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伴导读

痛别沧南!

2023年1月6日17时54分,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感动湖南十佳人物、湖南省优秀共产党员、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的开创者、拥有坚定信仰的共产党员沧南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与世长辞,享年99岁。

沧南,男,1924年生,安徽合肥人,中共党员。1952年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经济系硕士毕业,后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1977年11月任教于湘潭大学,先后担任哲学系主任、毛泽东哲学思想教研室主任,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教授,兼任全国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会理事等。

他一生致力于毛泽东思想研究,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在毛泽东思想研究和教学领域贡献突出。他的故事,感动你我,更传递着信仰的力量……

饱尝没书读的痛苦

励志改变命运、追求进步

1924年,沧南出生于安徽一个贫农家庭,原名高家贵。父亲很早去世,母亲带着姐弟5人挖野菜充饥甚至乞食。小学才读了两年,抗战爆发,沧南成了流浪的失学少年。为了能上学,他住过田间的小草棚,持续高烧一个多月……

对他来说,坎坷、困难、贫穷、饱尝没书读的痛苦,是他励志改变命运、追求进步的动力。

1948年,他坐着大板车到河北沧县,赴冀中解放区华北大学学习,并改名为沧南以兹纪念。1949年华北大学更名为中国人民大学,沧南也成为新中国新大学的首批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沧南。资料图片

在大学时期,沧南读了一些进步书籍,结交了一些思想进步的同学。亲眼看到国民党政府腐败,社会黑暗,渐渐意识到,只有彻底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中国才有希望,才能进步发展。1948年,积极参与学生运动的他,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56年,沧南实现心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9年,武汉大学校长访问中国人民大学,请求支援一名哲学教师,沧南被选中。

1974年,湘潭大学恢复立校。1977年,沧南响应党中央号召,提着一口大樟木箱子从武汉只身来到湘潭,支援湘大建设。

自此,已过知天命之年的沧南,在湘大深深扎下了根。

沧南在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图书阅览室内翻阅书籍。新华社记者 柳王敏 摄

满怀激情投身湘大建设

“真理的冷板凳,坐得还不够”

湘大复校之初,办学条件非常艰苦,没有图书馆,没有教室,没有教职员工宿舍,没有自来水,没有电灯。老师分散住在附近农民家里,蚊子又多又大,晚上备课,就把腿放在盛半桶水的水桶里。

可即便是头顶蓝天、脚踩黄土,睡农家、点油灯,边劳动建校、边教学科研,沧南与其他620多名初创者一起,在贫瘠的荒山土坡上艰苦奋斗,心中只有一个愿望:牢记毛主席的嘱托,把湘潭大学办好!

在沧南的推动下,湘大哲学专业1979年开始招考毛泽东哲学思想硕士生,1981年成立哲学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沧南在家中校对书稿。新华社记者 袁汝婷 摄

1983年,沧南提出“毛泽东方法学”这一创见性的学术课题,并主编《毛泽东方法学》。他认为毛泽东制定的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科学理论,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大创举。“这是沧南先生独具特色的学术贡献。”原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求是》杂志社原社长李捷如此评价。

40年的坚守与开拓,如今,湘潭大学已成为全国毛泽东思想研究的“重镇”。

“真理的冷板凳,坐得还不够。”沧老却认为。

1995年,71岁的沧南从哲学系离休后,讲党课、做义务辅导员……他仍然忙得不亦乐乎。工作之余,他总是在思考用一种新的形式来解读毛泽东哲学思想。

沧南在朗诵《毛泽东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资料图片

2017年10月的一天晚上,他在电视中偶然看到一位先生讲解古诗词,给了他很大的启示:能不能从古诗词中提出的哲理为引子,宣扬毛泽东哲学思想呢?

当时已是93岁高龄的沧南说干就干。他用了整整14个月的时间通读了14本有关唐诗宋词的著作。在阅读与写作中,遇到了很多难题:不会用电脑,一写字手就抖;有时为了弄懂一个字的意思,常常不能入眠;有时坐在桌前,一上午写不出一个字……

尽管如此,沧南没有想过打退堂鼓。2019年9月23日,沧南因为身体不适住院手术。10月28日出院回到家,他连水都没来得及喝一口,就直接坐到了书桌前。经过坚持不懈的埋头深耕,《探索唐诗宋词中的哲理》初稿终于完成,近20万字。

君子忧道不忧贫

“我的一切,都是党给予的”

湘潭大学东坡村9栋3单元2楼。上世纪80年代,沧南搬到这里就再没“挪窝”。几间狭小昏暗的房子里,除了成堆的书籍,就只有几件残破过时的家具电器。书房里,一台老空调无法制热,一把竹藤椅磨得发亮,一张有虫洞的小书桌还是后来从武汉大学带过来的。

沧南家中的卧室兼书房。新华社记者 袁汝婷 摄

君子忧道不忧贫。多年来,沧南自甘淡泊清贫,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本色。学生要为他操办从教60周年纪念活动,他脸一沉:“搞这个,我就跑掉。”女儿爆料父亲很“抠”:找他借钱还要打借条,并再三叮嘱每一分钱都要用在该用的地方;一件棉袄穿了30多年,拉链坏了还舍不得丢,在家里用根布绳往腰间一捆接着穿;舍不得买新上市的新鲜蔬菜,总说要等一等,等便宜点再买……

上世纪90年代,学校安排沧老搬到松涛村的“校长楼”,有位患哮喘的同志提出想搬到新环境里住。沧老听说后想也没想,就让出了自己的新房。

对自己抠门,沧老对学生却很大方。

“为了鼓励我们钻研学问,只要公开发表一篇论文,他就自掏腰包奖励15元。那时候,15元可够得着我们用上一个月!”沧老的学生说,那时沧老的月工资也只有七八十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沧南(右二)和湘潭大学本科生们在校园里散步。新华社记者 袁汝婷 摄

早些年,沧南资助了一些贫困学生。2015年,他将自己积攒了60多年的两大箱邮票卖掉,所得20万元全部捐给湘潭大学哲学系贫困生。毕业多年的学生们担心他生活困难,凑了些钱给他,他以“湘大人”的名义,再次捐给了哲学系。

2020年,疫情暴发。 沧老又先后捐款3万元,助力疫情防控。

“我从一个放牛娃,变成一个人民教师,我的一切,都是党给予的。我之所以在某一方面做了一点工作,完全是党教育的结果。”这是沧南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沧南曾在《沧年往事》一书中写道:“共产党人只有一种人生观,没有离退休后的第二种人生观。在职也好,离退休也罢,都要为实现共产主义和人民的彻底解放而奋斗。”

信仰之光,灼灼其华。

他不忘初心,学术和道德等身,培养的一大批研究生成长为毛泽东思想研究领域专家;他以身作则,坚守一线、立德树人,在学生心灵播撒信仰的种子,被师生奉为“我们脑海中共产党员的样子”。

赤诚初心,皓首不移。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文|肖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