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一次我夜读《道德经》,读到第十章时,怎么看都看不懂,不知道老子在说什么,我心里十分疑惑,大晚上睡又睡不着,抱着一本《道德经》十分焦虑。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这一段,看了很多翻译解释也还是觉得晦涩。我正在恍惚之际,忽然一阵风吹过来,我觉得有点凉意,便起身去关窗,一走到窗前,一推那个窗户,忽然之间,进了另外一个空间。

睁开眼一看,是一个大山里面,此时已不是黑夜,是白天。这山非常清秀,松柏樟枫漫山遍野,林中鸟飞蝉鸣,野兔奔驰,实在景致非常。

我正在观赏,忽听得一阵笛声传来,这笛声啊,悠长婉转,直入心田,音律好似把内心的愁绪一丝一丝拉扯出来放飞,听了一阵,心扉大开,满身吉祥,实在是太好听了。

我循声找去,只见林间一条青色水牛悠然漫步,一个大约十一二岁的小道童骑在牛上,横吹竹笛。

我站在那静静地听着,心旷神怡。

道童也看到了我,于是停下笛子,催牛过来,到了我跟前,他一阵笑声,说道:先生穿一件睡衣来爬山啊哈哈哈哈。

我一看自己,原来刚才晚上的睡衣还没有换,于是说道:小哥哥见笑了。我刚才正在夜读《道德经》,不知为何一下到了这里,敢问此处是何山?

道童道:此处是江西三清山。

我说:哇,这和我家相距可太远了,三清山又名少华山、丫山,位于中国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与德兴市交界处。因玉京、玉虚、玉华三峰宛如道教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尊神列坐山巅而得名。是道家名山啊。

道童道:说的是,看来你很了解这座山啊。

我说:山我不了解,以前来过一次,这次不知道为何来了?

他说:正所谓疑而后至,不疑不遇,因疑而缘,故你来的理所应当也。

我说:小哥哥你说话,听起来应该不是一般人啊。

他说:我在这山里住,每日里呼吸山野灵气,承蒙日月光辉照应,可能与你们城市里的孩童略有不同吧。

我心想,这孩子绝对不是一般人,要不拿我疑惑的第十章问问他。

于是问道:我读《道德经》,读到第十章时,怎么看都看不懂,不知道老子在说什么,我心里十分疑惑,小哥哥你能给我解说解说吗?

他说:久不看书,也不记得第十章是些什么语句,你背来我听听。

我便背了一遍。

他说道:哦,这一段啊,原来师父教过我,我还记得他老人家说的。我转述给你听吧。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这个营魄抱一,一般人家说的是精神和身体合一,但还无法解释透彻,其实我家师父告诉我,这个营魄抱一,是说知行合一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修道修到了观心如一,一切念头行为须臾不离观照的地步。

什么意思呢,如果观自心的那个清净心无法时时刻刻和自己的行住坐卧合一,则不能叫做营魄抱一,则为迷失,所以老子说能无离乎,是要你自问,这个知行合一的境界,能不能做到不离失?能不离失,你就能进入道的化境。

营魄抱一是我们道家修行的一种基础阶段,也是一个很终极的阶段,说他基础,是必须从这个抱一开始进入,说他终极,是最后也就是抱一不离的地步才算成功。

一个人能够营魄抱一,也就是精神不散乱的意思,精神不随行为和外境而散乱,魂魄不乱不离不迷,始终和生命的运作合一,专注而契合。

你看修行修的好的人啊,常常气息很好,精神状态很专注,你和他说话,不会感受他散乱魂不守舍的感觉,他始终都有一种专注凝聚的清静笃定力,这就是营魄抱一的体现。

刚刚起步的人,常常离失,常常无法抱一,神魂也就是意识,带着身体思绪乱走奔驰,追逐声色名相,无法静下来。非要慢慢达到处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抱一不离,才是功夫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这个专气致柔啊,很多解释,其实我们不要过多的思考和分析这个所谓的境界,老子无奈用四个字来形容,其实我们不必去管那么多,你假如静得下来,你的气息自然专气致柔,不需要你特别的注意自己是否专气致柔。

专气致柔不是自己可以觉察的,你一关注自己的气息,就出问题了,就离开那个专气致柔的境界了。

专气,是稳定而微细,自然而不觉,这样的气息,能让你的生命状态变得柔和平和平衡,好像婴儿一样,你看婴儿的呼吸,好像没有很微细却但是又很有生机那个小肚子一张一弛的,他很稳定,节奏很稳定,韵律很稳定,呼吸的均匀度也很稳定。

我们不必去追求这样的气息,你要知道,要达到这种气息,只需要营魄抱一即可,假设你耳目困以声色,鼻口劳以臭味,魄所欲行而神從之,带着你乱走,当然不行。

你的心态若能静下来,神魂不乱走,意识不乱放飞,气息自然会很好,自然就能专气致柔如婴儿乎,这是最好最高级的养生。也是最高级的养心。

如果你说,我要去练气,练习训练修炼这样的气息,那就是走了歪路了。这个气息可不要去刻意练习,你只要从心开始入手,心静,自然气定,气定神自然闲。古人云:神不治则气乱,致柔的气息,是契合道的虚极的气息,所以奥秘就在这里。

涤除玄鉴,能无疵乎?

什么是涤除玄鉴,通俗讲就是无染无着,无染无着的清净湛然,才可一览无余。专气致柔,营魄抱一之后,有机会进入这个无染无着的境界。这是个什么样的状态呢?无瑕疵,无瑕疵就是一点一丝不挂其上啊。

在这个上面,你挂不上沾不上任何一点东西,一个念头,一点情感、一丝执着,都不能有,或者说都不可能有,这才是道的洁净。

道的洁净是无瑕疵的,是绝对完美的,因为它无染,如果你修到这个境界,心里头可以契合道妙,不沾不滞一丝瑕疵,那就可以了。

所以他说涤除玄鉴,什么叫玄鉴,就是心镜啊,返照内心,青天白云朗朗乾坤,无染无着啊的纯净啊,这才叫做质朴,质朴不是说出来的,是自然成就的。

只要你回归到了那个道妙,就自然纯净,那里既没有好坏之分,也没有仁义善恶的区别,更没有生和死、烦恼执着,这些都不存在。

世界上但凡还有一样东西,能够牵挂住你,你就不能叫做无疵。所以老子这一问,千古几人敢答?

因为我们即使是修行人,还是不断地在被各种外缘内因扰乱清静。比如一些念头,比如一些希冀,一些追求,都始终放不下,我们无法做到一丝不挂的无染,用心镜一鉴照,瑕疵多的是,当然,能够懂得用心镜来返照,已经很不错了。

所以佛家说觉而不迷,知幻即离,便是如此,一照之下,便是醒觉,便是无染。倘若时刻照鉴,便能营魄抱一而不离了,这也就是纯粹的知行合一了。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所以你看老子,提出个爱民治国,这就是前面这些修行的妙用,我们以为他说爱民治国是说的政治,其实不然,爱民,是爱自己的民,自己的生民,

一个人自己的生活,自己的身体行为,思想情绪,都是自己的生民,你的主心骨好像天子,好像个政府,你要爱你自己的生民才对,治自己的国,就是自己的生命体系。

怎么爱他们,怎么治自己的国?无为。这就是终极之道。无为才能真正爱民治国。运营好自己的生命体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为是一种什么方法呢?其实不可以说是方法,而是心态,是状态。无为的状态,可以解释为自然,自然又是什么呢,通俗讲就是该如何就如何,随缘随心,好像水一样,沟渠江海,任意承载,不拘不择,方便自然。

我问:小哥哥,这个无为,是不是会有消极的感觉?

他说:消极这个词,只不过是俗情所定义,哪里有什么消极可言,没有消极可言也没有积极可言,才是自然,你非要说他是不是消极,其实就一点都不消极,

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不刻意过度作为,遵循自然规律而为,不计得失成败,但一心付出,享受过程。有的事,可为也可不为,为而不羁,不为而不挂碍,一切潇洒逍遥,便是无为。

所以这个无为治国,其实是说你如果修到了前面的那几句话那个状态,你就有这样的妙用了,你的人生你的生命体系,就会呈现自然而然的质朴和潇洒,处事都能以无为心而处之。

他说到此处,那条水牛开始欢喜甩尾巴,发出牟牟的叫声。牧童拍拍牛背,对我说:你看我把师父所说的,都转述给你了,你应该没有疑惑了吧。

其实啊,师父还告诫我说,《道德经》这样的典籍,不必非要从文字上解释它分析它,用思维去解析它,你可能搞不清反而头晕,落入学究窠臼,不得解脱。

不如在生活中在修行中多多感悟,有了感悟,再去看它,可能悟得其中的道理,当然,千人有千人之解,没有绝对的答案。我刚才所说,也不一定是对的。你就参考参考行了。

说罢,他拿起竹笛,又兀自吹奏一曲,水牛骑着他逐渐走入深林,我正要喊他再解说一章,忽然一下醒来,发现原来是一个梦。我一看手上那本《道德经》,上面还沾着一片三清山的树叶。

(本文为故事,请勿当真)