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10月23日,星期二。在距离日出尚有一个半小时之际,驻日本冲绳嘉手纳空军基地的美国空军第307轰炸机联队的9架B-29轰炸机相继升空。们此行的任务,是轰炸朝鲜北部正在建设中的南市机场。没有人意识到,这些“超级空中堡垒”在五个半小时后的遭遇,将会给重型轰炸机的战略轰炸行动,带来何等重大的改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目标:南市机场

1951年8月,美军凭借其优势空中力量,开始在朝鲜战场上对中朝方面实施“绞杀战”,反复轰炸朝鲜境内的交通枢纽、桥梁和机场,试图以此削弱中朝地面部队的战斗力,进而扭转朝鲜战局。

10月初,美军通过航空侦察发现,朝鲜境内有18个机场接近完工。其中包括南市、泰川在内的三个机场具备起降喷气式战斗机的能力,同时还能部署伊尔-10双座攻击机。美军认为这三个机场如投入使用,将会给己方地面部队造成威胁,随即将其列为远东空军优先打击目标,准备出动B-29轰炸机将其摧毁。

美军首先采取了风险最低的行动方案:利用近距离无线电导航(SHORAN)系统,对目标进行夜间空袭。但在经过两轮夜袭后,美军发现,轰炸没有取得任何成效,投放的所有炸弹都偏离了目标。远东空军决定,改用昼间精确轰炸方案。这种轰炸方式效果最好,但风险也很高,必须出动大批战斗机掩护轰炸机群,使其免遭米格机的威胁。

正在投弹的B-29机群

但轰炸机和护航机的准确会合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在10月23日之前的多次行动中,数次出现轰炸机没能等到护航机群,只能改为轰炸次级目标的情况。而在10月22日,第19轰炸机大队在袭击泰川机场时,又遭到了40余架米格机空前凶猛的截击。这一切似乎预示着第二天的行动注定不会一帆风顺。

出击前一天下午,领航机投弹手尼克·库拉法斯中尉和迈尔为制定航线和计算相关数据忙了整整一个下午。建造中的南市机场位于中国安东东南不足90千米处,美国人相信,他们的对手可以轻易地调集100架以上的米格-15战斗机来保护这个机场。作为一个执行过44次任务的老兵,尼克很清楚这意味着什么。

整个行动由372中队的作战军官威廉姆·格林纳少校指挥,他的座机是44-27347号。22日19时,参战的飞行员们听取任务简报。23日凌晨1时,全体人员起床。

参战的9架B-29共携带炸弹65.36吨。有3架各自搭载了一名由军官担任的观察员。飞行过程中,观察员就坐在正副驾驶之间稍靠后的位置上。事实上,参战的9架飞机中,只有1架的载员数量没有超过正常编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黑色星期二”航线示意图

飞向战场

1951年10月23日凌晨4时15分,参战的B-29机群开始起飞。升空后,飞机逐渐加速到预定的巡航速度——304千米/小时,然后向4500米的高度爬升。机群要在东海上空飞行两个半小时,各个机组的乘员们差不多都是用C口粮或者K口粮来打发这段时间。在接近朝鲜半岛上空时,机群开始向5800米到6400米的高度爬升,并组成战斗编队。此时机群处于顶风飞行状态,而且风力超过了预期。于是机群不得不加速,以便能按时在济州岛上空和护航战机会合,但这也使燃油消耗量增加了不少。

7时45分,已编成A、B、C三个三机编队的轰炸机群从朝鲜半岛南端的光州附近上空飞过。一个小时后,机群飞越前线,进入北朝鲜空域。此时轰炸机乘员们并不紧张,因为在接下来的45分钟里,所途经的空域基本都被美国和英国战斗机控制,而且轰炸机群有来自第49和第126战斗轰炸机联队的55架F-84战斗机的直接伴随护航,还有第4战斗截击联队的34架F-86在前方的高空实施掩护。然而,当9时40分时,情况开始发生变化。

当美国飞机浩浩荡荡地接近目标时,鸭绿江北岸的苏军通信监听系统侦测到了大量无线电通信信号。9时10分,苏军雷达显示屏上出现了大机群的回波信号,目标飞行高度在6500米至8000米之间。地面观察哨报告,敌军机群包括F-80、F-84、F-86和“流星”等机型在内的大约200架战斗机,以及10至12架B-29轰炸机。这些情报迅速上报到苏军第64独立歼击航空兵军指挥部。

行动开始前,美国空军第98轰炸机大队的情报官正在为大队人员讲解任务

根据敌方机群的规模和航向,苏军判断敌人的意图是攻击朝鲜境内的机场,甚至有可能越过鸭绿江,直接轰炸中国境内的机场。基于这个判断,9时12分,所有能参战的米格-15都立刻进入了一级战备状态。战斗命令随即下达:

近卫第303歼击机师下属的第17、近卫第18、第523歼击机团出动58架米格-15,作为第一波次,拦截美军机群,由斯莫奇科夫中校统一指挥;

近卫第324歼击机师下属的近卫第176和第196歼击机团出动26架米格-15,作为第二波次,负责掩护第一波次飞机返航,并在必要时投入战斗,由维什尼亚科夫中校统一指挥。

9时24分,苏军战斗机开始起飞,58架米格-15怒吼着冲上了天空,其中44架奉命攻击美军轰炸机,另外14架在安东和庙沟之间巡弋,以掩护本方飞机的起降。

率先升空的是第17团马斯列尼科夫少校指挥的20架米格-15。近卫第18团的亚历山大·帕夫洛维奇·斯莫奇科夫中校率领另外20架米格机紧随其后。殿后的是523团德米特里·帕夫洛维奇·奥斯金少校的18架米格。在第一波次飞机起飞24分钟后,第二波次的26架飞机也分为两个编队,相继起飞。

编队飞行中的307联队的B-29

第一波次的飞机在鸭绿江以北完成编队,然后在6000米左右的高度上,向安州地区飞去。根据预报,当天南市地区上空密布低空云层,而且云层厚度很大。B-29的预定投弹高度是6900米,在无法目视目标的情况下,美国人只能依靠SHORAN系统来实施轰炸。这种轰炸方式也能获得不错的精度,但飞机必须严格地保持飞行姿态,使仪表板上一个专用指示表的指针始终保持在12点钟方向上。这样一来飞机就很难保持密集的编队,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无法集中自卫火力抗击来袭的敌方战斗机。

轰炸机以密集的大编队来形成密集的自卫火力,是美军在二战的血火厮杀中得到的宝贵经验。而现在9架B-29只能形成三个3机小编队,每个编队都存在着防御盲区。一旦遭到战斗机攻击,这样的盲区就是致命的软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军第196歼击机团部分飞行员的合影

运用SHORAN系统的另一个要求是在距离目标大约88千米,且尽可能接近SHORAN系统工作范围的区域里选取一个初始点,轰炸机群从初始点开始进入轰炸航路。但当天B-29机群在确认初始点时出现了麻烦:A、B两个编队确认的初始点和C编队不同,结果造成9架B-29分成了两个群,A、B编队和C编队之间的距离拉开到了4.8千米。美军轰炸机乘员和苏军战斗机飞行员都注意到了这个情况,这进一步削弱了美机的自卫火力密度。

为了预防轰炸机的增压座舱被敌方火力击穿后造成爆炸性的失压,每架轰炸机在飞过初始点后都降低了座舱气压,乘员们则戴上氧气面罩。炮手全部就位,进入临战状态。

空战场景绘画

当美军机群飞抵泰川时,近距离无线电导航系统开始启用。很快,机群就遭到了地面高射炮火的打击。部署在泰川附近的防空力量有两个高炮团,装备有59门85毫米高炮和56门37毫米高炮,其中85毫米高炮由炮瞄雷达控制引导。对最先遭到高射炮火打击的A编队而言,敌军的火力密度和精准度是前所未有的。

黑色的烟团不断地在飞机四周炸开,很快数架B-29相继被击伤。

空中厮杀

通过高炮火力打击后,天空暂时平静了下来,但气氛更加紧张了。泰川距离南市只有大约24千米,飞行时间仅需4分钟。米格战斗机当然不会出现在己方高炮作战空域内,而现在,它们随时都会出现。

B编队领航机机载SHORAN系统设备被毁,而弗克斯上尉的2号机又因为承担电子对抗任务而没有安装SHORAN系统设备,因此改由格林纳少校的3号机充当领航机。正当B编队忙着调整队形时,护航的战斗机群在无线电里大声警告道:“米格机正在接近!”

在A编队领航机上,福格勒的左舷炮手罗兰德·米勒准备用相机拍摄投弹的一瞬间,突然尖叫:“米格!”来者正是斯莫奇科夫中校和奥斯金少校率领的米格-15机群。

飞行中的RF-80画作

苏军知道美军的伴随护航战斗机为了迁就轰炸机的速度,都会飞得较慢,因此最佳的攻击战术就是凭借米格机优异的高空性能,从护航的F-86上空飞过,然后快速甩开那些F-84,直接扑向美军轰炸机。9时40分,在7900米高度上飞行的斯莫奇科夫机群发现了美军的F-86机群,数量不超过40架。这些“佩刀”以8个小编队构成一个箭簇状大编队,正在进行蛇形机动。

斯莫奇科夫命令麾下第1和第3中队的14架米格对这些F-86进行跟踪监视。稍后不久,中校就目视到了B-29机群出现在自己左前方。在他看来,美机的队形显得很松散,甚至给人以并排飞行的感觉。

尾随在斯莫奇科夫机群后面的奥斯金机群的飞行高度比前者高了大约900米。为避开已经发现的8架F-86,奥斯金下令机群右转90度。转弯过程中,B-29机群进入了奥斯金的视野。从他的角度看去,B-29的三机编队似乎呈楔状队形。同时少校注意到美军轰炸机群殿后的C编队与前两个编队的间隔距离较大。正当奥斯金准备率领机群攻击敌军轰炸机时,护航的美军战斗机也开始对苏军战斗机展开攻击。

SA-16“信天翁”两栖救援飞机

与此同时,担负掩护任务的马斯列尼科夫少校的20架米格-15也同护航的20架F-86展开了厮杀。敌对双方总计182架飞机在南市上空你来我往,一场大规模的空战就此拉开帷幕。

在A编队的领航机上,炮手米勒抬眼望去,一瞬间视野中似乎到处都是米格机。他看到一架米格从克鲁姆的座机旁掠过并击中了它,浓烟和火焰立刻从2号发动机和机翼处喷发出来,飞机随即开始下坠,最终坠毁在海岸附近的一片泥沼地里。

领航员迈尔看着2架米格-15从座舱外闪电般地掠过,速度几近声速。后面有几架F-84正拼命地追赶。机上的中央火控手弗雷德·斯皮维对准米格机猛烈开火,其中一架立刻拉起并向左转。投弹手库拉法斯抓住机会连续射击,那架米格-15似乎被打中了,但他根本无暇顾及是否真的命中,因为另一架米格正从机鼻方向直冲过来。事后统计,库拉法斯在战斗中共发射了大约1000发子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秘密参战的苏联空军部队都身着志愿军军服

米勒此时的注意力集中在大约800米开外、正从8点钟方向快速接近的另一架米格机上。当那架米格机机头的航炮开始喷吐火舌时,米勒也将其套进了射击瞄准具并猛烈开火。米格机滚转着从B-29尾部下方掠过,其机翼上似乎有金属碎片脱落下来。

斯莫奇科夫中校本人在接敌的过程中进入了一片云层。出云时他发现前方正好有一架B-29,周围则是护航的战斗机。中校驾机占据了美机编队右侧后上方的位置,然后对准B-29冲了下去。在敌机进入航炮射程后,机头的37毫米和23毫米航炮同时开火。斯莫奇科夫攻击的是谢尔兹上尉驾驶的美军C编队领航机。

正当他开火时,这架B-29马力全开,做了个转弯动作,第一轮射击没有命中,炮弹都从B-29机身下方掠过。于是斯莫奇科夫立刻拉高机头,再次开火。这次他成功地击中了目标。B-29左右两翼靠近机身处都被炮弹击中,很快开始起火。谢尔兹马上就感觉到飞机对操纵失去了应有的反应。就在飞机一边急剧下降,一边艰难地右转时,右舷炮手报告说三号发动机和右翼都开始起火。当飞机降到5400米以下时,谢尔兹决定弃机跳伞。

参与救援的澳大利亚海军“莫奇森”号护卫舰

机组成员中,投弹手埃米尔·戈德贝克上尉是最后一个离机的。在他跳伞后不久,这架B-29就在空中爆炸了。离机和跳伞的过程中,都没有人看到尾炮手爱德华·韦伯军士。

比谢尔兹座机更早遭到攻击的,是C编队三号机——邓普西中尉的B-29。9时43分,该机被斯莫奇科夫的僚机尼古拉·科尔尼叶科姆击中,轰炸机右侧弹舱门被打成了碎片。

乘员们开始检查飞机受损情况,以确定要到哪里着陆。瓦根霍尔斯想办法将破损的弹舱门关闭并锁死,这样飞机的飞行状态就比较稳定了。在起飞9小时35分钟后,邓普西机组终于把飞机飞回了嘉手纳。

唐纳德·菲尔德少校驾驶的C编队二号机转移了攻击目标,将炸弹都投到了靠近平壤的镇南浦港。

迫降后的里特座机,导航员窗口旁有一个明显的弹洞

与此同时,14架米格机同护航的F-84机群展开了混战。列夫·基李洛维奇·舒金中尉咬住了一架F-84,并在150米的距离上猛烈开火,一下子把第111战斗轰炸机中队的约翰·休·梅克上尉的座机打成了一团橙红色的火球。参战的美军第154战斗轰炸机中队则宣称取得了4个击落战果。尽管有所斩获,但美军F-84飞行员的感受并不好,“我们没有办法把米格机从B-29身边赶跑”。

在C编队被米格机痛击时,美军A、B两个编队遭到了奥斯金少校及其率领的5架米格-15的攻击,来自523团的其余12架米格则同护航的F-86展开了混战。奥斯金先后攻击了位于A编队左侧的克鲁姆和B编队右侧的弗克斯。弗克斯的座机遭到重创,密集的航炮炮弹横扫飞机左翼内侧发动机附近的位置,一路打穿了燃油管、控制管路、润滑油箱、防火壁和灭火器,被击中的机翼段立刻燃起大火。

在奥斯金少校攻击轰炸机时,两架F-84冲过来试图阻止他,但被他的僚机萨莫洛夫一阵猛烈的拦阻射击赶跑了。B编队在弗克斯遭到攻击后立刻陷入了混乱。此时编队领航机已由格林纳少校驾驶的三号机担任。他们已完成投弹,正在左转向黄海方向飞去,但就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遭到了斯捷潘·安东诺维奇·巴哈耶夫上尉、格奥尔基·雅琴科中尉和谢尔盖·比奇科夫上尉的轮番攻击。

攻击中,巴哈耶夫发射的37毫米炮弹打坏了格林纳座机的三号发动机,一发23毫米炮弹击穿了其右翼的油箱,泄漏的燃料喷溅在机身一侧的气泡形观察窗上,立刻凝固成乳白色的糊状物,让正在对外观察的飞机后腹部炮塔射手保罗·迪克森什么也看不见了。紧接着一发37毫米炮弹打进后机身,在左舷炮手特纳身后爆炸,飞溅的破片切断了雷达操作手格伦·桑顿中尉的上肢动脉,正无事可干的迪克森立刻冲过去救助他。

格林纳座机的平尾上可见密集的弹痕,这些是由高射炮弹破片造成的

与此同时,飞机前部也被击中,一发炮弹在飞行工程师阿奇·卡明斯技术军士座位后下方的机身上打出了一个长0.9米、宽50毫米的破口。这发炮弹穿过机身时一直在燃烧,但万幸的是没有爆炸。卡明斯的仪表读数表明,飞机液压系统已失去压力——那些红色液体正是泄漏出来的液压油。

里特的座机也遭受了重创。当米格机展开攻击时,他正忙着和格林纳保持编队。他看到一架米格迎面直冲过来,机头炮口处喷吐的烟团清晰可见。与此同时,另一架米格从机尾方向疾速逼近。很快,一声爆炸传来,飞机尾舱被一发23毫米炮弹击中了。一块大弹片打中了尾炮手左脚脚跟,左舷炮手的前额也被弹片擦伤。

在飞机前舱,一发37毫米炮弹打在领航员窗口上方并发生爆炸,领航员莫顿·爱德华兹上尉一下子脸朝下摔倒在工作台上,再也没有恢复意识。无线电操作手被炸成重伤,窗口的破片击中了随机观察员卡洛尔上校的右小腿。机长里特感到脖子后面湿湿的,下颚处插着一块什么东西。他把它拔了出来,发现是一小截蓝色的管子。此时这架飞机燃料箱泄漏,操纵失灵,座舱失去了压力,也没有供氧,里特觉得唯一的选择很可能就是跳伞了。

由于缺氧,里特此时已经难以集中注意力了。当他意识到问题所在后,就在编队通信频道内呼叫领航机,要求下降高度。而格林纳此时不清楚里特飞机的状况,他要求里特保持编队,但格林纳的炮手特纳观察到里特的飞机正急剧下降,不久就消失在视野中。这也是当天特纳在落地前看到的最后一架B-29。

返航后的刘易斯机组(A编队2号机),垂尾根部可见一个大弹洞

整场战斗持续的时间只有15分钟。空战结束数分钟后,一架由第15战术侦察中队的诺曼·杜凯特中尉驾驶的RF-80侦察机飞抵南市上空进行侦察。他形容当时的天空呈现出一种“突如其来的、怪异的空空荡荡”。

跳伞、被俘与迫降

在C编队领航机谢尔兹机组中,最后一个跳伞的投弹手戈德贝克上尉离机后就昏了过去。醒来后他马上拉开降落伞,此时他已跌出云层,能看到下面的大海了。下降过程中他听到上空传来飞机爆炸的声音,他看了看手表,指针刚好指向11点。

谢尔兹机组中共有7人弃机跳伞,其中4人落入水中,在被美空军SA-16“信天翁”两栖飞机和澳大利亚护卫舰“莫奇森”号救起时一人已身亡。包括戈德贝克在内,该机组最终的幸存者只有3人。

弗克斯机组中,中央火控手基瑟跳伞后降落在一个由中国人民志愿军驻防的小岛上,在躲藏了五天后,饥渴难耐,再加上伤痛,迫使他不得不放弃。

弗克斯的副驾驶贝斯纳跳伞后落入了水中。他及时给随身携带的充气救生筏充了气,然后在救生筏里整整待了8个小时,直到黄昏时分才被一架澳大利亚海军的“海怒”舰载战斗机发现。在弗克斯机组的13人中,贝斯纳是唯一一个当天被己方营救的人。其余12人中,有5人被俘,7人阵亡或失踪。

1951年朝鲜半岛美国空军基地内的F-86战斗机

福格勒、里特和格林纳的座机都在离战场最近的汉城金浦机场迫降。

在米格机离去后,格林纳鉴于飞机受了重伤,自己也负了伤,于是他让乘员们自行选择跳伞还是冒险在汉城金浦机场迫降。大家一致选择迫降。飞机迫降时,一台发动机已经起火,左侧主起落架机轮轮胎被打掉了,飞机在跑道上反复弹跳,结果另一个主起落架机轮的轮胎爆炸,飞机左转直接冲进了滑行道,最终在一片烟尘中停了下来。事后格林纳机组在他们的飞机上数出的弹洞超过了200个。

里特的飞机在脱离编队后,机组立即对飞机受损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方向舵、襟翼和副翼都有大片的缺损,襟翼的情况尤其严重。炮手还报告说燃料正在泄漏。唯一的选择看来就是在襟翼失效的情况下迫降了。然而,在飞往金浦机场的途中,飞机的操纵变得越来越困难。连接左侧副翼的一根电缆被切断了。里特告诉机组成员,如果他们愿意,可以马上弃机跳伞。但他别无选择,因为飞机上还有两名无法跳伞的伤员,他必须带着他们着陆。

没人选择跳伞。这架B-29继续挣扎着飞向金浦机场。在最后的进近阶段,里特感觉飞机几乎要失控了。但最后这架B-29还是落在了跑道上,并在冲出跑道后停了下来。当机组人员下飞机时,燃料已经泄漏得到处都是了。对里特他们来说,这实在是个奇迹。

“黑色星期二”之后,美国空军的B-29的轰炸任务都改在了夜间进行

福格勒的飞机是当天最后一个降落在金浦机场的。事后检查发现,机身、右翼和三号发动机均受伤,飞机通信天线被打断,弹舱门和尾部密布弹痕,仅一个弹舱门上就有30个弹孔,全机弹孔总数超过了500个。更让人后怕的是,在被打穿的3号机翼燃料箱里居然发现了一枚未爆弹。

菲尔德机组在镇南浦港投完炸弹后就直接飞回了嘉手纳。下飞机时有人问地面接待人员:“其他人在哪儿?”得到的回答是:“你们是第一个回来的。”

在金浦机场迫降的B-29给美军地面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看到飞机上的一些弹洞大得甚至能让人爬进去。

B-52轰炸机在北越上空进行轰炸画作,防空导弹实用化后美国战略轰炸机即便在夜间执行任务也付出了不菲的代价

当时身处金浦机场的美军第15战术侦察中队指挥官鲁芬·W·格雷上校后来回忆说,战斗过程中地面人员曾监听到空中有过这样的对话:

“黑色约翰A(在此次任务中,护航的F-86机群的呼号是‘约翰A’),抓住米格机编队!”

“抓住它们!它们正奔着轰炸机来了!”

“对不起,伙计,我们办不到。”

这种情况把坚信B-29无敌的战略空军司令部司令官寇蒂斯·李梅气得够呛。此战后他亲赴金浦机场,与F-86的飞行员进行面谈。而结果就是这些飞行员从李梅那里得到了一个“懦夫”的名头。

美国空军参谋长范登堡在朝鲜同B-29机组成员交谈

余音

参与1951年10月23日空袭南市机场作战的9架B-29飞机中,3架在目标地域上空被当场击落,3架受重伤,在金浦机场迫降(其中里特和格林纳的座机报废)。27名空勤人员阵亡或失踪,另有20人受伤,8人跳伞被俘,失比是美军历史上轰炸行动中最为惨重的,“黑色星期二”因此得名。

根据苏联方面的统计,此战中奥斯金少校击落了2架B-29,谢瓦列夫和德雅琴科各击落1架。参与这次作战的米格机总计达84架,其中72名飞行员投入了空战,36名飞行员开了火,共消耗N-37机炮炮弹865发、NS-23机炮炮弹2619发。3名参战的苏军飞行员斯莫奇科夫、奥斯金和舒金,后来都获得了苏联最高军功章——金星勋章,并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

“黑色星期二”之后,美军在“米格走廊”内以轰炸机实施昼间精确轰炸这一作战方式并未立即终结。同年10月24日、27日,美军又实施过两次类似的轰炸行动,目标是距离安东更远的顺川和咸兴,均遭遇了米格战斗机的坚决拦截,付出了巨大代价。

10月28日,远东空军轰炸司令部正式决定,今后B-29将只在夜间执行轰炸任务。因此,更准确地说,是在那个“黑色周”之后,美军轰炸机昼间编队轰炸的作战样式才真正终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