斯拉能处理好,因为特斯拉处理这种事太有经验了。

上一波因特斯拉降价而引发的维权潮是什么时候来的?

好像是2022年10月底,2个月之前,特斯拉刚大幅降价了一波,弄的到处都是拉横幅的维权车主。

而最近三年来,每隔几个月就能听到特斯拉降价的消息,每隔几个月就能听到特斯拉车主因降价维权的消息。

论处理车主拉横幅维权闹事,特斯拉是中国最有经验的汽车厂商,没有之一。

正常的商家为了促销都是不断涨价,都是用再不买就涨价了等手法进行营销,这样新老客户都不会有意见,为啥特斯拉这么疯狂降价,甚至降到在美国的售价能比在中国的售价贵接近一半那么夸张。

特斯拉成为中华良心不是自愿的,是被迫的。

因为中国的比亚迪和其他新能源汽车品牌,在欧美的定价也比在中国的定价贵,在有些国家甚至能贵一倍,比特斯拉的50%还离谱。

比如说比亚迪汉、唐在德国、荷兰、丹麦等国家的售价就是7.2万欧元,约合人民币50.2万元,比在国内贵了七八成左右。

在外国卖的贵,在中国卖的便宜,所以比亚迪也可以称之为中华良心迪。

这么多汽车厂商采取一致的策略,那自然是有原因的。

特斯拉从10月开始进行的2波大降价,最关键的原因就是10月开始特斯拉的订单量就上不去了,而产能不断提升。

特斯拉的提车周期不断缩减,从以前的几十周才能提车变成了几周,这里面代表的就是产能增速已经超越了订单增速。

当价格屠夫是马斯克一贯以来的企业策略,他的理想就是首先把电车的价格打下来,让电车先淘汰燃油车,然后再谈其他。

而如今订单增速又不足,那无论从马斯克的理想来说,还是从企业现实运营状态来说,特斯拉都必须降价。

美国的供求情况怎么样那是美国的事情,中国市场这边必须得降价了。

为什么特斯拉在中国的订单增速追不上产能增速了?

一方面是中国上海工厂的产能增速太快,另一方面是其他新能源厂商太卷。

近几年来,中国新能源厂商疯狂推出新品,疯狂扩充产能,疯狂各种降价。

价格屠夫不止特斯拉一个,中国新能源厂商也都是屠夫,只是没特斯拉那么夸张的一口气降而已,都是偷偷摸摸的来。

你可以想想,能在价格屠夫持续几年来不断大降价下还屹立不倒甚至能反攻的汽车厂商,能是无害的小白兔?

今年下半年,蔚来推出了et5,理想推出了L8、L7,小鹏推出了G9,比亚迪那边也一样是要么降价要么增配,性价比都一路上升,不断蚕食特斯拉的市场份额,压制了特斯拉的订单增速。

降价能否提升销量?

毫无疑问,降价一定可以提升销量,之前闹事的维权车主安抚好就行了,后续一定会有人冲进来买。

比如这次,某维权车主带了一个朋友去壮声势,结果这位来帮忙维权的朋友到了现场和销售聊了之后觉得不错,当场下了订单,差点没把这位维权车主气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0月底的那波大降价,明显带动了特斯拉的订单增长,但依然跟不上产能增速。

于是特斯拉在今年1月初,又来了一波大降价。

这很明显是被国内的比亚迪和蔚来、理想等公司逼的,这些中国厂商让特斯拉很难受。

但特斯拉这么一降价,中国的比亚迪和蔚来、理想等公司又难受了,他们的销量一定会受到影响,2021年特斯拉大降价后就从蔚来等公司手中抢了一大批客户。

所以很快新一轮内卷就会重启,大家不断的打价格战,把中国市场打成了全球价格最低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为什么在中国卖那么便宜的特斯拉,不拉到美国去卖?

首先是因为美国的新能源补贴只针对于在美国本土生产的汽车,上海工厂造出来的特斯拉无法享受美国新能源补贴。

而在不同国家生产的成本是不一样的,中国特斯拉上海工厂已经实现了95%的国产率,供应链顺畅无比,大幅压缩了特斯拉的生产成本,以至于同样一款车在中国卖23万还能有利润,而在美国就必须卖32万才能有利润。

其次就是市场定价永远是按照市场供求关系来的。

当初宝马奥迪等汽车在欧美定价十几万人民币,到中国就翻了个倍卖30万人民币,那是因为在中国30万也卖的掉,也有人哄抢,提车周期都十几周,造车都造不过来,那何必要降价呢。

而中国这边的新能源汽车太卷了,一群厂商不仅产能增速离谱,成本也一路降低,性价比逐年攀升。

特斯拉降成本是很牛,降价更牛,但降价这么牛的特斯拉这么多年都没能把中国这群新能源厂商弄死,双方的价格战几乎是平手,甚至中国厂商还能略优一点。

尤其是比亚迪,销量之王,单论销量碾压一切,包括特斯拉。

如今比亚迪等中国车企甚至已经走出国门,在海外很多国家卖的比特斯拉还好,持续带给特斯拉经营压力。

今年年初中国取消了持续13年的新能源补贴,因为中国的新能源市场已经彻底成熟,中国的新能源厂商也已经彻底站起来了,国家认为即便没有补贴这些厂商也能活得很好,所以就取消了。

去年底还有一群博主预言等今年国家取消新能源补贴后,新能源汽车一定会集体涨价来弥补这部分价格。

但如今国家刚取消补贴,特斯拉反手就来个大降价。

这不用猜了,其他厂商涨价个鬼,只能跟着降价,继续打价格战。

特斯拉确实是条鲶鱼,甚至过于凶狠,以至于可以称之为鲨鱼。

但这条鲨鱼来了中国市场后发现并不能躺着发财,因为发现周围全是鲨鱼,自己怎么咬都咬不死,甚至随时可能被反咬。

这种疯狂的价格厮杀已经让在美国售价32万人民币的特斯拉model3,在中国交完关税后还只卖23万,不然难以在中国市场立足。

有人说是特斯拉逼着中国厂商打价格战,但在我看来好像是中国厂商逼着特斯拉打价格战。

不然为什么特斯拉在美国卖那么贵,在中国卖那么便宜?这说明不是特斯拉不想卖高价,而是不敢在中国卖高价。

现在的情况是特斯拉大战中国一群新能源汽车厂商,双方你来我往,战况异常激烈。

但换个角度看,这就意味着放眼全球也只有特斯拉能和中国的比亚迪、蔚来、理想等一群新能源汽车商场扳手腕了,其他人都没有参战的资格了。

宝马、奥迪、本田等传统强势车企,他们的车如今怎么定价压根都没有媒体关注了,也从不认为它们几家有资格挑起价格战。

这么激烈的价格战会把利润打的非常薄,那看起来好像对中国的汽车厂家没有好处啊。

但请你注意,并不是激烈的价格战会把利润打薄,而是在越发达的汽车国家,汽车的售价就必然越低,或者说汽车售价越低就代表你的国家汽车工业越发达。

几十年前刚改革开放时,宝马奥迪本田汽车在中国的售价是在欧美售价的好几倍,那请问当时是中国汽车企业强大还是欧美汽车企业强大?

这些汽车在欧美定价低是没办法的事情,是激烈的市场厮杀打出来的价格,它们不得不卖得这么低,并不是厂商不想要利润。

这巨大的内外价格差给外国汽车带来了绝对的价格优势,导致只可能存在外国汽车走进来,绝不可能出现中国汽车走出去,因为你的性价比差别人太远。

而如今这个内外价格差反过来了。

如今的新能源汽车,在外国的售价能比中国贵50%甚至更多,这巨大的内外价格差带来了绝对的价格优势,导致只可能存在中国汽车走出去,绝不可能出现外国汽车走进来。

如今只有特斯拉能走进来,是因为只有特斯拉能跟得上中国新能源汽车厂商的迭代速度,而代价就是在美国卖32万的特斯拉汽车被迫只能在中国卖23万,否则无法立足。

不要觉得这是坏事,这是天大的好事。

比较中美汽车市场,不同品牌的车确实不好比,但特斯拉和特斯拉的车是很好比的。

同一个品牌,同一款车,售价出现如此离谱的差距,那已经很直观的反映出双方汽车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如何了,这个内外价格差足以证明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巨大优势。

只要这个内外价格差不缩减,那以后只会有中国汽车走出去的新闻出现,而外国汽车根本打不进来。

40年前,进口车在欧美卖的便宜,在中国卖的贵。

40年后,进口车在欧美卖的贵,在中国卖的便宜。

形势颠倒,攻防逆转,真的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主页右上角设置加星标可确保收到新文章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