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在知乎上问:中国父母最喜欢聊的话题是什么?
答案:孩子。更精确点说,是“优秀的孩子”。
生活中的大多数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要他们成绩名列前茅、要他们考入名牌大学,找一份好的工作,顺利恋爱、结婚、生子……
我们中的太多人,太想要给孩子定制一个顺风顺水、功成名就的人生,因为培养一个成功的孩子似乎成了为人父母一辈子最大的骄傲。中国式父母社交:逢人必谈孩子,孩子等于面子。
五十年前,林语堂先生在《吾国吾民》中认为,统治中国的三女神是“面子、命运和恩典”。
“讲面子”是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民族心理。炫耀孩子的行为反应了中国人强烈的自尊和虚荣心理,丢面子就意味着否定自己的才能,这是万万不能接受的。

你是我的孩子,就是我的面子。只许比别人强,不能比别人弱,否则就是丢了我的脸。
而这种争强好胜不仅仅体现在孩子小时候,而是渗透到了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不仅比孩子,甚至还要比儿媳、比孙子。
01 希望你过得好,但不能比我好
赵阿姨和张阿姨是多年的同学,当然也是多年的同事,当年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她们就被分到了同一所高中任教。
闺蜜之间有一条社交原则就是:希望你过得好,但不能比我好。
这一点在她们身上就特别适用,赵阿姨虽然和张阿姨关系不错,但是她生性要强,所以无论从哪方面都想压张阿姨一头。虽然赵阿姨结婚比张阿姨晚,但是好在她的肚子争气,赶在张阿姨前面生了孩子。
更让她欣喜的是孩子从小比较听话,在她和丈夫的精心培育下一点没有长歪,从小学习就拔尖,各种奖状糊了一墙,高考的时候更是凭借平时的各科竞赛成绩,顺利保送进入顶尖名校就读,后来更是一路读到了博士,成为人人称赞的天之骄子。
而张阿姨大概是因为结婚多年才怀孕,再加上早产,所以对于孩子在学习方面的要求并不高,只要求他快乐就好,都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最后张阿姨的儿子果然也只是进入了一所普通大学就读,并且在大学毕业后就结婚了。
在孩子的培养上赵阿姨一直领先一头,所以在孩子的婚姻大事上她自然也不能轻易服输,得知张阿姨家的儿媳是硕士毕业后,她明确告诉儿子:“你自己是博士,找的对象学历至少得和你相当才行,不然没有共同语言的!”
赵阿姨的话说得很委婉,但是该表达的意思基本都传达到位了,她以为儿子一定会如自己所愿找个博士回来给自己撑门面。

结果让她郁闷的是,儿子最后找的也只是个硕士,自己费尽心血把儿子培养的这么优秀,本以为她的儿媳也一定是很亮眼的,结果只是和张阿姨的儿媳打了个平手,赵阿姨为此郁闷了好几天。
好在人生处处是转机,让赵阿姨意外的是儿媳家的身家背景居然为她扳回一局,赵阿姨和老伴教了一辈子的书,虽然可以说桃李满天下,但是攒下的钱并没有多少,而儿媳家是经商的,据说财力雄厚。
02 不吃学习的苦,就得吃生活的苦
张阿姨的儿媳是医生,所以工作很忙,经常顾不上家里,孩子出生后带娃的任务基本落在了她和老伴身上,常常忙得脚不沾地。
而赵阿姨家因为女方家在大城市,住的还是大别墅,所以儿子结婚后就搬过去一起住了,她和老伴退休后基本属于无牵无挂的状态,隔一段出去旅游一趟,得空儿就跟老伙伴下棋钓鱼跳舞,让周边被带孙子孙女闹得灰头土脸的老头老太们,羡慕得眼珠子发红。
赵阿姨一直坚信一点:不吃学习的苦,就得吃生活的苦。所以她很庆幸自己当年对儿子的鞭策,不仅让他去了大城市,自己和老伴也因此拥有了这么惬意的老年生活。
然而风水轮流转,一直遥遥领先的赵阿姨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会有输给张阿姨的一天。

65岁时赵阿姨的老伴被确诊肺癌晚期,得知这一消息后,她整个人都崩溃了,无论还有多少希望,她都盼着儿子能够回来把老伴接到大城市去再治一治,可是儿子却告诉她:“妈,你要相信医学,世上哪有那么多奇迹!”
儿子的冷漠让赵阿姨感到心寒,但她也理解儿子工作繁忙,或许是抽不出时间,于是在她的坚持下,她一个人把老伴带到了儿子所在的城市,因为那里有最好的医生。
原本以为她一个人在医院守着儿子怎么也会来换个班,可是儿子只来过一次,还是和儿媳一起来的,虽然带着大包小包的东西,但是却没待多久,只告诉她:“妈,你别心疼钱,忙不过来就请护工。”
尽管赵阿姨一再努力,最后老伴还是如儿子所言走了,儿子带着儿媳回来参加了他的葬礼,而孙子却没有带回来,只因为儿媳说不希望小孩子经历这些场面。
孙子自己和老伴虽然带得不多,但是作为亲爷爷、亲奶奶他们可真心疼爱得不行,想到这些赵阿姨心里一阵难受。
03 较劲一辈子,输在了晚年
老伴走后,赵阿姨的身体也一落千丈,有一次下雨因为地滑摔了一跤,把腰椎骨给摔骨折了,还好张阿姨的儿媳是医生,最后帮忙给赵阿姨办理了住院手续。
摔伤后,赵阿姨给自己唯一的儿子打了一个电话,本以为他会有一句安慰,结果他劈头盖脸就是:“你明知道下雨天路滑,一把年纪了你还出去凑什么热闹啊?”

以前老伴在的时候买菜什么身边还有个伴,如今他走了,家里买米买油都得靠自己,这次如果不是米太重,自己又要打伞又要提东西也不会摔这么一跤,赵阿姨本来心里就郁闷,被儿子一说更是又气又恼,但是听到电话里儿媳也在旁边,她还是忍了回去。
住院的第3天儿子终于来了,看着躺在床上的赵阿姨,儿子似乎并没有注意到她行动不便,大小便都无法自理,只是简单问了下她的出院日期和恢复周期,同时还不忘强调一点:“以后买东西直接网上下单,让别人给你送到家里!”
赵阿姨本来还幻想儿子会不会看在自己现状的份儿上把自己接过去小住一段时间,可惜他一句话就断了自己的念想。
得知母亲想离自己近一些的想法后,儿子直接说:“我来的时候莉莉就说了,每月花5千元给你请个护工,钱她来出,唯一的条件就是不要住到一块儿,免得引发婆媳矛盾。”
看着闺蜜老张每天都可以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当医生的儿媳还对她的身体关爱有加,而自己不仅给孙子开个视频都得一边掐着时间,一边观察着儿媳的脸色,甚至这次自己摔伤了儿媳不仅连个电话都没有,还生怕自己不识趣地凑到她身边了,赵阿姨不由自主地羡慕起老张来,自己娶的儿媳高高在上又有什么用呢,还不如老张家的儿媳经济实用。

04 一个家庭最大的悲哀,是养不出懂得感恩的孩子
杨绛先生曾说:“我们曾经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面子再重要,也比不上踏实过日子,面子再好看,也比不上内心的自在与坦然。
电影《你好,李焕英》中,穿越回去的贾小玲告诉还未结婚的年轻时的妈妈李焕英,将来你的女儿会在美国读大学,念的是导演专业,以后会在好莱坞工作,月薪八万,而李焕英却说:“我的女儿,我就要她健康快乐就行了。”
对于和闺蜜暗自较劲一辈子的赵阿姨而言,此刻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儿子是个普通孩子,娶个踏实过日子的儿媳然后可以守候在自己身边,所谓的面子不过是给别人看的,日子终究是自己在过,养儿防老,这一点她输得彻底。
其实,对于父母而言,努力把孩子培养的优秀本身是没有错的,但是最悲哀的事情却是养出的孩子不懂得感恩。
曾经听过一句话:“很多父母都有一种困惑,爱得少的孩子缺乏安全感,爱得多了又变成了溺爱。”
身为父母,我们都深知教育的艰难。但是,在孩子的成长之路上没有捷径和偏方。唯有父母持之以恒的陪伴和引导,才能培育出德才兼备的精英。
只愿所有家庭都可以养育出懂得感恩的子女,所有父母也都可以被温柔相待。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